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秋思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秋思 秋思又名《画屏秋色》。宋吴文英自度曲,见《梦窗词稿》。原为琴曲,见白居易《池上篇序》,当为词调所本。按此调《词律》、《词谱》皆作《秋思耗》。《词律》卷二○、《词谱》卷三六皆列吴文英所作(谁枕香鬟侧),双调,一百二十三字,上片十一句六仄韵,下片十二句九仄韵。此调宋词仅此一首。 ☚ 香山会 秋霁 ☛ 秋思 秋思唐诗篇名。七绝。张籍作。见《张籍诗集》卷六。此诗写作客他乡者托人捎信的生活片断:“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通过捎寄家书前后的心理活动和行人临走又拆封添加内容的细节,将主人公思念家乡亲人的深情曲曲传出。全诗写习见之事于诗意浓郁之笔墨内,寄真挚亲情于平淡本色语言中,构思巧妙,韵味独特,为历来传诵之思亲名篇。清沈德潜评云:“亦复人人胸臆语,与‘马上相逢无纸笔’一首同妙。”(《唐诗别裁》卷二○)潘德舆赞此诗为“七绝之绝境,盛唐诸巨手到此者亦罕”(《养一斋诗话》卷三)。 ☚ 野老歌 望夫石 ☛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①。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②。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诗中写见秋风而思家之情,其题材古今习见。妙在通过家书已封而又拆开的典型细节,深刻地表现出游子千言万语说不尽的心态。简练含蓄,平淡自然。清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二○评此诗云:“亦复人人胸臆语,与‘马上相逢无纸笔’一首(岑参诗)同妙。” 【注释】 ①意万重:思绪万千。②行人临发:捎信的人即将出发。开封:打开已封好的信。 秋思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白居易 ←上一篇:秋思 下一篇:夜雪 → 诗词简介:
秋思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白居易 ←上一篇:后宫词 下一篇:秋思 → 诗词简介:
秋思陆 游
【原诗今译】
【鉴赏提示】 陆游晚年曾被一些不理解他的人讥为 “燕饮颓放”,但他毫不介意,竟自称为“放翁”。表面上看来,“放翁”似乎可以像“沙鸥”一样“江湖浪迹”,忘掉人间一切烦恼了;其实,对于爱国主义诗人陆游来说,他心中无时无刻不惦记着民族的兴亡,国家的盛衰。这首《秋思》就典型地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诗一开头,作者就用“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两句做了鲜明的对比,无情地嘲笑了那些追名逐利、蝇营狗苟的小人,表现了自己高尚的情趣。“万火牛”,原是指战国时代,齐国的大将田单用火牛阵战术,挫败燕军的事,作者巧用典故,把那些利欲熏心的人比做尾巴上着了火的牛,乱撞一气,几笔便勾画出了他们的丑恶嘴脸。“沙鸥”,是作者自比,意指自己来去自由,浪迹江湖,洁身自好,不染俗尘,高尚的情趣自在其中。接下来,作者又用了两句对仗十分工整的句子描写这只“沙鸥”的生活:“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我们知道,青壮年时代,陆游抱负很大,自诩也是很高的。“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螀鸣?”(《长歌行》)“一身报国有万死”,“直斩单于衅宝刀”等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雄丽诗句经常在他笔下闪烁。可是,时至暮年,难道真的英雄气短了吗?不!绝对不是!“日长似岁”固然是“闲”时方才感觉得到,但南宋偏安一隅、山河残破时的“闲”对于一个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志士来说该是多么的痛苦,而“日长似岁”之中又包含着作者多少愤懑不平的自嘲和期待之情! 同样,“事大如天”也能在“醉”中求得安宁,这对于一般人来说已非易事,然而,在国耻未雪、亡国惨祸随时有可能发生的情况下求醉告卧对于一个日夜渴望杀敌立功、报效国家的人来说岂不等于慢性自杀! 因此,这两句诗粗看起来似乎轻轻松松,但其内在感情确实是很深沉的。 诗的第三联“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表面上看起来,作者似乎只是在写景,表现自己百无聊赖、消磨时光的心情,其实,既然是“敲残深巷月”,那么这其中就隐含着一个从月牙初升“敲”到残月西沉的过程,也就是说,作者彻夜无眠,一直在听着从小巷深处传来的单调而又乏味的捣衣声。不仅如此,好不容易熬到了天亮,作者别的地方都不去,偏偏坐守在枯井旁,看那秋叶慢慢地从梧桐树上飘落下来的情景,去感受秋气的肃杀。“摇落故园秋”,同样也表现了一个从“不落”到“落”的漫长过程,说明作者长久地耽于此事,至少是长时间地注意到此事。