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服饰秦以战国即天子位,灭去礼学,郊祀之服皆以袀玄。汉承秦故。至世祖践祚,都于土中,始修三雍,正兆七郊。显宗遂就大业,初服旒冕,衣裳文章,赤舄絇屦,以祠天地,养三老五更于三雍,于时致治平矣。 天子、三公、九卿、特进侯、侍祠侯,祀天地明堂,皆冠旒冕,衣裳玄上纁下。乘舆备文,日月星辰十二章,三公、诸侯用山龙九章,九卿以下用华虫七章,皆备五采,大佩,赤舄絇履,以承大祭。百官执事者,冠长冠,皆祗服。五岳、四渎、山川、宗庙、社稷诸沾秩祠,皆袀玄长冠,五郊各如方色云。百官不执事,各服常冠袀玄以从。 秦雄诸侯,乃加其武将首饰为绛袙,以表贵贱,其后稍稍作颜题。汉兴,续其颜,却摞之,施巾连题,却覆之,今丧帻是其制也。名之曰帻。帻者,赜也,头首严赜也。至孝文乃高颜题,续之为耳,崇其巾为屋,合后施收,上下群臣贵贱皆服之。文者长耳,武者短耳,称其冠也。尚书帻收,方三寸,名曰纳言,示以忠正,显近职也。迎气五郊,各如其色,从章服也。皂衣群吏春服青帻,立夏乃止,助微顺气,尊其方也。武吏常赤帻,成其威也。未冠童子帻无屋者,示未成人也。入学小童帻也句卷屋者,示尚幼少,未远冒也。丧帻却摞,反本礼也。升数如冠,与冠偕也。期丧起耳有收,素帻亦如之,礼轻重有制,变除从渐,文也。 韨佩既废,秦乃以采组连结于璲,光明章表,转相结受,故谓之绶。汉承秦制,用而弗改,故加之以双印佩刀之饰。至孝明皇帝,乃为大佩,冲牙双瑀璜,皆以白玉。乘舆落以白珠,公卿诸侯以采丝,其(玉)视冕旒,为祭服云。 凡冠衣诸服,旒冕、长冠、委貌、皮弁、爵弁、建华、方山、巧士,衣裳文绣,赤舄,服絇履,大佩,皆为祭服,其余悉为常用朝服。唯长冠,诸王国谒者以为常朝服云。宗庙以下,祠祀皆冠长冠,皂缯袍单衣,绛缘领袖中衣,绛绔𥿉,五郊各从其色焉。
——《后汉书·舆服志》 周礼,弁师掌六冕,司服掌六服。自后王之制爰及庶人,各有等差。及秦变古制,郊祭之服皆以袀玄,旧法扫地尽矣。汉承秦弊,西京二百余年犹未能有所制立。及中兴后,明帝乃始采《周官》《礼记》《尚书》及诸儒记说,还备衮冕之服。天子车乘冠服从欧阳氏说,公卿以下从大小夏侯氏说,始制天子、三公、九卿、特进之服,侍祠天地明堂,皆冠旒冕,兼五冕之制,一服而已。天子备十二章,三公诸侯用山龙九章,九卿以下用华虫七章,皆具五采。
——《晋书·舆服志》 春秋战国时期礼制崩坏,周礼规定的衣冠制度多被各诸侯霸王僭用。公元前221年,秦并六国,秦始皇变更古法,兼收六国的车旗服御,如将齐国国君的高山冠作为秦王的王冠、将赵国的惠文冠赏赐近臣。从出土的文物来看,秦朝的服饰仍然是连体式,宽袖、大袍。 汉初承秦旧制,服饰制度有待完善。随着王朝实力的增强,汉代开始采用儒家学者的思想,建立了以皇权为中心、儒家思想为基础的服饰制度。永平二年正月,汉明帝和公卿诸侯首次穿着冕冠衣裳举行祭礼,这是以儒家学说为思想基础的冠服制度在中国得以全面贯彻执行的开端。 汉代的冠帽有冕冠、长冠、委貌冠、爵弁、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进贤冠、法冠、武冠、建华冠、方山冠、术士冠、却非冠、却敌冠、樊哙冠等,冠帽也是区分等级地位的基本标志之一。秦及西汉的冠与古制不同,古时男子直接把冠罩在发髻之上,而此时需要在冠下加頍与冠缨相连,结于颌下,东汉则在冠下再加巾用以包头。 服装方面,礼服多宽袍大袖的深衣制袍服,妇女礼服也采用这种深衣制。在袍服外佩戴组绶,以绶的颜色区分身份地位的高低。出土的汉代贵族墓中的文物印证了这一特点,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服装实物和图像。一般服装是上身和下身分开,男子穿襦和裤,妇女穿着襦和裙,颜色以青、绿色为多。 汉代首饰和佩饰丰富,除了常见的笄、簪、钗等固定发髻的饰品之外,还有以金银珠宝装饰的步摇。近年有一些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服饰实物在吉林、内蒙古、河北、广东等地出土,体现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对中国服饰文化发展的贡献。 秦汉时期,单底的鞋子称为履,复底的鞋子称为舄,汉代的鞋履有严格的制度:凡祭服穿舄、朝服穿履、出门穿屐。妇女出嫁,应穿木屐,还需在屐上画彩画,系五彩的带子。从出土实物来看鞋子的形式有方头、圆头、双尖头等几种,面料有革、麻、丝等。靴有半筒和高筒之分,是穿袴褶(xí )时候所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