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佛甲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佛甲草 【概况】: 异名 半支莲(《医宗汇编》),佛指甲(《纲目》),狗牙半支(《纲目拾遗》),金枪药(《江西民间草药》),鼠牙半枝莲(《江西草药》)。 基源 为景天科景天属植物佛甲草的鲜或干全草。景天属全世界约470种;中国有124种,14变种,1变型。 原植物 佛甲草Sedum lineare Thunb.(S.obtusolineare Hayata),又名狗牙菜(《秦岭植物志》),禾雀舌(《岭南采药录》)。 历史 佛甲草始载于《图经本草》,云:“佛甲草,生筠州。多附石向阳而生,有似马齿苋细小而长,有花黄色,不结石,四季皆有。”《纲目》亦载:“佛甲草,二月生苗成丛,高四五寸,脆茎细叶,柔泽如马齿苋,尖长而小,夏开黄花,经霜则枯。人多栽于石山瓦墙上,呼为佛指甲。”按上所述及附图,应为本种。 形态 多年生肉质草本,植株光滑无毛,茎高10~20cm,淡红色,3叶轮生,稀为4叶轮生或对生,叶无柄,有短矩;叶片线形,长20~25mm,宽约2mm,全缘,顶端钝尖。 聚伞状花序顶生,2~3分枝,分枝再2分枝,花疏生,无梗;序宽4~8cm,中央有1朵具短梗的花;萼片5,线状披针形,长1.5~7mm,不等长,有时有短距;花瓣5,黄色,披针形,长4~6mm,基部稍狭,顶端急尖;雄蕊10,短于花瓣;鳞片5,宽楔形至近四方形。蓇葖略叉开,长4~5mm。种子小。 花期4~5月,果期6~7期。(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91页.图1912) 生境与分布 生于低山或平原草坡、路边或沟边。分布于陕西、甘肃、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云南。。 【生药】: 栽培 宜在较阴凉湿润的环境,排水良好而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生长。 不耐严寒。用扦插繁殖,于4~5月剪取茎枝,长10~14cm,按行株距各22~26cm开沟穴栽,深3~7cm,每穴栽茎枝3~4根。栽后覆土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生根成活后,结合中耕除草,用人畜粪水追肥1~2次。入冬前结合园田清洁,进行培土或施堆肥,护苗越冬。 采集 夏,秋季采收。 鉴别 根细小。茎弯曲,长7~12cm,直径约0.1cm,表面淡褐色至棕褐色,节明显,偶有残留的不定根。 叶轮生,无柄,叶片皱缩卷曲,多脱落,展平后呈条形或条状披针形,长1~2cm,宽约0.1cm。聚伞花序顶生,花小,淡棕色。果实为蓇葖果。气微,味淡。 以叶多者为佳。 。【化学】: 含景天庚糖(Sedoheptose,Sedoheptulose)、葡萄糖、果糖和蔗糖。 参考文献 中草药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379 【药理】: 10%煎剂用平板海绵块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中草药学.中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380 【药性】: 性味 甘,寒。 ❶ 《图经本草》:“甘,寒。微毒。” 功效 清热,消肿,解毒。 主治 咽喉肿痛,痈肿,疔疮,丹毒,烫伤,蛇咬伤,黄疸,痢疾。 ❶ 《本草图经》:“烂研如膏,以贴汤火疮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15~30g);或捣汁。外用:捣敷或捣汁含漱,滴眼。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贵阳民间药草》:“治乳痈红肿:狗牙瓣、蒲公英、金银花。加甜酒捣烂外敷。” 单方应用 ❶ 《图经本草》:“治痈肿,疔疮,丹毒,蛇咬伤:佛甲草适量捣敷。” ” ⒂四川中医 1991;(7):“治静脉炎,硬结,疖痈:鲜佛甲草适量,捣细加少量食醋敷患处,外用消毒纱布包扎,每日1次。并可用干品研细粉,瓶装备用。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