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租庸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資產類 > 錢糧賦税部 > 賦税 > 租庸調 租庸調 zūyōngdiào 唐代賦役法。授田的農民,每丁每年納粟二石,稱“租”;每丁每年納絹(或綾、絁)二丈,綿三兩,非蠶鄉則納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稱“調”;每丁每年服役二十天,閏年加二天,不應役者每日折納絹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稱“庸”。加役十五日(一說二十五日)免調,三十日租調皆免。《資治通鑑·唐高祖武德二年》:“初定租、庸、調法,每丁租二石,絹二匹,綿三兩。”胡三省注:“租、庸、調之法,以人丁爲本,梁、陳、齊、周各有損益。唐制,凡授田者,丁歲輸粟二斛,稻三斛,謂之租。丁,隨鄉所出,歲輸絹二匹,綾絁二丈,布加五之一,綿三兩,麻三斤;非蠶鄉,則輸銀十四兩,謂之調。用人之力,歲二十日,閏加二日;不役者日爲絹三尺,謂之庸。有事而加役日者免調;三十日者,租調皆免;通正役不過五十日。”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