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秋思赠远二首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秋思赠远二首
这两首诗与诗人的《秋夜曲》是呼应之作。根据题目中的“秋思”看,时间也当在秋天。诗句表现了诗人切切思念远方的娇妻,但以坚守边关为重的风骨正气。 开篇首句的“守空帷”表现了帷幔清冷,形只影单的孤寂生活,再加上“只自”就成为同义反复。这样既加强了语势,又进一步强调了语意。“当年”点明了时间。这一句是说诗人夫妇天各一方,长年不能相会,无缘享受伉俪之乐。 第二句单从“梦里关山”看不出什么明显的意思,但如果联系后半句,表意就清楚明确了。“觉别离”是说睡醒后夫妻还是离别的,“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从这里可看出前半句是诗人梦中经过千辛万苦,飞度关隘山川与娇妻幸会,共度良宵的情景。俗话说: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的“梦里关山”是他所思所盼的反映,是他思想的折光,它道出了诗人与妻子纯真深挚的情意。梦境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但往往是生活里没有而又为主人公所念念不忘,或者强烈企求的表现。“梦里关山”仅仅四个字,就写出了一次美好的相会,梦中道出的真情要比直接表述怀恋之意动人、深切得多。 诗人无法使梦境成为现实,异土怀妻,感情缠绵不绝,再也没有丝毫的睡意了。不能与娇妻相见,退一步说,靠鸿雁传书,以书代口表表思念之情总可以吧,可是还“不见乡书传雁足”。真是思绪万千,无可奈何啊! 这句诗对后世文人也有一定影响,从韦庄 《章台夜思》 诗“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中可略窥一斑。 秋夜凄冷,睡意全无,月光照进屋里。在无所慰藉,百无聊赖之际,循着清辉望去,只见一弯新月,宛如一叶小舟,翘着尖尖的船头,在深夜的静湖中飘浮,给诗人送来一片情思。望着柔柔的月牙儿,诗人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从现实飞到了理想的境界,月牙似乎成了娇妻修长而美丽的眉毛。似虚非虚,以虚见实,表达了诗人迷惘惆怅的心情。“唯看新月吐蛾眉”是诗人久思久恋所产生的幻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幻觉呢? 前三句诗作了非常清楚的回答。幻觉是与诗人的思想、处境密切联系的,是客观因素与主观意识的相互影响。“新月吐蛾眉”的幻觉,正是思想爱妻的心理反映。这样就把诗人心灵深处的思想活动和精神状态巧妙地揭示出来了。又在前三句诗的基础上进一步表现了诗人思念的情愫。这里的“新月”和“秋夜曲” 中“桂魄初生”的“桂魄”当是同一弯月亮,诗人夫妇是在这同一月光之下相互思念对方的。 这首诗从实、虚两个方面抒发了诗人对远方爱妻的真情实感。 古人常常攀折柳枝赠别,古诗中也常把杨柳通用或者通称,古乐曲中也有《折杨柳》 (这些乐曲大部分为伤别之词,而尤多怀念征人之作) 。就诗人的处境而言,是应该折柳送别,也应该有 《折杨柳》 之曲的,但诗人不屑也不愿这样,他反其意而用之。第二首诗首句的“厌攀杨柳”就使诗句彻底摆脱了传统的窠臼,熔铸升华了新意。“厌”字感情色彩鲜明,把诗人内心活动描绘得淋漓尽致。再从全句看,“厌攀杨柳”是否定,“临清阁”是肯定,诗人把否定肯定放在同一诗句中,显得活泼灵巧,富有波澜,给人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从而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增强了感染力。 远离娇妻,不见乡书,只好“闲采芙蕖”。芙蕖就是芙蓉,李白诗云:“昔日芙蓉花,今为断肠草。”可见芙蓉有象征相思的意味。句中的“闲”字似闲非闲,与上句的“厌攀杨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饶有趣味地从另一个侧面开阔了主题,深化了思想,升华了感情。看似涉笔成趣,实则匠心独运。 第三句“走马台边”是说汉宣帝时的京兆尹张敞之事,后半句“人不见”是说像张敞那样夫妻厮守,感情诚笃,在上朝前为娇妻描画眉毛是办不到的。这一句诗属用典,不是直接说出要表达的意思,而是把一个有丰富内容的故事加以浓缩,用典故的意义与作者要表达的主题相映衬,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思妻之情。 