——既然诗的开头作者以“沙鸥”自比,既然作者声言自己“事大如天醉亦休”,为什么此刻突然心情沉闷、昼夜无眠了呢?诗的最后两句对此做了明确的回答:“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所谓“元龙百尺楼”,用的是刘备批评许汜的典故。元龙即三国时的陈登,一日,许汜过陈元龙家,元龙让许汜睡下床,许以为受辱,刘备对他说:“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常主失所……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于君语! 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耶。”很明显,刘备所说的“百尺楼”,是为了批评在国难当头时斤斤计较个人名利地位的许汜而做的比喻。陆游在这里巧用这个典故,表面上看来似乎仍然在承接上文,故作放达——他尽管彻夜无眠,心情不好,但还有心思凭高望远,舒展一下昏花的老眼;然而实际上,他既要登高,却一定要选择那个像许汜那样“求田问舍,言无可采”的小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百尺楼”才行,至此,作者忧国忧民的心情不是已经非常清楚地表现出来了吗? 《秋思》《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①。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②。 【注释】 ①意万重:极言意思之多。重,重叠。②发: 出发。开封:打开信的封口。 【诗大意】 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欲写家书思绪万千重。匆匆提笔如何说得尽?送信人临走时我又打开信封。 【赏析】 这是一首托人捎家书反映思乡怀亲之情的抒情名作。 诗的前二句: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寄家书意万重”,起笔点出 “秋风”二字,暗含乡思情。肃杀的秋风给洛阳城带来了丝丝凉意,是远行之人归家的季节了。西晋人张季鹰因秋风骤起,思念故里的菰菜、莼羹、鲈鱼脍,便挂冠而归。从 “见秋风” 三字,我们可以感到诗人对秋风特别敏感。联系到张季鹰的典故,也可以触摸到诗人躁动于心中的乡情。于是,紧接着“见秋风”而来的便是“欲寄家书意万重”。“见秋风”而不能效法季鹰归去以尽乡情,那就只好以书传情,但又遇到另一个矛盾,“欲寄家书意万重”,纸短情长,言不足以尽其意,这又使诗人痛苦不堪。这二句,仅十四字,把诗人欲归不能,欲写不尽的矛盾心情描写得十分细腻。 从“意万重”三字,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家乡之“思”极为深厚而丰富,本该展纸长书,然而送信之人很快就要离去,使得诗人只好“匆匆”作书,这样就更无法道尽绵长的情意。于是逼出诗的后二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在诗的结尾处,诗人抓住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进行描写: 唯恐漏了什么内容,把封好的信封又重新打开。这里把诗人这种千重相思,万种亲情,总是担心诉说不尽的复杂心理刻画得维妙维肖。这个细节之所以在结尾处显得格外鲜明,是因为它出现在诗人对自己的乡思之情作了浓墨重彩的反复渲染之后,从而读来给人一种水到渠成、余味无穷的感觉。 这首小诗的独特之处乃在于细致的心理刻画和生动的细节描写,并且写得极有层次。“见秋风”而起乡情,这是一层; 纸短情长,欲写而不能尽其意,又是一层; 行人要走,下笔匆匆,再进一层; 如此回环往复,已把一个“思”字写得很足,似乎再也没有别的什么可写了,但诗人却柳暗花明,别开生面,抛出一个“临发又开封”的细节,用以涵括自己所有的复杂内心活动,使诗中表现的乡情得到了升华。平淡语中见深情,果然是“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王安石这句评语,说明他不愧是张籍的隔世知音。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既点出客居的地点和思亲的时间、缘起,又起导引到特定诗境氛围的作用。秋是使人伤悲的季节。风本无形,不可见。风动树摇,由树而知风,触觉之感转为视觉之见。“秋风”着一“见”字,意味顿生。秋风有肃杀之气,面对这荒寒凄凉景象,怎不令人陡生身世孤寂、思念亲人的愁绪呢?然而“欲作家书意万重”,其思绪如万壑泉水奔涌而来,如重重迭迭的浪潮倾泻而至,真是要说的话太多了,要表达的情与意太多了。“意万重”三字为三四两句张本,三四两句又是它的伸展和补充。因为信是在行人行前匆匆写就的,千头万绪的思念一时之间不知从何说起,所以三句说“复恐匆匆说不尽”,担心匆忙之间将要紧的情与语疏漏了,于是“行人临发又开封”,把信打开验看。其复杂微妙的心态于此可见了。全诗一波三折,层层推进,虽对思亲的内容没有具体描写,但诗人对亲人的深厚感情、无限意绪却都流溢出来了,真可说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