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秋声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秋声赋

秋声赋

五幕话剧。田汉编剧。作于1940年底。桂林人文出版社1942年出版。写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生活关系中引起的震荡和变化,表现抗战对人的灵魂的洗礼。主人公徐子羽为革命坐过牢,在抗战年代里坚守文化岗位与敌人斗争。但在文化界的寥落和私生活的寂寞中,他深感精神苦恼。妻子秦淑瑾由颇有革命志向的新女性,婚后变为庸碌的家庭主妇,成为他前进的“后顾之忧”。十年前的情人胡蓼红赶到桂林向他苦苦追求,甚至准备在得不到徐的爱后举枪自杀。最后徐子羽女儿的爱国热情把胡蓼红和秦淑瑾推向抗日救亡的前线。她们在长沙前线救护难童工作中成为战友。作品通过三个主人公的内心矛盾和思想变化,表现了知识分子从个人小天地的“百忧”中挣脱出来,经受抗日战火的锤炼,走向新生的过程。在艺术上,作者善于描绘人物丰富复杂的感情变化,采用电影中插叙手法造成强烈的戏剧效果,富有抒情性和诗的意境。

☚ 三块钱国币   雾重庆 ☛
秋声赋

秋声赋

赋篇名。北宋欧阳修作。赋中描写秋风肃杀、山川变色、草木零落的萧条景象,抒发作者“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因而身心交瘁的深沉悲叹。表现上善于运用贴切比喻,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渲染气氛,故声情并茂,有较强艺术感染力。语言上以散体为主,兼用骈俪,形成宋代赋体的一种特色。

☚ 阿房宫赋   赤壁赋 ☛
秋声赋

秋声赋

五幕话剧。田汉著。1941年冬作。初刊1942年桂林《文艺生活》第2卷第2—6期。1944年1月桂林人文出版社初版。

☚ 两个世界   称心如意 ☛

《秋声赋》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 “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𫔧𫔧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 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 “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 “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 “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 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馀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 ;又兵象也,于时用金 。是谓天地之义气 ,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 ,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 ,黟然黑者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注〕 ① 衔枚: 古代秘密行军时,为了保持部队肃静,常令士兵口里横衔一根小棍,以免喧哗。 ② “夫秋”三句: 周制,掌刑法狱讼的官称“秋官”。又,古人以阴阳配四季,春夏属阳,秋冬属阴。 ③ 又兵象也,于时用金: 古来征战,多在秋季。又,古人把五行分配于四季,秋天属金。 ④ 义气: 节烈、刚正之气。 ⑤ 商声主西方之音: 古代以五声配四时,商声属秋;五声和五行相配,则商声属金,主西方之音。 ⑥ 夷则为七月之律: 古以十二律配十二月,七月为夷则。 ⑦ 必摇其精: 损害精气。 ⑧ 渥然丹者为槁木: 红润的容貌变为苍老枯槁。 ⑨ 黟然黑者为星星: 乌黑的须发变成白色。

《秋声赋》开宋代文赋的先河,是宋文名篇。宋代文人把散文引入诗、词,也引入赋,改造了六朝以来盛行的骈赋,给这种文体注入了新的血液,使之能更自由地状物抒情。欧阳修此文既出,苏轼《赤壁赋》继响,遂成后代楷模。因此,《秋声赋》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此赋的主旨在通过秋声摹写自然界的秋天,用以烘托作者心理上、人生旅途上的秋天。作此文时,欧阳修年五十三。他自二十九岁为范仲淹被落职事上书切责司谏高若讷,初贬夷陵;三十九岁复因论救推行庆历新政诸君子,被反对者构陷,再贬滁州;四十八岁那一年,丁母忧刚刚期满复官,又有小人诈称他奏请裁汰内侍,激怒了宦官,被诬以他事,几乎出知同州。入仕二十多年中,真可谓历尽宦海波涛。他本来体弱多病,四十岁时就白发萧疏;现在五十多岁了,身体、心态更已经进入了人生的秋天。因此,一年四季有风声,他对秋声特别敏感;秋天有各种色彩,他独独看到“惨淡”的颜色。正由于他对秋天有特殊的感受,发而为文,便秋怀满纸,秋思遥深。

但伤秋毕竟是一个古老的主题,用这个主题写出的名篇不少。“秋思遥深”,人多如此,单凭这一点,不可能使这篇文章获得那么高的声誉。它之所以脍炙人口、传诵不衰,是因为在艺术上确有人所难及的地方。

