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福州方言词典︱凡例 凡例 一、收词 1. 本书主要收录福州城区口语常用的和普通话有词汇差异或语法差异的方言词。包括: 语素不同的,如侬 (人)、犬(狗)、鼎(铁锅)、厝(房子、家)、罗盆、面桶 (脸盆)、客遛(玩儿)、缠骹(缠足); 结构形式不同的,如杯杯(杯子)、依嫂 (嫂子)、闹热(热闹)、耳(耳朵)、猫囝 (小猫儿)、白雪雪(雪白);用字相同而词义不同的,如嫩(小)、乌(黑)、桌布(抹布)、寄信(寄口信)、起动(劳驾)、紫菜(又指茄子)、肥(肥、胖)。但为了突出词汇差异有些方言单音词普通话口语习惯上要加后缀的不一一罗列,如兔 (兔子)、桌 (桌子)、花(花儿)、杏(杏儿);用方言语素构成的合成词,只在单用的方言语素之下举例,不立词目,如蛋说卵,鸡卵、鸭卵作为用例列举不另立词目,“骹”不收桌骹、椅骹、鸡骹、鸭骹。 2. 和普通话只有语音差异的词一般不收。 3. 本书所收大多是能独立运用的词语,包括单词和惯用语,如茶婆(茶壶)、(糍粑)、豆腐囝 (豆腐脑儿)、硩落侬(丢丑)、老公妈 (夫妻俩)、龙缠柱 (纠缠不清)、腹肠腹肚(五腑六脏)、七做八十三做(胡搞一气)。有时也酌收一些意义单纯的,经常性组合的短语,如生得好(长相好)、食早(吃早餐)、度绳师父 (木匠)、生卵 (下蛋)、做合式 (占便宜)、做溪水(发大水)、贻顺哥烛蒂 (极度吝啬,到头来一场空)、肝火熧(动肝火)、毛尾虼蚤(喻指行踪不定、难以寻访的人)。有时还收一些常用而不单用的语素, 如 (置于动词之后, 是“一下”的合音)、 着��(置于动词之前, 意为 (“正在”)、偌(置于形容词之后意为“的样子”)、拜(置于数词1—6之前表示“星期”)。 4.福州方言的动词、形容词有多种词形变化,各种变化规则都有不同的语法意义,本书在《附录五》有简明介绍,词目中不再一一收入按这些规则构成的词语(为透透骹,基铰基鲁铰)。 5. 本书原则上不收人名、地名等专名 (含有引申义者除外),也不收只在本行业通行的行业词。成句的谚语、歇后语、俗语也不立为词目,必要时用作释词的例句。 6. 为如实地反映方言事实,所收词条中有的带有旧意识,请读者注意识别;本书还收了一些詈词秽语,读者应正确理解。 二、列目 1.原则上按词立目。可类推的合成词作为词例列举,不一一立目,如[阿肥]条下列举合成词阿肥伯、阿肥弟、阿肥姐(谑称),[叔伯]条下列举叔伯哥、叔伯弟、叔伯姐、叔伯妹。带词缀、词嵌或不带意义完全相同的,作为“说”在条内列举,不另立词目,如 [下底] (下面) 又说下底势、下底边,[只回](这次)又说只蜀回。语素不同的同义词各立词目,在最常用的条下释义,其余作互见条,如[犬牯](公狗)又有互见条[犬雄]、[犬角],[做猴](搞鬼)又有互见条[做猫猴]。用字相同,读音与意义均有区别的也分列词目,如[做风]:zohung(刮大风),zoung(发脾气),[手指]:ciuji(戒指),ciujai(手指头),但如果一种音义不成词或并非方言词则不列,如,收[对头]列dëülau(互相)不列dëütau(对头),[老婆]列laupo(癞哈蟆) 不列laobo。 2.各词目按实际词音拼写后的字母顺序排列,首字在词内读音声韵相同的按字头归类。首字若为一字多音,或发生“变韵”,所构成的词则未归在一处而按实际读音的字母顺序列在不同位置。如发 (buok) 癫 (发疯) ——发 (huak) 癀 (发炎),大 (dai) 家 (婆婆) ——大 (duai) 侬 (成年人),生(seing) 去 (死去)——生 (sang) 囝 (生孩子),——生(cang) 食 (生吃), (co) (丝瓜)、 —— (cë) 瓤 (丝瓜瓤),有daing(坚硬)、有(deing)炭(木炭)。