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学❶科举考试用语。指应举的学问或备考科举的学问。《宣和书谱》卷十二《米芾》:“米芾字符章,初居太原,后为襄阳人,官至礼部员外郎。博闻尚古,不喜科举学”。又作“科举之学”。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八《答宋容之》:“大抵科举之学,误人知见,坏人心术。” ❷以科举为研究对象的专学。自从科举制产生后不久,唐代已开始对科举制进行研究,历经宋、元、明、清,科举时代已有大量的科举研究论著问世。1905年科举制被废止之后,人们将科举作为历史上的重要制度加以科学的研究。20世纪,国内外出版了大量的科举研究论著。由于科举研究具有重要性、独特性、广博性和现实性,科举研究逐渐成为一个广阔而专门的研究领域。科举研究的范围涉及历史学、教育学、政治学、文学、社会学等各个学科领域,任何单一学科都无法覆盖或囊括科举研究的所有内容,而且科举研究历史悠久、人员众多、成果丰硕,逐渐成为一门国际性的学问。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科举并使之理论化和系统化,1992年以后开始提出“科举学”的概念。科举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问,也是一门专门而又综合的学问,它是以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历史上存在的科举考试制度及其运作的历史为研究对象的一个专门研究领域,或者说是类似于《红楼梦》学、敦煌学、甲骨学的一门专学。科举学的研究对象虽然十分专门独特,但研究空间却非常广阔,它是与中国一千多年间大部分知名人物、大部分书籍和几乎所有地区有关的一门学问。科举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考试的起源,科举制的产生、发展、衰亡的历史与规律,贡院的规制与管理,科举考试的科目、内容、形式、方法,科举作弊手段与防止舞弊措施,科场案,科举的教育学研究,科举的政治学研究,科举的文化学研究,科举的社会学研究,科举的文学研究,科举的东渐与西传,科举制的千秋功罪与经验教训等。科举学中出现了一系列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代表著作,大至科举制的功过评价,小至某一著名历史人物的登科年份都有不少争鸣商榷。其中影响较大、讨论较为集中的有科举起源之争、科举革废的影响、科举与社会流动的关系、八股文的评价、科举制的功过得失等几个突出的争论问题。唐宋以后,科举制在封建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结构中占据着中心的地位,科举考试成为人文、教育活动的首要内容。了解科举是理解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关键问题之一,是研究中国古代教育史、政治史、文化史登堂入室的一把钥匙。科举学可以成为研究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独特视角,从此视角观察,可以看到一个古老而全新、广阔而专门的学术视野,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科举学的产生和发展源自学术研究的内在需要和考试改革需寻求制度资源的外在环境,它不仅注重科举制度的考证,而且注重探寻考试发展规律,为当代考试改革提供历史参考,因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