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福特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福特制美国汽车垄断资本家享利·福特(Ford1863——1947)在实行生产自动化和产品标准化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1913年在福特汽车公司首先采用。其主要内容包括生产自动化和生产际准化两个方面。生产自动化是使用高速传送装置的运输系统,把生产过程组成流水作业线,全部作业同时进行,连续不断地运转。生产标准化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产品标准化。将生产集中于唯一最佳的产品型,即实行单一产品的原则。(2)零件标准化。根据产品标准化的要求,使零件规格化,提高零件之间的互换程度。(3)车间专业化。将各种不同的规格化零件分别交由各种不同的专业车间制造。(4)工具和机器专门化。各种零件的制造,采用高度专门化的专用工具和专用机器以提高生产效率。(5)作业标准化。即工人操作的标准化。由于福特制的实行,简化了操作方法,降低了对劳动者的技术要求,资本家就可以雇佣工资低廉的非熟练工人进行生产。同时,由于较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产品成本降低,使企业在市场上竞争力增强,提高了产品的利润。 福特制又称“福特主义”。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1863—1947)创立。通过加速传动装置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残酷剥削工人的管理制度和工资制度。在实行生产自动化和产品标准化基础上,利用高速传动装置,把生产过程组成流水作业线,连续不停地运转,强制工人快速操作。 福特制Fordism亦译福特主义。以流水线作业为特征的劳动组织制度。美国汽车大王福特首倡,故名。1913年开始在福特汽车公司实行,以后得到广泛采用。其核心是实行生产流水线制度,即在产品标准化和生产自动化的基础上,利用高速传动装置,把生产过程改组成流水作业线,每个工人只做一种高度专业化的工作,作业线不停运转,迫使工人快速操作。这种流水生产线首先在慢性轮磁电机的装配上试用,嗣后又用在发动机其他部分的装配上,然后是发动机本身的装配上,均大获成功。最后在1913年10月,汽车底盘和整部汽车也完全使用这种方式装配了。由于采用这种方法,每部汽车的制造时间由原来的12小时8分钟减少到2小时35分钟,到1914年春天又进一步下降到1小时33分钟。流动装配线迅速成为现代化大批量生产的最著名标志。在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合理化运动中,福特制更盛极一时,各国资本家争相采用。它既有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数量的科学性和进步性,又有加强对工人的剥削、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反动性。福特制至今仍是资本主义企业普遍采用的重要劳动组织制度。 福特制美国福特财团创始人福特(Ford,Henry,1863—1947)在实行生产自动化和产品标准化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主要内容包括生产自动化和生产标准化两个方面。生产自动化是使用能自动、连续、高速进行生产工作的设备,把生产过程组成流水线作业。生产标准化包括:(1) 产品标准化。将生产集中于最佳的产品。(2) 零件标准化。根据产品标准化的要求,使零件规格化,提高零件之间的互换程度。(3) 车间专业化。将各种不同规格化的零件分别交给不同的专业车间制造。(4) 机器和工具的专门化。采用高度专门化的专用机器和专用工具制造各种零件。(5) 作业标准化。工人的操作是标准化的。福特制的实行简化了操作方法,使企业有可能广泛地雇用工资低廉的非熟练工人,加上福特制的实行较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而降低了产品的成本,在产业革命初期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福特制一种残酷剥削工人的血汗制度和生产管理方法。由美国汽车垄断资本家亨利·福特首创而得名。1913年首先在福特汽车公司实行。它的主要特点是: 在生产标准化和自动化的基础上,把生产过程组成流水作业线,使生产的各种作业在时间上协调起来,通过快速传送装置,使工人在同一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作业量和产品量,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样,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另一方面由于操作方法简单可以大量使用工资低廉的非熟练工人,减少了开支、降低了成本,使资本家获得更高的利润。现在它已被资本主义国家广泛采用。 福特制Ford System福特汽车公司于1913年开始采用的流水线生产T型汽车的方法和每个工人“5美元1日”的工资制度。这一生产方法受芝加哥肉类包装业的启发,用于汽车装配:在一条传送带上设置29道工序,由29人分别负责,实行流水作业。装配的磁电机时间由平均每20分钟组装一台缩短到13分10秒一台,后又减至每5分钟一台,流水作业生产装配线注意动力、速度、准确性和连续性,与标准的计时、计件工资制相配合,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