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科目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科目kēmù❶指科举考试所分各科的名目。 科目科举制中分科取士的项目。自隋唐至清各有所规定的科目。清顾炎武《日知录·科目》:“唐制取士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俊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 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 有史科,此岁举之常选也。其天子自诏曰自举,……见于史者凡五十余科,故谓之科目。”至明清只有进士一科,仍沿旧称。 科目kē mù学说、账目等按不同性质划分的类别。1890年《日本国志》卷十四:“凡岁出岁入之科目,豫算、决算之报告,国库出纳之法,官物管理之方,皆分别科条,创定规制。”1903年关庚麟《日本学校图论》:“应用化学科科目第二年为: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学史、应用化学、冶金学、矿物学。”1947年陈福安《银行会计》第二章:“会计科装订传票之前,必须先经整理手续,将相同科目之传票排列一处,而以该科目之总传票置其上,然后依照总分类帐中科目排列之次序,列置传票之先后,加具封面封底,予以装订。” 类别 类别别(派~;级~;职~) 门 体类辈类 异类 非类 ☚ 各个种类 同类 ☛ 讲授 讲授讲传 ☚ 教书 传授 ☛ 科目科举的分科考试项目。源于汉,定制于唐。汉代选拔官吏,实行察举制,由皇帝制科,依科荐举,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明法、明阴阳灾异、敦厚有行、勇敢知兵法、有道之士、尤异、治剧、考廉、茂材(秀才)十二科,魏晋南北朝大多沿用。隋唐时代,科举兴起,唐王朝规定实行科举考试,考试科目分制举与常科两大类。制举即汉代制科的沿续,有一百二十余科,常见者有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科;科举常科,明确规定的不下十余种,主要有秀才科、进士科、明经科、明法科、明书科、明算科、开元礼科、三传科、史科、童子科、道举科、医举科、武举科等。宋代的科也较多,《宋史·选举志》载:“有进士,有诸科,有武举。常选之外,又有制科,有童子举,而进士得人为盛。”而到明清,独设进士一科,朝廷重臣,多出身进士科,分科取士逐渐衰落。 科目❶科举考试名目。唐代取士,分科较细。如清顾炎武《日知录·科目》条称:“唐制,取士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俊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料,此岁举之常选也。其天子自诏曰制举……见于史者凡五十余科,故谓之科目。明代止进士一科,则有科而无目矣。”宋代分科较少,明清只设进士一科,但仍沿旧称。如清昭梿《啸亭杂录》,对宗室乡、会试亦称“宗室科目”。 科目 科目指科举考试中所设的考试名目。科举考试包括贡举、武举、制举、童子举、道举等等。而贡举、制举等又分为若干科目。如隋朝贡举大概有秀才、进士、俊士、明经四科。唐朝贡举考试分科较细,顾炎武《日知录·科目》称:“唐制,取士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俊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见于史者凡五十余科,故谓之科目。”宋朝初期贡举科目多承唐制,有进士、明经、诸科;诸科中又包括九经、五经、三礼、三传、三史、学究、明法、开元礼等。熙宁四年(1071年)改革科举,废明经、诸科,以进士一科取士。元、明、清承之,亦只设进士一科。又如唐朝制举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博通坟典达于教化、才识兼茂明于体用、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等七十余科。宋代制举科目较唐代大为减少,主要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才识兼茂明于体用、茂材异等等九科。另外,宋代还有宏词、词学兼茂、博学宏词、词学等词科。清代则有博学宏词、经济特科等。 ☚ 贡举 进士科 ☛ 科目隋唐以来分科取士的项目。唐制取士的科,见之史者50余,又有大经小经之目,故称科目。宋代分科较少,明清只进士一科,但仍沿旧称。 科目教学中按逻辑程序组织的一定知识和技能范围的单位。 科目科举制度下分科取士的名目。唐代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史、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五十余科。其后分科渐少。明、清时仅设进士科,仍沿旧称。 科目隋唐以后科举考试的分科名目。分为常科与制举两种,唐时名目繁多,宋代分科较少,明清则只设进士一科。参见“科举制”。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