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佩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佩兰 【概况】: 异名 兰草(《本经》),大泽兰(《雷公炮炙论》),香水兰(《开宝本草》),省头草(《唐瑶经验方》),香草(《纲目》),醒头草(《得配本草》),针尾凤(《广东中药》)。 基源 为菊科泽兰属植物佩兰的茎叶。 原植物 佩兰Eupatorium fortunei Turcz.(Eupatorium stoechadosmum Hance) 历史 佩兰为较常用中药,古称兰草,始载于《本经》,列为上品,佩兰之名首见于《本草再新》,兰草与泽兰古时曾有混用,《纲目》已指出:“兰草,泽兰一类二种也,俱生水旁下湿处,二月宿根生苗成丛,紫茎素枝,赤节绿叶,叶对生,有细齿,但以茎圆节长,而叶光有歧者为兰草;茎微方,节短而叶有毛者为泽兰……。”按《植物名实图考》附图来看古本草所指兰草,确为今之佩兰,与市售商品佩兰原植物相符。泽兰原植物则系唇形科植物毛叶地瓜儿苗Lycopus lucidus Turcz.var.hirtus Regel。 从中医临床应用看,为佩兰芳香化湿,泽兰活血祛瘀,因此佩兰与泽兰不应混淆使用。 《中国药典》1963年以来,历次版本,所收载佩兰原植物都是菊科泽兰属植物佩兰。 同属植物多须公Eupatorium chinensis L.在浙江部分地区及近年北京时有充作佩兰用,(北京此商品系中国南方调入);林泽兰E.lindleyanum DC.在甘肃、山东、湖南及江苏南部一些地方,亦当佩兰使用,历史上江苏曾将其称尖佩兰销往上海;《西藏中草药》所载佩兰,原植物为大麻叶泽兰E.cannabinum L.实际是林泽兰,总之这些同属植物现都应区别应用。 本品曾在西汉马王堆古墓中发现保存完好的瘦果及碎叶残片。 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120cm。 根茎横走,淡红褐色。茎基常弯曲,上部直立,紫褐色,疏被短柔毛或近无毛。叶对生,柄长0.7~1cm,茎中部叶片长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5~12cm,宽1.5~2.5cm,顶端尖或长渐尖,基部狭,边缘有粗锯齿、3深裂至3全裂,两面光滑,无毛无腺点;茎叶向下或向下渐小。 头状花序多数,在茎顶及枝端组成复伞房花序,径3~6cm;总苞钟状,长6~7mm,总苞片2~3层,覆互状排列,紫红色,背面无毛无腺点,外层的短,卵状披针形,中内层的较长,长椭圆形,长约7mm,顶端钝;每头状花序有花5朵,全为管状,花冠白色或微带红色,无毛无腺点。瘦果长椭圆形,长3~4mm,具5棱,无毛无腺点;冠毛长约5mm,白色。花果期7~11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410页.图6234) 生境与分布 野生罕见,栽培居多,野生于路边、灌丛或山沟路旁。 分布于陕西、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等地。日本和朝鲜也有分布。 。【生药】: 栽培 宜温暖湿润气候,栽种于肥沃湿润的砂质壤土。 用根茎繁殖,春季或秋季将老蔸挖出,取白色粗状根茎作种,截成6~10cm长小段。按行距30~35cm开沟,深5~7cm,以株距12~15cm排放根茎,每亩用种量50kg。栽后覆土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苗高10~13cm时,结合中耕除草,用人畜粪水追肥1次。 在收割头刀叶后,结合松土除草再行追肥。田间应保持湿润,促使茎叶繁茂。 采集 夏、秋采收,割取地上部分,除净泥土,阴干或用水洗净,捞出稍润,去根,切段,干燥即成。佩兰主产于河北、江苏、安徽、山东等地,以江苏产量较大。 鉴别 性状 茎圆柱形,长30~100cm,直径2~5mm,表面黄棕色或黄绿色,有明显的节及纵棱线,节间长3~7cm,质脆,断面髓部白色或中空。叶对生,多皱缩破碎,完整叶展平后,通常3裂,裂片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边缘有锯齿,表面绿褐色或暗绿色,无腺点。气芳香,味微苦。以质嫩、叶多、色绿,香气浓者为佳。 显微 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垂周壁略弯曲,偶见多细胞非腺毛,叶脉上非腺毛较长,由7~8个细胞组成,长120~160μm,基部直径16~20μm,气孔不定式。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非腺毛多,常由3~6个细胞组成,长60~105μm,基部直径14~16μm,部分细胞内含淡棕色物质。(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84页.图79,图80) 理化 取本品碎片100g,置挥发油测定器中进行蒸馏。所得挥发油用乙醚提取,脱水,回收乙醚即得挥发油,取挥发油0.1ml溶于1ml石油醚中,点样适量于硅胶G-0.4%CMC板上,以对-聚伞花素为对照,己烷为展开剂,展距16.5cm,在紫外灯下(365nm)观察,斑点均显玫瑰红色;以10%磷钼酸乙醇溶液显色,斑点均显蓝色。 (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87页.图85)。【化学】: 全草含延胡索酸(Fumaric acid)、琥珀酸、甘露醇、蒲公英甾醇、乙酸蒲公英甾醇酯、棕榈酸蒲公英甾醇酯,全草还含挥发油,其成分有对-聚伞花素、乙酸橙花酯(Neryl acetate)、5-甲基麝香草醚(5-Methyl thymyl ether)等。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418 【药性】: 性味 辛,平。 ❶ 《本经》:“辛,平。” 归经 入脾、胃经。 ❶ 《纲目》:“足太阴、厥阴经。” 功效 清暑,醒脾,化湿,调经。 主治 夏季伤暑,发热头重,胸闷腹胀,食欲不振,口中发粘,急性胃肠炎,胃腹胀痛,月经不调。 ❶ 《本经》:“主利水道,杀蛊毒。”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4~9g。 使用注意 阴虚、气虚者忌服。《得配本草》:“胃气虚者禁用。”。【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砂仁,治湿阻气滞,呕恶,食欲不振,胸脘胀满。 ❷ 配茯苓,治暑湿内蕴,呕恶脘痞,泄泻,小便不利。 ❹ 配荷叶,治暑湿之头晕、头胀等症。 ❽ 配藿香、荷叶、厚朴,治外感暑热。 方选和验方 ❶ 七叶芦根汤(《增补评注温病条辨》)治秋后伏暑,因新症触发:藿香叶4.5g,佩兰叶6g,薄荷叶3g,冬桑叶6g,大青叶9g,鲜竹叶30片。先用青箬叶30g,活水芦笋60g,煎汤代水。 先用枇杷叶30g,水芦根30g,鲜冬瓜60g,煎汤代水。 水煎服。 单方应用 ❶ 《本草再新》:“治湿阻中焦,胃脘痞闷,恶心呕吐,泄泻口甘:佩兰4.5~9g。水煎服。” ” 【医药家论述】: ❶ 李时珍《纲目》:“按《素问》云,五味入口,藏于脾胃,以行其精气,津液在脾,令人口甘,此肥美所发也。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王冰注云,辛能发散故也。李东垣治消渴生津饮用兰叶,盖本于此。 ”兰草、泽兰,气香而温,味辛而散,阴中之阳,足太阴、厥阴经药也。脾喜芳香,肝宜辛散,脾气舒,则三焦通利而正气和;肝郁散,则营卫流行而病邪解。兰草走气道,故能利水道,除痰癖,杀蛊辟恶,而为消渴良药;泽兰走血分……虽是一类,而功用稍殊,正如赤白茯苓、芍药,补泻皆不同也。 雷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