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储蓄
私人储蓄包括家庭储蓄和企业储蓄。
(1)家庭储蓄是指家庭的可支配收入扣除用于现期消费支出后的余额。它可以通过银行或其他金融中介机构汇集起来,贷给企业或政府,转化成投资。
收入水平是影响家庭储蓄的重要因素。人们通过观察发现,高收入家庭的储蓄率要高于低收入家庭,但不同国家的家庭储蓄率与国民收入并没有明显的关系。
主流经济学关于家庭储蓄与收入关系的理论主要有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说、卡尔多的阶级储蓄假说。这些理论原本都是针对发达国家提出的,后来也被应用于发展中国家。比如发展中国家的储蓄率不一定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就可以用相对收入假说来解释: 由于“示范效应”,发展中国家的高收入阶层模仿发达国家富有阶层的消费方式,低收入阶层模仿高收入阶层的消费方式,结果导致整个社会的消费与收入保持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又如,许多发展中国家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以动员资本来源。但这些理论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都把收入当作影响家庭储蓄行为的惟一因素。事实上,还有许多因素会对家庭储蓄产生影响:存款利率、家庭规模、人口的年龄结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经济环境、教育水平等。例如,老年家庭比年轻家庭更重视储蓄;农村家庭的储蓄率高于城市家庭;通货膨胀环境下人们会抢购商品,减少储蓄。
(2)企业储蓄是指企业缴税并支付股息后的未分配利润,这部分利润可以转化为投资。目前关于企业储蓄还没有出现被广泛接受的理论。发达国家的企业储蓄在国内私人储蓄中所占的份额从20%到80%不等。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储蓄占国内私人储蓄的份额一般比较小,但也有例外。到底是哪些因素影响了企业的储蓄行为,经济学家无法达成较为一致的意见。
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缺乏健全的法律环境和资本市场,现代企业部门通常都很小,从而企业储蓄也较少。发展中国家的私营企业通常采取家庭所有的形式,其税后利润转化为家庭收入,成为家庭储蓄的主要来源。只有少数收入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现代企业的数量多、规模大,企业储蓄在全国总储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韩国和巴西。
社会公众或居民将个人可支配收入用于消费以后所余下的部分。在内容上由个人储蓄和企业储蓄两部分构成。它是市场经济中投资活动的主要来源,因此是一国资本形成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进行私人储蓄的行为是典型的市场自主决策行为。所以,经济学中关于储蓄的理论(如储蓄动机、储蓄倾向、储蓄水平等)大部分是围绕着私人储蓄来展开的。由于私人储蓄可能大于或小于意愿的投资水平,因此政府需要采取宏观政策以公共储蓄进行调节,或引入国外储蓄进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