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科举制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科举制度 蒙古太宗窝阔台时,曾用耶律楚材议,在汉人俘户中选考文士,中试者得放免为儒户,并非科举取士。忽必烈建国后,史天泽、王鹗等先后建议行科举,未能实现。仁宗即位后,中书省上言,实行科举,以经学取士。为了整顿吏治,改革由吏入仕制度带来的弊端,仁宗于皇庆二年(1313)十一月,下诏正式实行科举,规定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词章次之。第一次考试,在延祐时举行,故以延祐首科见诸史文。元代科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道。自1314年八月,各郡县推举年在二十五岁以上的举人(参加考试的文士)经乡试后,次年二月在礼部会试,然后殿试。蒙古、色目人与汉人、南人分别考试出榜。蒙古、色目第一场试“经问”五条,汉人南人第一场试“明经”、“经疑”二问,都从《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出题,并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汉人南人加试经义一道。《诗经》以朱熹注为主,《周易》以程朱说为主,《尚书》以蔡沈注为主,《春秋》许用三传及胡安国传(注),《礼记》用古注疏。蒙古、色目第二场考试第一道。汉人、南人第二场考试古赋诏诰章表,第三场考试第一道。蒙古、色目人如愿试汉人、南人科目,中选者加一等注授。元代科举考试,从延祐首科至元末,共举行过九次。其间由于伯颜擅权、执意废科,还曾停科两次。科举规模无论就取录人数或进士的地位前途而言,均不及唐、宋。因此,它对有元一代的既定用人格局,没有发生什么影响。但科举实行后,在政治上多少满足汉人地主要求广开仕途的愿望,也使汉文化在蒙古、色目人中进一步传播。特别是元王朝最先把程朱理学规定为考试取士的标准,又使程朱致学成为官方学术,进而确立了理学的思想统治,影响是深远的。此后中经明代直至晚清改革科举制度,以理学科士,维持了将近六百年。从这点说,它对后世的影响又不可谓不大。 科举制度 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而得名。两晋时“孝廉试经,秀才试策”,是古代科举之先声。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炀帝始置进士科,实行以试策取士。唐沿隋制,分常举与制举两种。常举每年举行考试,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武则天亲行殿试,增设武举。应考者集中在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考试侧重于儒家经典;进士考试着重诗赋和时务策。常科是取得出身资格的考试,考中后,再经吏部考试,才能正式任官。制举也称制科或特科,由皇帝特诏举行。诸科之中,以进士科最为重要。宋代以后,科举均用经义。明清则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用八股文的格式,解释须依朱熹《四书集注》为准。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推行学校教育,废除科举。 科举制度 金入关占据了燕云等原辽统治的汉人居住地区后,开始变旧制,行汉官制度。天会元年(1123)十月、翌年二月、八月,金太宗曾连续三次进行考试进士。考试分词赋进士、经义进士两大类:词赋考赋、诗、策试各一道;经义考经义、策论各一道。录取进士没有定额,亦不定期,开金朝科考之端。天会五年(1127)金征服了宋朝统治下的河北、河东地后,官员多缺。鉴于辽、宋所传儒家经学不同,太宗下诏南北士子“各以所业试之”,号为“南、北选”。熙宗朝“天眷元年(1138)五月,诏南北选各以经义、词赋两科取士”(《金史》志第三十二《选举一》)。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并南北选为一,罢经义、策试两科,专以词赋取士”(《金史》志第三十二《选举一》),统一了汉官的选举制度。正隆元年(1156),海陵王命以五经、三史正文内出题,始定为三年一辟。世宗大定十一年(1171),创设女真进士科,为女真人所独享。初仅试策,后增试论,谓策谓进士。十三年始定每场第一道,以五百字以上成。二十年(1179)后遂定制:以策、诗试三场。策用完颜希尹所创女真大字答卷,诗用女真小字。章宗明昌初年,增设制举宏词科,以待非常之士。制举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博学宏材,达于从政等科。宏词试诏、诰、章、表、露布、檄书等杂文,试无常期。金取士科目有词赋、经义、策试、律科、经童等。词赋、经义、策论中选者,谓之进士。律科、经童中选者,曰举人。“凡诸进士举人,由乡至府,由府至省,及殿试,凡四试皆中选,则官之。至廷试五被黜,则赐之第,谓之恩例。又有特命及第者,谓之特恩,恩例者但考文之高下为第,而不复黜落”(《金史》志第三十二《选举一》)。考试日期:乡试为三月,府试以八月,翌年正月会试,三月御试。监考之制,凡府会试,每四名举人即差一军兵监考,又有官一人看管。“御试策进士则差弓弩手及随局承应人,汉进士则差亲军,人各一名,皆用不识字者,以护卫十人,亲军百人长、五十人长各一人巡护”(同上文)。章宗泰和元年(1210),以考子在临考前须脱衣解发进行索检之举为非待士之礼,故改回大定时之沐浴法。官府为之备衣更换,既杜舞弊,且不失礼。金尚设有武举、医学、司天、试学士院官等考科。终金之世,科举之制视其及第出身较前代为重,法亦日密。然自宣宗南渡,仕进之途既广,侥幸之俗益炽,科举取士亦复泛滥,而金治衰矣。 科举制度封建王朝的选士制度。基本方法是:由国家设立“科目”,通过逐级统一考试,按成绩选录人才,分别授予相应官职。606年(隋朝)开始实行,经过5个朝代不断完善,明清时每隔3年举行1次,考试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4级,合格者依次称为秀才、举人、贡士、进士。1906年被清政府废止,共1300多年的历史,对中国的考试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Keju zhidu中国封建社会以设科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这一制度初始于隋朝,形成于唐朝,一直延续到清末。