多音词的非首字则一律按实际读音所拼的字母顺序排列,发生变声变韵变调的分别列在异处,例如依弟(die)、 兄弟(nie)、 囝 (giangɔ)、歹囝 (iang)、犬囝 (ngiang)。 同声韵的字,声调不同按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的顺序排列,但连读后的首字不同再区分声调,而直接按次字声韵母所拼的字母顺序排列。这是为了尽量使首字相同的词语排列在一处。例如现、现现、现掌大夫、现面、现刻、现世。 三、标音 1.本书方言词采取两种标音法,即《福州话拼音方案》与国际音标并用。《福州话拼音方案》是在《汉语拼音方案》基础上加上必要的闰音符号和改用个别字母制定的,便于学过“汉语拼音”而不熟悉“国际音标”的读者拼读查阅,也便于编排字母顺序。国际音际则便于专业工作者使用。《拼音方案》和《国际音标标音法》在《附录一》有对照说明。方言词拼音用数码标注调值,“国际音标标音”不再标注声调,排列时先列方言拼音,后注国际音标并加通用的 []表示。 2. 本书标注的是“词音”而非“字音”。福州方言多音词有复杂的连读音变(包括变声、变韵、变调),本书为多音词标音时悉按实际音标音,不注各单字原有的音。例如[旧底](以前) 只标gu53le31[kulε],不标gou242de31[koutε]。多音连续的主要音变规律在《附录一》列有总表介绍,读者可与实际注音互相验证。 3.在不同的词语中,福州话单字常有异读,各类异读包括文读、白读、辨义异读、词性转类异读等。 为方言词注音时,只按该词实际读音标注(同一条词有异读的分别注两种音),不另标明是文读音或白读音。属于3500个常用字的,另编常用字读音表作为附录,供读者查阅。 4. 说明义项的例词和例句,一概不标音。 5.本书标音以现今福州城区多数人的口音为依据,不取郊区音; 以中年人口音为根据,不取老旧派和最新派的音。 四、注字 1.福州方言虽编过韵书和词典,也有过一些出版物,但始终未形成通用的汉字书写系统。本书在总结前人用字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尊重习惯,便于理解,力求科学的原则,选用适当的字形。 2. 关开俗字的取舍,凡已通行的俗字与考出的本字相合的,一概采用之,例如: 跋(跌)、泊 (停靠、投靠)、缚(綑绑)、爿 (半边)、共(和)、乞(被)、觑(看)、暝(夜晚)、趁(挣、 赚)、 �� (搁浅)、 汝 (你)、 晡 (午后)、 㾪(瘦)、 伊(他)、者(这)、清(冷)。本字未明又无适当用字者,亦尽量采用现有俗字,例如:刣(杀)、(多)、 ��(这)、伓(不)、仱(现在)、厝(房子)、乜(什么)、乇(物件)、��(傻)、(苧蔴)、 墘 (边缘)、 硋 (瓷)、 (不会)、 �� (久)、 有 (空虚)、楻 (大桶),有时虽有明确的本字,但一般人不熟悉,亦沿用俗字,例如: 目珠 (眼睛) 作睭,儿囝 (孩子) 作伲,驮(取)作掏,但明显属于白读音,虽曾经有过俗字或习惯写为同音字的不予沿用而用本字,例如:有(ou242不作务,来(li52)不作梨, 网 (moüng242) 不作��, 未 (muoi242) 不作昧, 徛(kie242) 不作跬,两 (lang242) 不作滥,鼎 (diang31)不作鐤,树 (cieu213) 不作��, 饭 (buong242) 不作, 褪 (tong213)不作, 颂 (sёüng242) 不作桶。 3.关于本字的选用,凡见于古字书,并与现代福州方言音义均合对应的本字,字面又易于理解的,多采用之。例如: 囝(儿子)、 (路)、 粟 (稻谷)、 侬 (人)、 �� (泥)、 薰 (烟)、粞 (米屑)、 秫 (糯米)、 铰 (剪)、 �� (推)、 杪 (木细)、 ��(瘦)、櫼(楔子)。