试潜心一读这篇《秋声赋》,给你的第一印象便是秋声满耳,感受到有一种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无边秋意缭绕在你身旁。这说明本文具有强大的感发力量。

写秋声而如此摇动人心,首先由于作者对秋声的质和量作了成功的描绘。他把秋声比拟为淅沥潇洒的细雨,奔腾澎湃的波涛,互相碰撞的金铁: 这就使抽象的声音具有质的实感。那秋声时而小,时而大;时而显,如风雨夜惊;时而隐,像战士衔枚疾走: 这就使无形的声音具有量的存在。有了质的实感和量的存在,才使读者感到秋声盈耳,秋意无边。这第一层写秋声之形,手法是化虚为实。

而后,再写秋色、秋容、秋气、秋意,用“秋之为状”写秋声之神。其中“色”、“容”为实,“气”、“意”是虚,手法是从实入虚。那秋色: 轻烟飘飞不绝,薄云虽少未尽,色调是惨淡的。那秋容: 晴天有日光照耀,显得凄清明朗;云薄则感到天高,天愈高则愈感空旷寥廓。那秋气: 寒到刺人肌骨,自然也浸人心脾。至于秋意,则萧条寂寞,仿佛万物生意已尽,山川也神态黯然。这一层写秋之为状,好像游离于题面“秋声”;其实,“写物而不滞于物”,只是换了一个角度,改用烘托手法,以秋状写足秋声。因为,秋声来自秋风。风因空气流动的速度不同而有疾徐大小之别,又因流动的方向不同而有东西南北之分;如果风速风向相同,便很难说秋风与别的风有多大区别。用了“秋之为状”一加烘托,才显出秋风的独特性格,秋声的特殊情调。古人云: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刘熙载《艺概·诗概》)正是此意。

接着,笔意又变,改用刑官、兵象、音乐写秋之为心,藉秋心进一步渲染秋声。刑官古名“秋官”,秋天又是用兵的季节,因此秋有一种肃杀之心。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中,与秋相应的是商声;“商”、“伤”通训,因此闻秋声而自伤。十二乐律中,与凉秋七月相配的是夷则。“夷”字可训为杀戮,正与物盛则衰、草茂当杀的自然规律相应。秋之为心如此,故万物逢秋而兴悲,更何况万物之灵的人类呢?这个层次用象征手法,拓开了文境,文势张扬。所用音训、义训,虽不无附会,但作者怀抱如此,转见其心中别有所会,正不必拘拘于训诂。

以上从秋声、秋状、秋心三个角度,调动了化虚为实、烘托、象征等多种艺术手段,写秋之质,摄秋之魂,进而形成了一种幽悄凄怆的意境。

写秋声、秋状,无非写景状物,何以就能形成意境呢?关键在于写景状物中融进了作者的感情,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举例来说,作者把秋风触物之声拟之为军士衔枚疾走,便使人联想到一场伏尸满地、流血遍野的战斗惨剧马上就要发生,读之能不紧张心悸吗?秋色“惨淡”,令人联想起孤儿寡妇无食无衣的面色,对此能不触目心伤吗?写秋之为心,用“刑官”、“兵象”作象征。刑官、兵象,带给人间的无非惨不忍睹的悲剧。至于商声,正像陶潜《咏荆轲》说的那样——“商声更流涕,羽奏壮士惊”,更令人不忍卒听。由于作者用来描摹秋声、秋状、秋心的事物,无不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因此一读斯文,便如身临其境,徙倚徬徨,愀然难以为怀。客观景况融进作者的主观感情,此景此情又引起了读者的感情共鸣,歌哭随之,不能自持,进入幽悄凄怆的意境,这是本文传诵千古、魅力独具的地方。

其次,这篇文章在对比映衬的运用上,也独具匠心。写秋声,有远近、强弱、缓急的对比;写草木,用了荣枯消长的对比;特别是童子与作者形成的对比映衬,更增添了文章的情趣,突出了作者寂寞的秋心,大大增强了文字的表现力。深夜,作者正陷入思考人生、无眠叹息之中,童子却“垂头而睡”,漠然无动,这与李清照《如梦令》中主人耽心“绿肥红瘦”,而侍儿“却道海棠依旧”,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对比,以童子的单纯无忧衬出主人秋怀的纷繁复杂,更显得两间一人,徬徨寂寞,不仅相映成趣,而且相得益彰。