在1300多年的历史中,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教育制度、学风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科举的沿革:隋朝为消除魏晋南北朝时实行“九品中正制”,形成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积弊,逐步以科举制度来取代。隋文帝开皇七年(598)始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开始设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等十科,开始了我国封建社会通过考试分科选仕的科举制度。唐朝,科举制度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常科每年定期举行,设秀才、明经、进士、明书、明法、明算等科目,其中明经、进士是唐代最常的两科。常科的考生来源主要是生徒和乡贡制科,是根据需要临时下令,由天子主持的考试制度。宋朝以后,科举均用经又试士。范仲淹、王安石等变革者曾试图改革科举制度,加强学校教育在选仕中的作用,但都未能成功。明清两朝多以《四书》、《五经》的文题为句,规定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这一文体对明清的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此外,学校变成科举的附属品,空疏无用的特点日渐明显,清末,在“废科举、兴学校”的改革要求下,对科举的内容进行了改革,以后递减科举取士名额。在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下令:“停科举以广学校”,即废止了实行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的经典,考试的方法有口试、贴经、墨义、策问、诗赋等。考试的程序一般分为地方考试、省级考试和中央考试。考试的最高级别是殿试,殿试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科举制度在其产生早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将选仕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转移到中央;选仕经过考试,客观上有了一个衡量人们知识才能的标准,使封建官吏人员的知识文化水平有一定的提高;科举选仕,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中下层地主阶级的学习积极性,国家可以通过科举间接控制全国教育;吸收中下层人士通过科举进入各级统治机构,有利于缓和地主阶级内部的一些矛盾。然而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各种弊端日渐暴露,主要表现形式有讲关节、重门第、考试作弊、贿赂公厅等,科举为有权有势者所垄断,加之考试内容的空疏无用,考试方法的机械、死板,科举制度便不能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要求,失去了它产生初期的积极作用。 ☚ 九品中正制 国子监 ☛ 科举制度见“行政学”中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中国隋朝后各封建王朝设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分科取士得名。隋文帝废除士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587年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606年设进士科,唐代又进一步完善,设秀才、明经、明书、明算等科,又有一史、二史、童子、道举等科以及皇帝特别举行的制举,唐武则天设武科,诸科之中只有进士科常设,也最重要。宋代沿用唐制,增加了名额和待遇。明清科举取士以 《四书》、《五经》 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依朱熹的 《四书集注》。实行之初曾激励人们读书的积极性,确实选拔出一批优秀的有识之士。后因考试内容和方法的失当及其他种种腐败、黑暗现象,清末1905年宣布停止科举,沿用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学校教育所替代。 ☚ 九品中正制 状元 ☛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隋朝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分科取士而得名。隋文帝废除为世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十八年(598)设立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取士按德才。隋炀帝时始置进士科,进士科的创制,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奠定。唐代于进士科外,又置秀才、明经、明法、明算诸科,又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武则天亲行殿试,并增设武举。其由皇帝特诏举行者称制科。诸科之中,进士科为常设,最为时人所重,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土”之谓。宋以后科举均用经义。明清荫朝以 《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须依朱熹《四书集注》等书。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即废除。 ☚ 三省六部制 均田制 ☛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中国隋朝后各封建王朝设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分科取士得名。