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笔
相传秦将蒙恬曾“以枯木为管,鹿毛为被”,首制毛笔,人称“秦笔”。后唐马缟的《中华古今注》亦认为“蒙恬始作笔”,并对笔杆、笔毛所用的材料和做法作了改进,采用了鹿毛和羊毛两种不同硬度的毛制笔尖,使之刚柔相济,便于书写。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一座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的墓葬中,曾发现3支竹杆毛笔。笔杆上端削尖,下端较粗,镂空成毛腔,毛腔中毛长约3.5厘米。睡虎地秦笔的选毛虽不明确,但在甘肃武威一座东汉中期墓中出土的一支毛笔,笔头的芯及锋用黑紫色的硬毛,外覆以较软的黄褐色毛,正和马缟的说法相合。因此,这支笔可看作是经蒙恬改进以后的汉代毛笔的典型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