第三,这篇文章在遣词造句上富有音乐美。欧阳修为文向来注重声情契合。 他不仅在每一个文句中用音节、语词的抑扬顿挫表现感情的起伏变化,而且精心构局,使整篇文字的韵律乍起乍落,恍如游龙蜿蜒,首尾回环,极具旋律美。本文一起,万籁俱寂,只有作者一人在伏案夜读,那是极静谧的境界。忽而秋声骤起,金铁铮鸣,引进了自然界强烈的音响;再用“噫嘻悲哉!此秋声也”和“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展开感慨抒情,表现出心理上的强烈震动。最后结以唧唧虫音,声声叹息,环境又归于沉寂。文中既有音量大起大落的动静变化,又有“淅沥”、“奔腾”、“凄凄切切”、“呼号奋发”等小的波澜;最后的虫声、叹息声,更显得余音袅袅,使整篇文章像一支乐曲,极具旋律变化。写秋声而具体可见可闻,已经不易;把秋声写得饱含感情,具有意境,更非寻常手眼所能及;写秋声而使整篇文字像一支旋律优美、如怨如诉的小夜曲,则更非大手笔不能到。“赋”这种文体,本来介乎诗与散文之间;欧阳修这篇《秋声赋》,可以说兼有诗与散文两者的佳胜。

至于描秋声、秋状之景,融“百忧感其心”之情,悟“天之于物,春生秋实”,“物过盛而当杀”之理,情、景、理三者水乳交融,更是欧文共同的优点,非本篇所独具。

字数:3417
赖汉屏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古典文学作品《秋声赋》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秋声赋

 欧阳子方夜读书〔2〕,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3〕,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4〕,忽奔腾而砰湃〔5〕,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6〕,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7〕,衔枚疾走〔8〕,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9〕,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10〕!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11〕?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12〕;其容清明,天高日晶〔13〕;其气慄冽,砭人肌骨〔14〕;其意萧条,山川寂寥〔15〕。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16〕;草拂之而色变〔17〕,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18〕。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19〕;又兵象也,于行用金〔20〕;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21〕。天之于物,春生秋实〔22〕。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23〕。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24〕;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25〕
 “嗟乎! 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26〕,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27〕。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28〕,黟然黑者为星星〔29〕。奈何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30〕。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31〕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1〕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居士集》卷十五。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作者时年五十三岁,在京城任翰林学士、给事中,充御试进士详定官。
 〔2〕欧阳子:作者自称。方:正在。
 〔3〕悚(song)然:惊骇的样子。
 〔4〕淅沥:雨声。萧飒(sa):风声。这里的“淅沥以萧飒”均指风声,与下句“风雨骤至”相应。
 〔5〕砰湃(peng pai):同“澎湃”,波涛激动声。这里的“奔腾而砰湃”也形容风声,与下句“如波涛夜惊”相应。
 〔6〕𫔧𫔧(cong cong):金属器具撞击声。
 〔7〕赴敌:奔走袭击敌人。
 〔8〕衔枚:古代秘密行军,士兵口中衔枚(形如筷子),以防说话,保证军队悄悄进发。
 〔9〕明河:天河、银河。
 〔10〕噫嘻:感叹声。悲哉: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
 〔11〕胡为:何为,即“为何”。
 〔12〕惨淡:指秋天草木枯黄,阴暗无色。烟霏云敛:烟云飘散聚合。
 〔13〕天高日晶:天特别高,太阳特别明。
 〔14〕慄冽:同“凛冽”,寒冷。砭(bian):针刺。
 〔15〕寂寥:寂寞空虚。
 〔16〕“丰草”二句:绿缛(ru),草色茂盛。葱茏,树木繁荣。这两句是追写秋前景色。
 〔17〕草拂之:即绿草一接触到秋气。之:指秋气。
 〔18〕一气:天地之气,此指秋气。余烈:余威。
 〔19〕“夫秋”二句:《周礼》把官职分为天、地、春、夏、秋、冬六类。因秋天有肃杀之气,所以把掌管刑法、狱讼的刑官分属于秋。于时为阴:古时以阴阳二气配四时,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汉书·律历志》:“秋为阴中,万物以成。”
 〔20〕“兵象”二句:古代以秋治兵(见《汉书·刑法志》),故言“兵象”,即战争之象。用五行配合四时,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见《礼记·月令》)故言“于行用金”。于行,在五行之中。
 〔21〕天地之义气:天地阴阳二气正常的变化谓之义气。肃杀:指万物凋蔽。《礼记·乡饮酒》:“天地肃杀,此天地之义气也。”
 〔22〕春生秋实:草木春天生长,秋天结实。
 〔23〕“故其”三句:商声,宫、商、角、徵、羽为五音,五音与五行相配,金为商,与四方相配,西方为商。夷则,十二律之一,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配,夷则与七月相对应。这三句意为秋气表现在音乐上,它是五音中的商音,代表西方;它是十二律中的夷则,属于七月。《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其音商,律中夷则。”
 〔24〕商,伤也:商的意思就是悲伤。这是以声为训。
 〔25〕夷,戮也:夷的意思就是杀戮。夷、戮在古代是同义词,这是以义为训。
 〔26〕“人为”二句:《尚书·泰誓上》:“惟人,万物之灵。”
 〔27〕“百忧”四句:形,身体。有动于中,必摇其精,《庄子·在宥》:“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这四句是由草木的飘零而联想到有感情的人,人受外物的影响而忧愁劳苦,一触动内心,就要消耗人的精神,故人比草木更易衰老。中,内心。精,精力,元气。
 〔28〕渥(wo)丹:红而有光泽。《诗·秦风·终南》:“颜如渥丹。”槁木:枯木。
 〔29〕黟(yi):黑貌。星星:形容头发中的点点白色。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出于鬓垂。”
 〔30〕“奈何”二句:言人为万物之灵,并没有金石那样坚固,为什么要与草木争取短暂的繁荣。
 〔31〕“念谁”二句:戕害,残害。二句意思是,想想是什么给人带来残害,也就不再怨恨秋声了。言外之意是说:是人自己的忧心劳形残害自己,不同于草木受秋气的伤害。
 