末句的“拂云堆”指代沙场,也是攀今比昔。“战初酣”是说当时战事频繁。做为一个军中统帅,儿女私情与守卫边疆相比,前者又当退居次要位置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宽阔的胸怀,以防守边关为重的可贵精神。这句和第三句是内容上的反接,但却使思想感情层层递进,有重峰叠浪的气势。到此,作者思想感情的宣泄达到了高潮,读者的感受也达到了不可再高的峰巅。 这首诗头两句的 “临清阁”、“采芙蕖”说出白天对娇妻的思念,它是和前一首的 “守空帷”、“梦里”、“新月”所写的秋夜思念相照应的。末句奇峰突起,突破了夫妻的恩恩爱爱,把作品的意境升华到一个崭新的境界。 秋思赠远二首
王涯,字广津,太原人。穆宗朝王涯出为剑南东川节度使,时吐蕃寇边,西北骚然,王涯曾调兵拒之。这两首诗,或许写于作者出兵边陲抗拒吐蕃之时。诗的题目叫“秋思赠远”,说明是秋天寄赠远方所怀之人。秋天,正是游子思乡,怀人念远的季节,王涯身居边关,心里怀念着自己的妻子。这二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的真挚的爱情。 首句从“当年”下笔。“只自”,作独自讲。“当年只自守空帷”,诗人出兵拒敌,消弭边患,已离家经年。长期的空帷独守,虽七尺男儿,赳赳武夫,亦未免引动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但是,“梦里关山觉别离”,诗人多少次在梦境中越过重重关山,与妻子相会,醒后却发现依然处在别离之中。这里,“空帷”、“梦里”与“关山”几个意象的叠现,自然的推出离别思深、怀人念远的意蕴来,表现出诗人怀念妻子的一片深情。第三句,由离别思深,引出盼望妻子音讯的急切心情。秋天,正是大雁南飞的时节。鸿雁传书,诗人多少次跷首企盼,希望带来妻子的消息。可是,“不见”二字,又清楚地告诉我们诗人无限失望与怅惘的心情。这里,“不见”、“唯看”,都不是一次性的动作。多次的“不见”,多次的“唯看”,多次的遥望,多次的遐想,使感情一层层深化。“唯看新月吐蛾眉”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千里共婵娟”,月光是同时照着两地相思之人的,诗人或许是以望月来排遣自己的幽思吧。可是,独自空对月,本来就有“对影成三人”的寂寞,更何况这弯弯的新月,恰似娇妻的浅浅蛾眉? 蛾眉,也指代妻子美丽的姿容,就是“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想到妻子的姿容,诗人产生了一种甜蜜的幸福感。 可是, “新月曲如眉,未有团𪢲意”(牛希济《生查子》),两地相思,不能团圆,则举头望月带来的更强烈的怀想与深深的遗憾,内心感情更剧烈的颤动,都意在言外地包融在这一句诗之中了。全诗情真语真,诚挚动人而又含蓄蕴藉,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 第二首似承第一首而来,首句写离思。杨柳,常与离别有关,古人折柳赠别,因此,人见杨柳,容易惹起离思。清阁,也是送别之地,身临其间,令人伤情。一个“厌”字,直贯全句,即“厌折杨柳”、“厌临清阁”,说明这离思的不易摆脱。诗人离开清阁,漫步碧潭,闲采芙蕖,看似得到了心灵上的解脱。可是,芙蕖(即荷花)又是爱情的象征,因此,诗人手执芙蕖,看到的仿佛是妻子的一副娇容。可见诗人对妻子的思念,几乎到了无处不在的地步。此句着一“闲”字,看似随意而来,实则情不自禁。一、二句,诗人把思念爱妻的感情渲染得非常浓烈。可三、四句,境界却为之一变。“走马台”,用汉代张敞“走马章台街”之典故。据传张敞为京兆尹,常给妻子画眉,后以此写夫妇恩爱之情。“走马台边人不见”,意思是如今自己镇守边关,为国效命,无法效张敞为妻画眉了。字里行间,不免带有些微的叹惋。但是,最后一句,却宕开一笔,以豪放之气作结。拂云堆,地在塞外,此借指征战之地。诗人转念一想,此时边关不宁,鏖战初酣,自己还将继续奋力杀敌,以夺取更大的战绩,又怎能低徊留连于儿女情长呢?“拂云堆畔战初酣”,虽只是一句稳健沉雄的叙事,却突破了“愁思怨艾”的思维定势,使全诗境界变得开阔雄放起来。 第二首诗的风格前后似有较大的反差。前半柔情似水,深挚缠绵;后半意蕴明朗,开阔豪放。然而全诗又是和谐的统一体。诗人以内心之真,写离情别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社稷之任,故能雄放。二者相辅相成,相映成晖。艺术的辩证法就是如此巧妙地凝聚于诗人的毫端,跃然于纸上。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