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钧瓷窑址中国古代北方青瓷窑址。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境内。盛烧于宋,金元时期延续烧造。因该地金代称钧州(一说与钧台有关),故名钧瓷。主要生产色彩艳丽的青釉和铜红釉瓷器,兼烧印花青瓷、白地黑花釉下彩瓷和黑釉瓷。1951年故宫博物院陈万里调查发现。1973年河南省博物馆在禹州钧台、八卦洞附近进行了发掘。 钧台窑址共发现11座窑炉及作坊、灰坑等遗迹。窑炉有排列成一线的,有三炉鼎立的。窑炉呈圆形或马蹄形,是从陶窑发展来的一种半倒焰式窑炉,为就地挖筑的半地穴或土壁窑,仅在窑门及烟囱口等处砌少量小砖。一般是单火膛。只发现1座长方形的双火膛窑。窑室内使用筒形或漏斗形匣钵装烧瓷器,每钵仰置1件瓷坯,坯下垫锯齿形圆形支烧具。这种窑炉结构及装烧方法便于控制火候,使燃烧温度可达1200摄氏度以上,并能使氧化焰转还原焰,烧出色彩变幻的钧釉效果。作坊设于中部,从瓷坯成型、上釉到烧成瓷器,各道工序可同时持续进行。出土有大批窑具、瓷器、瓷土、釉药、彩料及砖瓦、瓦当等建筑材料。 钧窑器有花盆、盆奁、洗、尊、炉、钵、瓶、碗、盘等多种。宋代产品胎质细腻致密,呈浅灰色,胎体厚实端重,造型规整。釉色以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为主,并能烧出釉面错纵映掩的青、蓝、黑、紫、红、绿、黄、月白等窑变色彩,光亮雅致,绚丽多彩。烧成温度在1250摄氏度~1270摄氏度之间。瓷坯先经素烧,稍冷后上釉正烧,釉层较厚。在烧制过程中,低温时釉层出现裂纹;高温时,粘度较低的釉液流入空隙填补裂纹,形成自然的纹饰,被称为“蚯蚓走泥纹”。器物底足部施满釉后又抹掉,烧后成为棕黄色。钧瓷以釉色取胜,纹饰较少,只在器物造型上变化,如盆就有莲花、葵花、六角、长方、海棠等形式。在盆、尊、洗等器底刻有一至十的汉字编号,是按器物的大小顺序排列编就的。钧台窑延续烧造至元代,但宋以后已停烧陈设用瓷,主要烧造民用的生活用具,质量也不如前。 钧窑系的窑址分布较广。除钧台窑址外,禹州的神垕镇等地还发现多处窑址,河南省的汝州、郏县、新安、登封、安阳、鹤壁等地、市以及河北、山西等省也发现有钧窑址,但规模较小,属民间窑场。钧台钧窑址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