 本篇思想上没有太多积极意义,通过对秋声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慨叹。但其在艺术上有着独到之处,代表着以文为赋的宋赋的较高水平。作者仔细观察、精密构思,多样化地用比喻、烘托把难以捉摸的秋声写得可听、可感、可见,并把秋声、秋景和自己的秋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贴切自然,渲染出极强烈的抒情气氛。中间穿插童子的对话,文气更加生动,结尾摇曳生姿。语言上骈散兼行、讲究排比、铺张,注意音调、韵节,但又写得灵活、流畅,自由飘洒,如散文诗一样。
秋声赋

秋声赋

❶辞赋名篇。唐代刘禹锡作。《文苑英华》、《全唐文》见载。本文为和李德裕而作,赋之前章云:“相国中山公赋秋声,以属天官太常伯,唱和俱绝。然皆得时道行之余兴,犹动光阴之叹,况伊郁老病者乎? 吟之斐然,以寄孤愤。”作品分前后两部分,前面交代写作之由,后面赋秋声。后面又分为两层,首先写秋高气爽,万木萧飒,“百虫迎暮兮,万叶吟秋”,露蝉、寒螿呻吟,秋夜晚吹哀怨,机声轧轧,远杵断续。这是写秋声“如吟如啸,非竹非丝”,并于秋声描绘之中,写出秋之肃杀萧条,引出“动终岁之别”的悲秋之感。“安石风流,巨源多可”,“犹复感阴虫之呜轩,叹凉叶之初堕”。这是就李赋之笔意而写。而后写李赋悲秋“异宋玉之悲伤”,不叹人生短暂,而是抒当珍惜时光、建立功名之壮志,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积极进取之豪情。本文打破以描绘秋声抒写悲秋叹老之陈模旧范,表达出珍惜时光、积极进取,“犹奋迅于秋声”之积极主题,格调高扬。摹写秋声,细腻逼真,渲染了悲凉哀伤之气氛。先抑后扬,先低回后高昂,以悲哀凄凉之秋声,反衬“犹奋迅于秋声”,于对比中突出昂扬乐观之情志。不仅在命意上,而且在艺术上都胜过李德裕之原作。
❷辞赋名篇。北宋欧阳修作。《四库全书》、《欧阳文忠公集》见载。本文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是一篇以散文笔调写成的典型文赋。赋以秋声发端,虚处着笔,借助想象和比喻,把复杂无形的秋声描绘得具体生动。继以铺陈的手法,从色、容、气、意、声诸方面描绘暮秋山川寂寥、草木零落的萧条景象,突出秋天的肃杀之气。篇末,抒写作者对因人事忧劳、形神日衰的悲慨,感叹再三,意在言外。这种思想感情,一方面反映了欧阳修对人生短促、宇宙无穷的哀思,表现出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是作者庆历新政失败以后政治上苦闷的反映,表现了他在贬谪处境中的复杂、矛盾心情,和沉重的失意情绪。该赋直接继承唐代韩愈、柳宗元、杜牧等人赋作传统,既采用赋体主客问答、随物赋形的手法,不废骈偶、韵语,又以散文开篇、结尾,无论叙事、状物、写景、言理,皆流畅自如,凝炼形象,情景交融,和谐统一。其艺术技巧丰富了赋的表现形式,对宋代文赋的形成和后世散文的创作有深远影响。