隋文帝废除世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587年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606年设进士科,唐代又进一步完善,设秀才、明法、明书、明算等科,又有一史、三史、童子、道举等科以及皇帝特别举行的制举,唐武则天设武科,诸科之中只有进士科常设,也最重要。宋代沿用唐制,增加了名额和待遇。明清科举取士以 《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依朱熹的 《四书集注》。实行之初曾激励人们读书的积极性,确实选拔出一批优秀的有识之士。后因考试内容和方法的失当及其他种种腐败、黑暗现象,清末1905年宣布停止科举,沿用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学校教育所替代。 ☚ 九品中正制 状元 ☛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中国封建王朝设科考试用以选拔官吏的制度。始创于隋,形成于唐,延续至清末,存在了1300多年。对漫长的封建时代的政治、经济、教育制度以及知识分子的学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隋文帝废除为世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年)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炀帝始置进士科。唐循隋制,科举大体分两类。一类为常科,有秀才、明经、进士、明书、明法、明算等基本科目,每年定期举行。一类是制科,由天子主持,根据需要临时下令举行。宋代科举也分常科和制科。常科设有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科,而以进士科为重,得人亦最多。制科与唐代相同。明代科举只余进士一科,进士成为入仕的主要途径。各代科举的考试程序、内容及方法虽各有不同,但其考试程序大体可分为地方考试、省级考试和中央考试。其考试内容为:明经、进士等科主要是儒家经典;明法、明书、明算等科,还要考试各科所习专业课程。其考试的方式方法是:唐至宋初,有口试、帖经、墨义、策问、诗赋五种。宋以后主要试经义。明清两朝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依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科举制度的产生,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发展的需要,对于维护封建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其积极意义是:(1)把选用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收归朝廷,有助于中央集权制的巩固。(2)选拔官吏有了知识才能标准,使官僚队伍知识文化水平不断提高。(3)根据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能调动地主阶级,尤其是中小地主阶层子弟学习的积极性。(4)从下层吸收人才参加各级统治机构,使官僚队伍有了活力。提高了统治效能,有利于笼络人才与缓和社会矛盾。历代以科举入仕而显名后世的不少,如唐之张九龄、颜真卿、郭子仪等;宋之寇准、包拯、司马光、王安石、李纲、文天祥等;明之于谦、海瑞、张居正、史可法等;清之林则徐、翁同和等。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其弊端也逐步显现。讲关节、重门第乃至贿赂公行,科举为有钱有势者所垄断;至于应试科举之作弊,自唐以来即未能免,渐积至于明清,舞弊之法更层出不穷,以致投机取巧成为风气。鸦片战争后,传统教育空疏无用的弱点益形暴露,在“废科举,兴学校”的要求下,首先对科举的内容进行改革,其次递减科举取仕名额,最后清政府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下令“停科举以广学校”。 ☚ 省教育厅举办教育研究会 重修山东最大书院 ☛ 科举制度ke ju zhi duimperial civil examination system,introduced during the Sui and Tang-dynasties,generally held once every three years with subjects varying from dynasty to dynasty and officially abolished in 1905 科举制度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科举制度imperial civil examination system—introduced during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隋唐)and officially abolished in 1905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中国古代一种选择录用官员的制度。从隋唐至清共沿用1300年左右,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一项官员录用制。唐代文科科目很多,每年举行一次。明清两代文科只设进士一科,考八股文;武科考骑射、举重等武艺,每三年举行一次。这种制度的产生基于以下的规律:官员录用制度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发展,而且越来越重视人的才能、文化知识和采用客观标准。它不仅使选拔官员的范围大大扩大,而且有利于从整个封建统治的利益出发考虑处理问题,利于选拔统治者的忠实工具,特别还能够笼络知识分子,防止他们的反抗。但是这种制度的产生虽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在明清时却由于八股文在思想内容上要求死板,束缚了人的才智,起了阻碍作用。但是,这种制度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可取的,有借鉴之处。 ☚ 考核误差 可达包络面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