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金楚国黄金铸币。有呈饼状和版状两类。面上钤印“郢称”、“陈称”(“称”或释作“爰”))等字样。完整的称金,由戳有印记的若干小方块组成,印块的数量多少不等,早期的一般在20块左右,至称金演变成板瓦状后,印块多达54块。其主要用途是作为贮藏的财富,当进行国际礼聘、游说诸侯、国君赠赏、大宗交易时整块使用。在市场流通使用时,则根据需要量切割成小块,然后用天平称量支付。含金量一般在90%以上,有高达99%者。钤印“郢称”以表明铸于楚都。战国时期,铸币权部分下放,一些地方也铸造金币,因而出现钤有“陈称”、“专称”、“卢金”、“鬲称”等币文的称金。至战国晚期,称金铸行数量激增,全楚境内,皆有流通。迄今出土的称金,分布于当年楚境内的湖北、安徽、河南、江苏、浙江、山东等省,湖南、上海,曾出土称金冥币及天平砝码。称金在秦及西汉初年仍是楚国旧境内的主要黄金货币形式,大抵在汉武帝时才被废止。或认为称既是货币单位,又是币名。出土的整块称金为250克左右。称金按照重量进行交易,属于称量货币的范畴。关于称金的记载,当以沈括《梦溪笔谈》为最早。而把称金面上方印的文字释为“郢爰”2字的是方濬益父子。参见“印子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