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秋燥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秋燥

病名。见《医门法律·秋燥论》。指感受秋季燥气而发的热性病。一般病情较轻,传变较少。《六因条辨·秋燥辨论》: “因秋令太温,雨泽愆期,风阳化燥,皷寰宇,以致消烁之势,乘虚袭肺,肺失清肃,则洒洒恶寒,翕翕发热,鼻鸣干燥,咳逆衄血,舌赤齿枯,诸症丛生。”《医碥》卷二:“秋燥宜润,杏仁、瓜蒌之属。”可用滋燥养荣汤、清燥救肺汤、杏苏汤、桑杏汤等。秋燥有温燥与凉燥两类。《医醇賸义·秋燥》: “燥者干也,对湿言之也。立秋以后,湿气去而燥气来,初秋尚热则燥而热,深秋既凉则燥而凉。”若肺受燥热,症见发热咳嗽,甚则喘而失血,可用清金保肺汤;若肺受燥凉,症见咳而微喘,气郁不下,可用润肺降气汤。本病可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疾患。参见温燥、凉燥条。

秋燥

病证名。见《医门法律·伤燥门》。新感温病的一种。一般为由外感秋季燥气病邪引起的一组热性病。主要表现为咽干鼻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津液干枯的见证。又因秋令气候有燥热和寒凉的不同,又有温燥(燥温)和凉燥(燥凉)之分。温燥近于风温;凉燥类似风寒。

秋燥

秋燥

中医病症名。是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病邪从口鼻侵入,因此初起就有津液干燥的症状,如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一般病情轻,传变少,有凉燥,温燥两种。凉燥偏于寒,临床表现:发热头痛,恶寒无汗,唇燥咽干,咳痰不爽。治疗宜辛开温润,疏邪宣肺。温燥偏于热,临床表现: 发热微恶寒,头痛,干咳无痰,或咳嗽痰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心烦口渴,尿黄。治疗宜辛凉甘润为主。

☚ 湿温   温疫 ☛

秋燥

病名。指感受秋季燥气而发的热性病。一般病情较轻,传变较少。分温燥与凉燥两类。《医醇賸义·秋燥》:“燥者干也,对湿言之也。立秋以后,湿气去而燥气来,初秋尚热则燥而热,深秋既凉而燥而凉。”“燥胜则干”,故本病以津液干燥见证为特征。治疗原则以滋润为主,即所谓“燥者濡之”。

秋燥qiūzào

病名。见《医门法律·伤燥门》。新感温病的一种。是感受秋季燥气而发的热性病。一般病情较轻, 传变较少, 有凉燥、温燥之别。凉燥偏于寒, 症见发热头痛、恶寒无汗、唇燥咽干、咳痰不爽、舌苔白薄而干, 治宜辛开温润, 疏邪宣肺, 用杏苏散、葱豉汤等。温燥偏于热, 症见发热、微恶寒、头痛肤干、咳嗽痰黏、咽鼻干燥、口渴尿黄, 治宜辛凉甘润为主, 方用桑杏汤、清燥救肺汤等。