☚ 秋阳赋   秋色赋 ☛
秋声赋

秋声赋

欧阳修


〔原文〕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潇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ru)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yi)然黑者为星星。奈何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qiang)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译文〕
欧阳子夜间正在读书,听到有一种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惊讶地侧耳倾听,不禁道:“奇怪呀!”开始像是细雨淅沥夹杂着萧飒的风声,忽然之间又如波浪汹涌奔腾砰湃,像夜间冲来的惊涛,像骤然袭来的风雨。它接触到物体之上,声音鏦鏦铮铮,像是金铁齐鸣;又像是奔赴战场杀敌的士兵,口里含着小木棍急步前进,听不见号令,只听到人马行进之声。我问书童:“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书童回来说:“星月洁白明亮,银河横斜天穹,四下寂无人声。声音出在树林当中。”
我说:“唉,可悲啊!这是秋天的声音,它为何竟又袭来?秋天的情景是这样的,它的色彩凄凉暗淡,烟消云散;它的面容清爽开朗,天空高旷,阳光明净;它的气候寒冷,刺进人的肌肤筋骨;它的意境荒寞,山水空廓寂寥。所以它发出来的声音,凄凄切切,呼啸号叫。遍地的草碧绿繁密,似乎在竞争茂盛,挺拔的树青翠浓郁,十分可爱;但是,青草一触到这秋声,颜色就变了,树木一碰到它,绿叶也脱落了;它所以能这样摧残得草木枯败零落,就是一股秋气的余威。秋天,是行刑之官,在时令上属阴;秋天又是刀兵的象征,在五行中为金;这就是所说天地间的杀气。常常把严厉杀伐作为它的核心。大自然对于植物,春天促它们生长,秋天使它们结实。所以在音乐上,商声是代表秋天的音调,夷则是七月的音律。商,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而悲伤;夷,就是杀戮的意思,万物过盛而当杀剪。
唉!草木是没有感情的,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枯槁脱落。人是动物,是万物中的精灵,百端忧烦使他的心受到刺激,无数的事物使他的身体感到疲劳。内心受到刺激,一定会动摇他的精神。更何况考虑他的能力做不到的事情,忧虑他的才智办不成的工作,自然会使他那红润的面庞变成枯干的木头,乌黑的头发变成花白。怎么可以拿并非金石般坚牢的体质,却要和草木去争繁荣?想一想是什么残害了自己的身心,对秋声又有什么可怨恨的呢?”
书童无言相对,低下头打盹。只听到四面墙外虫子在唧唧叫,像是在陪我叹息。
〔评介〕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如果说,春天带给人们的是极大的喜悦和希望的话,那么,秋天所留给人们的则是不尽的感叹和凄凉。屈原的《九歌》曾使读者一道共思盼,同惆怅。宋玉的《九辩》更令人伤时忧国,怀故思乡。李白的《悲清秋》使人刻骨铭心。刘禹锡的《秋声》亦令人陶醉。在这悲秋的咏叹者中,欧阳修也不甘示弱,他的一首深婉含蓄的《秋声赋》,千古以来,一直被人们称为不可模拟的佳作。
如果单从思想内容来看,欧阳修的赋作中大抵没有什么积极的意义和深刻的见解,也较少追逐名利的狂热和失意的怨愤。只是流露了一些清心寡欲、安分知足、自甘恬恨的老庄哲学和思想感情。然而,在艺术上,欧阳修赋作的手法却相当高妙。他十分善于把某种并不很特别的生活感受形象而亲切地表现出来,使读者真正感到这是他从特殊的环境中体会出来的,虽不新鲜,但不落俗套。《秋声赋》便是他这一艺术特征的具体体现。
所谓秋声,实际上就是秋风、秋虫和落叶等发出的音响。如果着实去写,势必重弹过去所写的秋赋的老调。作者的高超之处,就在于他运用想象把这些实物所发出萧瑟之声虚化为秋气所产生的混为一体的秋声,并借助于比喻加以形容。这就摆脱了形似的写法而进入传神的艺术境界。
