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禹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禹庙(五代)钱倧 千古功勋孰可论①,西来神宇压乾坤。 禹庙在绍兴城南的会稽山麓,庙中祀夏禹。今之禹庙始建于南朝梁代,历代几经修建,现存建筑为清及民国所建。庙有午门、祭厅、正殿三进。正殿高24米,中立大禹像。周围群山逶迤,气势雄伟。此诗写作者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禹庙的场景,境界肃穆。 【作者】 钱倧,字隆道,吴越王元瓘第七子,兄先卒而得继位,后兵变被迫传于弟椒,徙居东府。能诗,有《越中吟》。 【注释】 ①孰:谁。②梅梁:据传说,梁朝修禹庙时,忽然风雨中飘来一根梅木,遂以为梁。原来此梁乃龙所化,风雨之夜,它常会飞人镜湖,和水中龙斗,回来又化为梁。③蟾殿:月光照耀下的禹庙大殿。翠幌:绿色的帷幔。唐骆宾王《帝京诗》:“翠幌珠帘不独映。”④酹(lei):把酒倒在地上祭奠。琼樽:玉制酒杯。 禹庙杜 甫
【原诗今译】
【鉴赏提示】 《禹庙》这首诗是代宗永泰元年(765)秋杜甫在四川忠州所作的。诗人描写了禹庙的景物及其环境,想象出当年神禹治水的气势,抒发了他对这位为民造福的古代圣贤的景仰。 首联写禹庙所处的外观环境:空山、秋风、落日组成一幅时空画面,冷寂萧条空旷之中又透露出一种恢弘老劲的力量之美。从这自然物象森严肃然的气氛中,我们不是可以体会出诗人前往谒庙时对这位古代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肃然起敬的心情吗? 次联由外反内,写的是禹庙的内观:荒庭中的橘柚、古屋壁上画的龙蛇。“荒”写的是现实,“古”又联系到了历史,而橘柚、龙蛇则又将历史与现实联结在一起。“橘柚”“龙蛇”是庙中的实景,又是用典、暗含大禹的历史胜迹。据《尚书·禹贡》载:禹治水后,九州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他们把丰收的橘柚贡给大禹。而《孟子·滕文公》中又说:禹曾驱龙蛇而放菹(沼泽地有水草之处),使龙蛇不再兴风作浪。这两句用典恰好与眼前景物契合无间,景物与典故化为一体,如盐入水,是诗家用典的极致。《诗薮·内篇》卷四称之为“老杜千古绝技”。 第三联就上一联的龙蛇起兴,由庙内写到庙外。壁上的龙蛇千古以来,栩栩如生,令人感觉到的有云气在壁上缭绕,与之相应,庙外的大江滚滚震天而过,秉万钧之势,挟泥沙俱下。这庙外的一切,莫非又是壁上的龙蛇在施展威力? “早知乘四载,疏凿下三巴。”诗人在诗的最后才点出大禹治水的功绩。“早知”说明诗人敬仰已久,含有“百闻不如一见”之意。 这首诗写禹庙,除了最后一联外没有正面提到大禹,我们看诗人主要是写了庙外庙内的所见,然后由内及外写到大江。然而这一切又无处不令我们联想到大禹的历史伟迹。大自然的云气、江声,令我们感觉到大禹治水的磅礴气势和神威。现实、神话、历史融为一体,表面上看来诗中含有萧杀、寂寞之感,但细想又觉无处不流露出一种恢弘豪迈,积极向上的力量和气势。 禹庙在浙江省绍兴市东南6公里,禹陵右侧。中祀夏禹。始建于南北朝梁时,历代屡建屡毁。现存建筑大多为清代所建,中轴线上有午门、祭厅、正殿三进,顺山势逐步升高。午门前有峋嵝碑亭,庙内有窆石亭,中设窆石一块,石高2米,顶端有贺孔,传为禹下葬时所用。石上有古隶,又有宋元题刻。庙周群山逶迤,苍翠绕合,气象庄严。唐代诗人宋之间《谒禹庙》,即指此。 禹庙 禹庙位于禹陵右前侧,是一组庞大的宫殿式庙宇建筑群。中轴为庙门、祭厅、大殿三进,两侧为配殿。皆依山而建,逐进升高。左右对称,布局规整。据《史记》说,夏啓、少康时都曾立庙,但已无考。今庙始建于南朝梁大同十一年(545)。累遭毁坏,现所见正殿,为1934年重建,其余建筑大部分为清代重建。正殿高24米,为重檐歇山顶,上有兽吻鸱尾直耸云天,气势尤见雄伟。殿内塑有夏禹立像,高5.85米,头戴冕旒,手捧玉圭,身披玄衮,仪态端庄。此像据章太炎考证,由民间艺术家塑造。大殿横匾额“地平天成”,配殿内藏有明清两代告祭碑32块。大殿东端窆石亭内有一窆石,高2米余,围长2米,呈锥形,顶端有一圆孔,相传是葬大禹时使用的工具。石上刻有隶字和宋元题刻。西辕门内岣嵝亭内有明代翻刻的湖南衡山“岣嵝碑”,相传为夏禹治水时所撰,凡70余字,文字奇古,非篆文亦非蝌蚪文,其下虽有释文,仍待再作考释。 ☚ 大禹陵 吼山 ☛ 禹庙即禹陵旁禹王庙。在今浙江绍兴市南。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