秋燥

秋燥

秋燥是秋季感受燥邪所引起的一种新感温病。病变部位主要在肺经。临床以燥象明显,病情较轻,传变较少为特点。初起邪在肺卫即有咽干、鼻燥、咳嗽少痰、皮肤干燥等津干气燥见证。
病名考证
秋燥病名出《医门法律》。但早在《内经》已有“燥”、“燥气”流行等记载。嗣后,《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谓:“厥阴所至……由风胜湿而为燥。”《医学正传·燥证论》有“风热燥甚,怫郁在表”的记述。《医学入门》又明确提出“燥分内外”、“燥有表里不同。”历代医家对秋燥的性质有不同认识。《通俗伤寒论》称“秋燥伤寒”,并提出有“燥凉”和“燥热”,即为“风燥”和“温燥”之分。《医门法律》主属热。《医征》主属寒。《温病条辨》认为燥可有寒化和热化。《温热经纬》提出本气为凉,标气为火。现代的温病学著作,都分为“温燥”和“凉燥”两种。
病因病机
秋燥病的病因是感受秋天燥邪而成。《医门法律·秋燥论》:“秋月天气肃而燥胜。”但与人的正气盛衰有关。《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秋令感伤,恰值夏月发泄之后。”秋燥之气,易伤手太阴气分或伤肺卫阴分并易于化火,说明夏日炎热,汗出津伤,表卫气虚,至秋易受燥邪。燥邪有偏温、偏凉两种。《通俗伤寒论·秋燥伤寒》:“秋深初凉,西风肃杀,感之者多病风燥,此属燥凉,较严冬风寒为轻;若久晴无雨,秋阳以曝,感之者多病温燥,此属燥热,较暮春风温为重。”由于燥邪易伤津液,而肺居上焦,其性喜润,所以燥邪上受,则肺津先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燥胜则干。” 《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燥自上伤……肺气受病。”故病起即见肺卫燥证。《温病条辨·秋燥》:“其由于本气自病之燥证,初起必在肺卫。”如果燥邪化热传里,则干燥之象更显,可呈肺胃阴伤,或肠燥,或阴虚腑实,甚则肝肾阴津受伤等。《时病论·秋燥》:“燥气侵表,病在乎肺,入里病在肠胃。”
辨证施治
秋燥的治疗以滋润为主。《素问·至真要大论》:“燥者润之。”《临证指南医案》:“上燥治气,下燥治血”可作为治疗秋燥先后之大法。本病初起,有燥凉、燥温的不同,故《温热经纬》说:“治分温润、凉润二法。”治燥慎用苦寒、因苦能化燥,有损阴液。《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更有粗工亦知热病,与泻白散加芩、连之属,不知愈苦助燥,必增他变。”
(1) 温燥邪伤肺卫: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痰粘而少,咽干鼻燥,口渴,苔薄白而干,舌边尖红,右脉数大。此乃温燥初起,邪在肺卫,肺津受伤之候。治宜辛凉甘润,轻透肺卫。方用桑杏汤。
(2) 凉燥邪伤肺卫:症见发热头痛,恶寒较重,无汗,鼻鸣而塞,咳嗽不爽,咯痰清稀,唇燥咽干,口不作渴,苔薄白而干,舌质淡红,脉浮紧不数。此为凉燥邪气伤及肺卫。治宜辛散苦润,方用杏苏散。
(3) 燥热化火,清窍不利: 症见耳鸣,目赤,龈肿,咽痛,口渴,尿黄,苔微黄而干,舌尖边红,脉数。为上焦气分燥热,化火扰及清窍。治宜轻清宣透上焦燥火。方用翘荷汤。以薄荷辛凉清头目;连翘、栀皮、绿豆衣清其燥火;甘草、桔梗利咽止痛。
(4)燥热伤肺,肺阴亏损:症见发热,咽干鼻燥,干咳无痰,气促胸痛,心烦口渴,苔薄白燥干,舌尖红赤,脉数。燥邪化热入里,灼伤肺之阴津,肺失清肃,气机不畅。治以清肺润燥养阴。方用清燥救肺汤。
(5)肺胃阴伤:症见身热不甚,干咳不已,口燥而渴,舌红苔少,脉细而数等。燥热灼伤肺胃阴津。治宜甘寒滋润,清养肺胃。方用沙参麦门冬汤。胃阴伤甚,可用五汁饮或玉竹麦门冬汤,以加强生津养液,润燥止渴。脾胃虚者,加生扁豆;气虚者,加人参。
(6) 肺燥肠热:症见喉痒干咳,继则咳甚痰粘带血,血色鲜红,胸胁牵痛,腹部灼热,大便泄泻,色黄肛灼,苔薄质红,脉细数。燥热化火,灼伤肺络,热移大肠。治宜清热止血,润肺清肠。方用阿胶黄芩汤。用甜杏仁、桑皮、甘蔗润肺生津;阿胶养血止血;芍药、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黄芩清肺和大肠之热;车前草导热下行兼能止泻。
(7)肺燥肠闭:症见咳嗽痰唾不爽,胸腹胀满,便秘,苔白腻而少津,脉细而滑。肺受燥伤,气机失畅,布津无能,肠失濡润。治宜肃肺化痰,润肠通便。方用五仁橘皮汤。方中松子仁、郁李仁、桃仁、柏子仁均能润燥滑肠;甜杏仁既能润肺化痰,又能滑肠通便; 蜜炙橘红行气除胀,润而不燥,使肺润气降津布而便通。
(8)腑实阴伤:症见便秘,腹胀,身热,时作谵语,苔黑干燥,脉滑而细数。燥热内结,液伤气滞,邪扰神明。治宜滋阴通下。方用调胃承气汤加鲜首乌、鲜生地、鲜石斛等。
(9) 燥燔气血:症见发热,口渴,烦躁不安,或吐血、衄血。舌绛苔黄,脉细数。阳明气分燥热未解,而又传入营血。治宜气血两清。宜用玉女煎加减。方中石膏、知母清气分之热;玄参、生地、麦冬凉血养阴。
(10) 燥伤肝肾之阴:症见昼凉夜热,干咳或不咳,苔剥舌红,脉弦细而沉。燥热久伤肝肾之阴,甚则虚风内动。治宜滋肾养肝,潜镇熄风。方用三甲复脉汤,甚则用大定风珠。久虚难愈者用专翕大生膏。专翕大生膏用乌骨鸡、鲍鱼、海参、羊腰子、猪脊髓、阿胶、鸡子黄等血肉有情之品和地黄、白芍、枸杞、沙苑蒺藜以滋补肝肾;人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津;三甲介类滋阴潜阳;茯苓、芡实、莲子健脾养胃。

☚ 温毒   冬温 ☛

秋燥

autumn-dryness syndrome

秋燥qiū zào

autumn dryness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4:3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