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移植免疫反应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移植免疫反应

移植免疫反应

人和高等动物都具有识别移植到体内的同种异体组织或器官的能力,并加以破坏、摧毁、脱落,导致排斥。经过二十世纪四十年代(1944~1964) Medawar大量系统实验研究,认识到同种移植物的排斥是宿主(受者)对“非己”组织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所引起的。五十~六十年代,更进一步认识到同种移植物的排斥是移植物的抗原和宿主体内免疫活性细胞相对抗的结果。一般的说来,这种对抗的结果导致移植物的被排斥,叫做宿主抗移植物反应。但是,同种移植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移植的是免疫活性细胞,象骨髓移植时,也会发生移植物本身对受体组织的抗原起免疫反应,则叫做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宿主抗移植物的免疫反应,根据受体对同种移植物抗原是否已处于致敏状态,可分为初次排斥反应,二次排斥反应和白色移植反应。
初次排斥反应 也叫初次反应,是指受者(宿主)第一次接受同种的某一个个体的组织或器官所发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以同种皮肤为代表。在移植术后最初4~6天,自体植皮和同种异体植皮变化是一样的,约在术后2~3天从受者组织长入新生血管,二种皮片都呈红色。但从术后第6~8天开始,自体移植皮仍继续存活生长,有着正常功能;而异体移植皮则变紫绀色,水肿,镜下可见单核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也有一定数量的浆细胞)聚集,发展成血管周围浸润和毛细血管小动脉内血栓形成。平均在12天内坏死脱落,此谓初次排斥反应。其他同种组织、器官移植的初次排斥反应的过程,基本上是类似的。仅在所谓特惠部位如脑内、粘膜下层、睾丸内、眼球前室、角膜原位移植,或特惠器官如软骨等移植时,移植物存活期可以延长。
二次排斥反应 简称二次反应,是指一个受体在第一次移植术后,从同一供者再取另一移植物(同样的或另一种组织、器官均可),作第二次移植时,就会发生一个加速的移植免疫反应。以植皮为例,仅3~5天,就会发生突然的血液供应中断,移植皮片周缘密布淋巴细胞浸润而梗死。
二次反应的发生与移植部位无关,关键是二次移植物必须取自第一次移植物相同的个体,甚至只要少量细胞(如取自淋巴结或肝组织)均能激发二次反应。这种二次排斥反应有严格的个体特异性,因此取自和第一次供者不同的供者的同种移植物,作再次移植(如再次肾移植。再次肝移植)。移植术后发生的仍是初次反应,而不是二次反应。
白色移植反应 如果上述的第二次移植在初次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高潮的时候(在术后4天左右内)则会发生白色移植反应。整个移植物呈缺血坏死,血管完全没有发生连合,成为一个“无血管移植物”,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二次免疫反应,因为出现的细胞浸润还不足以引起如此剧烈的排斥毁损。白色移植反应还可以发生在ABO血型不合的肾移植和异种移植。这类反应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体液免疫反应,与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有关。
从典型的初次排斥反应来看,构成移植免疫反应有二方面的必需条件。一是移植物的抗原,即移植抗原或组织相容性抗原。在人类主要是HLA系统(人类白细胞A系统)。二是受者体内的免疫活性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但是,移植免疫反应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免疫学过程,体液免疫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 人类白细胞A系统   排斥反应 ☛
0001502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4: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