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秦汉建筑风格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秦汉建筑风格秦汉组群建筑其平面组合和外观,多数采用对称方式,以突出中轴部分的位置。具体做法有的继承商代后期宫室的纵深庭院布局方法,在高级建筑的庭院以门与回廊相配,衬托主体的庄重与浑厚,如东汉山东沂南画像石墓所刻祠庙就是此类的典型建筑。这种方式到两晋、南北朝得到更大的发展。有的以低小的次要房屋和纵横参差的屋顶以及门、窗上的雨搭等,衬托中央的主要部分,使整个组群呈现出有主有次和富于变化的轮廓,如汉明器所反映的住宅和坞堡就使用这种手法。有的合理地运用木构架的结构技术,在楼阁屋檐上加栏杆的方法,满足功能上遮阳、避雨和凭栏眺望的要求,同时各层腰栏和平坐有节奏地挑出与收进,使楼的外观既稳定又有变化,并产生各部分虚实明暗的对比作用,创造了中国阁楼式建筑的特殊风格,如汉代明器中有高达三、四层的方形阁楼和望楼,每层用斗拱承托腰檐,并上置平坐,将楼阁划为数层。后来南北朝盛极一时的木塔就是在这种楼阁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秦汉组群建筑的另一风格是在宫殿、陵寝、祠庙和坟墓的前部建阙,并极其注重建筑物的详部处理,如台基表面主要在夯土台的外侧用砖或砖石混合的方法甃面。台基上的房屋各间面积大致相等,但也有的明间较宽。间的数目有奇数也有偶数,如祠庙中有以柱分为双开间的。柱的形式有八角形、圆形、方形和长方形四种。八角柱柱础的形状如倒置的栌斗;柱身短而肥,具有显著的收分,其上置栌斗,而墓表与崖墓中的柱,有在柱身表面刻束竹纹和凹槽纹的。房屋转角处则往往每面用方柱一个,各承受一方面的梁架,是后代建筑所少见的。这时梁架已使用叉手了。善于利用斗拱形式、屋顶形式、门窗形式和各种瓦件所产生的装饰效果,成为秦汉组群建筑又一突出风格。这时的斗拱不仅使用范围相当广泛,而且注重实用型与艺术型的结合,出现了用复杂曲线构成的∽形状和P形状的斗拱,以及雕刻人物、动物形象的浮雕斗拱。在各种屋顶中,以悬山顶和庑殿顶的数量为最多,两者的区别是,后者的正脊很短,有些屋面做成上下两迭形式,造成立体重叠的效果。正脊和饯脊的尽端微微翘起,用瓦筒和瓦当予以强调,并在脊上用凤凰和其他动物作装饰,这是汉代建筑与后代建筑在形象上的一个重要差别。门和窗都被利用为装饰部分而以艺术处理。门的上槛上显示出门簪;门扇上有兽形的门环。窗子通常装直棂,也有斜格和琐文等较复杂的花纹,或在窗外另加笼形格子,或在门窗内悬挂帷幕。栏杆的形制以卧棂为最多,但已出现在寻杖下用蜀柱及几何形花纹的栏板。室内的藻井(即“天花”)已有“覆斗形”和“斗四形”两种形状。汉代建筑所用纹样的题材比前代大量增加,大致可分为人物纹样、几何纹样、动物以及植物纹样四类。人物纹样包括历史事迹、神话和社会生活等。几何纹样有绳纹、齿纹、三角、菱形、波形等。植物纹样以卷草、莲花较普遍。动物纹样有龙、凤、蟠螭等。这些纹样以彩绘与雕、铸等方式应用于地砖、梁、柱、斗拱、门窗、墙壁、天花和屋顶等处。雕刻手法也较丰富,如石墓雕刻中,有的只在光滑表面上留出所表现的形象,其余空隙部分凿低一层,或凿成几何形粗糙纹,以增强衬地的效果;也有把上述两种手法结合使用,在留出的形象上再加线刻、压地隐起等手法的。色彩方面,继承春秋以来的笔法加以发展,如宫殿的柱涂丹色;斗拱、梁架、天花施彩绘;墙壁界以青紫或绘有壁画;官署则用黄色;雕花的地砖和屋顶瓦件等也都因材绘色。总之,秦汉建筑已经综合运用绘画、雕刻、文字等作各种构件的装饰,达到结构与装饰的有机结合。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