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秦汉简牍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秦汉简牍简牍是指中国古代遗留下的写有文字的竹简和木牍。简是竹质的,牍为木质的。在出土的简牍中,秦汉简牍所占比重较大。秦汉简牍的出土概况: 晋元康年间(291)在河南嵩高山下出土一枚汉明帝时的策文。北周静帝宇文衍时(579—580),在居延出土了带字的竹简。北宋崇宁初(1102)在天都(甘肃固原西北)出土了装有木简札的瓦器,为汉章帝章和年间的竹简。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7)在陕西出土了一批东汉竹简,其中有个别的简文尚存。1899年,瑞典人斯文赫定(Sven Hedin)在我国新疆罗布泊发现了121枚汉晋竹简。1906年,匈牙利人斯坦因(Aurel Stein)在敦煌以北汉长城遗址中发现汉简704枚,即敦煌汉简。1915年,斯坦因又在敦煌汉代遗址中发现汉代木牍166枚。1927年,中国考古学家黄文弼在罗布淖尔得到汉代木牍71枚。1930年至1931年,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在甘肃居延地区掘得11000余枚汉简牍,统称为居延汉简。1944年在玉门关、阳关一带又发现简牍48枚。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秦简1155枚。1951年至1973年,在湖南长沙出土汉代简牍,计1100多枚。1959年至1972年在甘肃武威出土汉代简牍计600多枚,称武威汉简。1962年至1973年,在江苏连云港海州出土汉代简牍10余枚,称海州汉简。1972年山东临沂县银雀山汉墓出土汉简4900多枚。1973年至1975年,在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中出土汉代简牍500多枚。1973年至1974年,甘肃省博物馆在居延地区调查中,新发现汉简19000多枚。合计秦汉简牍出土的已达近40000枚。秦汉竹简一般长23厘米,宽1厘米,厚0.2至0.3厘米。秦汉简牍的内容有法律文书、兵书、古籍、日书、遣册、告地册、诏书、文书、过所、帐簿、名册、书信、契约等,内容丰富,对研究秦汉社会的各个方面,均有重要价值,所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从其发现到现在,已有几代学者进行收集、整理和研究。斯文赫定的《我的探险生涯》,斯坦因的《西域考古记》、《中国沙漠考古记》,王国维的《流沙坠简》,黄文弼的《罗布淖尔考古记》。居延汉简出土后,1943年曾出版了《居延汉简考释》四大州。劳干在台湾出版了《居延汉简》,并创办了《简牍学报》,对促进汉简研究有着重要作用。《居延汉简甲编》,由中国科学院考古所编,《居延新简》由中国科学院历史所编,《睡虎地秦墓竹简》由整理小组编,均得以出版,提供了研究的材料。在研究方面,陈直的《居延汉简研究》,劳干的《居延汉简考释》、《居延汉简》,陈梦家的《汉简缀述》,以及中外学者关于秦汉简牍的论文,都涉及到秦汉文化史的各个层面,有效地推进了秦汉文化史的研究。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