首先,作者从听觉上去引起读者的联想。他把秋声放在夜间描写。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挑灯夜读,凝神聚思。这时,忽然“闻有声自西南来”,不禁“悚然而听之”。当然,这种不同寻常的声音来自室外,但室外则分明是“星月皎洁,明河在天”,而且“四无人声。”在这宁谧、寂静的夜晚,只有树身在月光下摇曳。这样,“树间”的响动也就声声入耳丁。而树之响动,乃秋风所为。所以,此时的秋声亦即风声。但风声本身又无法去直接表现。作者便借用他物来显示,从视觉上的树晃动,写出听觉上的风的声响,进而展示了秋声自远而近,由小到大的过程。“初淅沥以潇飒”,写的是秋声刚刚来临,如秋雨潇潇,秋风习习,给人带来一种初秋的凄凉意味。“忽奔腾而砰湃”,写的是秋声已起,像骏马奔腾驰逐,如江河掀起狂澜,使人惊心动魄。“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写的是秋声大作,犹如惊涛骇浪,急风暴雨,大有摧枯拉朽之势。“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是对“波涛夜惊,风雨骤至”的深入渲染。仿佛风雨波涛震动着万物,摇撼着大地,一齐发出撞钟击鼓的轰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杖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写的是秋声逐渐减弱,像战士奔向战场,不闻喧哗,更无喊杀,只有马蹄声碎,人步声急,渐渐远去而归于寂静。至于“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则只是秋声高潮过后的余音而已。这种对秋声的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形象生动的描写,无疑使读者欣赏到一首颇具节奏感的秋夜奏鸣曲。
听觉的描写完毕之后,作者又从色、容、气、意等四个方面,描摹了丰富多采、变幻无穷的秋景,以此来唤起读者视觉上的联想,从而使无形的秋声又变成人们看得见、感觉得到的具体景物:“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在这充满了凄凉情调的肃杀氛围中,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也就不足为怪了。这里,作者用“凄凄切切”来照应“初淅沥以潇飒”。用“呼号奋发”来照应“鏦鏦铮铮,金铁皆鸣”,从而在秋的黯淡画面上谱写出秋的悲凉音符。
这篇赋用散文笔法写成。对偶不很严格,用韵错落有致,显得流畅自然、灵活多变。它在结构上也比较巧妙。开头连用三喻进行描绘后,穿插了与童子的对话。中间运用传统赋的手法大肆铺张,大发议论。到了最后,又自然地转到秋夜的现实中。作者在那里高吟:“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而童子却已经“垂头而睡”了。只有虫声唧唧与作者的叹息应和,使人感到余韵袅袅,余味无穷。
☚ 稼穑惟宝赋   藏珠于渊赋 ☛
秋声赋

《秋声赋》

宋欧阳修撰。作于宋仁宗嘉佑四年(1059)。作者以秋声发端,通过对暮秋时节山川寂寥、草木凋零的萧飒景象的描绘和渲染,抒发了自身因人事忧劳、形神日渐衰老而产生的深沉悲凉的感慨,见出老庄思想对作者的影响,但就总体而言,作者对人生还是持进取的态度的。文中以秋声来烘托秋思,以秋夜的情思和秋夜的风光组成了完美统一的具有整体感的艺术画面,从而创造了协调和谐的意境美。作为赋体,本文发扬了六朝和唐代的骈赋、律赋在表情绘物上铺陈排比的长处,但又着意追求文辞的简约省净,从而显得既丰满又精粹。且又以散文为主,杂以骈偶、韵语的变化,遂成为有别于六朝和唐代的骈赋、律赋的文赋。通篇结构层次明晰,衔扣妥贴自然,臻于圆熟精美之化境。主要段落又都插有感叹词,既便于感情抒发,又标志了结构向深层的递进,可谓匠心独运。

☚ 苏氏文集序   梅圣俞诗集序 ☛
0000677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7: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