凡地方韵书或民间通行的字,音义不符,易于含混的, 也用本字不用俗字, 例如䋎 (缝) 不用, 殕不(霉)用醭,骹(脚)不用跤,嗽(吸)不用嗽,丈夫不用唐晡。瞀 (目不明)不用瞙,但若俗字较为通行,本字语音对应较为特殊不易理解的则沿用俗字, 便如: (糍巴) 不用糍, 莱(篮子)不用箩,蠘(梭子蟹)不用蠞,埕(场院)不用庭,乖(菜老) 不用过。 4.关于同音字、训读字的选用,本字未明,有较为通行的同音字或近音字则酌量使用,例如只 (这)、许 (那)、其(的)、总(怎)、呆(坏)、卜 (要)。至于联绵字、切脚词、词缀、拟声词,也较多选用同音字或近音字,例如: 底呢 (那儿)、溪势 (怎样)、干乜势 (干么)、打单横 (打横)、都鲁吊(上吊)、个郎日 (整天)、扒拉(扒),训读字则尽量少用,必要用时应是原字在方言口语中不用或意义贴合,不致含混的。例如: 块 (doü213)、会 (a242)、疼 (tiang213)、个 (ga213)、凸(tu31)。 5. 关于新造字及其他 有些常用词有各种方案均难以拣选合用字形的,也适当新造一些字或选用同音、近音字。例如:��(那)、 (一下的合音)、仂滴 (一点儿)、势、式 (形容词后缀)。 本书一般采用通用的简化字,但若干繁简字在方言中不同音,为避含混而采用繁体字,如蜀隻侬(一个人)不用只,切 (面条儿) 不用面, 裡去 (进去) 不用里。 个别双音词合音仍写原字,在字下加__例如: 牙齿(ngai31)、伓通(nёung44); 切脚词,在字下加__,例如:都噜 (du44lu44); 摆冷 (pe31le31)。 为备查考,本书附录收有《福州方言本字汇考》和《本书所用俗字表》,一一加以标音、释义,以供查阅。 五、释义 1.为便于一般读者查阅,词条以汉字领头,接着是方言拼音和国际音标注音,然后注释词义。 2.方言词义的注解,尽量用词义、词性、语体都和普通话相同的规范词对译。例如: [郎罢]父亲、[依爹]爸爸、[阿肥]胖子,普通话中没有相应的词作注,则采用解释性注文。例如[下府侬]“指闽南人,旧地全闽设八个府,南部的泉州、漳州、兴化和西南的汀州合称 ‘下四府’”。 3.方言词有不同义项的分别说解,用①、②、③加于释文之首以示区别。各义项之中先列常见义、本义,后列引申义、比喻义,与普通话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不列义项。注文只释与普通话不同的义项。例如[糟]只释“色彩杂,使人看起来不舒服”,不释与普通话相同的其他义项。 4. 方言词的词性,一般隐含在注释之中,不一一指明。但量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多数加以标明,用 (量)、(副)、(介)、(连)、(助) 等标号,放在释文之前。 5.为了说明方言词的词义及其用法,释文中有时列举一些短语和短句,例句之前加⊳号,句中所用该词条用~代替。需要列举两个以上例句,当中用|隔开。举例的短语和句子不逐词注释或对译,只在后面括号中注明普通话的大意。例如[戔]zieng31[tsiei], 不成熟、 幼稚⊳~瓜无瓤, ~囝无腹肠 〈谚〉(不成熟的瓜没瓜瓤,幼稚的孩子没心计)。 6.有些方言词语带有一定语义色彩或用于特定场合,统一在释词之后加上语用标号〈 〉,并用单字缩略语标明其色彩或用法: 〈儿〉 小儿语,如 [嗞嗞]: 小便。 〈褒〉 褒义词,如 [大头大面]: 头大脸大的人。 〈贬〉 贬义词,如 [连江鸡]: 连江人。 〈谑〉 戏谑用语, 如 [大头鲄]: 大脑袋儿。 〈詈〉 詈骂用语,如 [硩船底]: 溺死。 〈讳〉 讳饰用语,如 [生去]: 死去。 〈新〉 新生用语,如 [依志]: 同志。 〈旧〉 旧语词,如 [奴]: 自称谦词。 〈谣〉 歌谣中用语,如 [真鸟囝]: 麻雀。 〈谚〉 谚语,如“贪便宜,去倒长” (贪便宜,反吃亏)。 〈熟〉 熟语,如“圆鼎对四角床” (不相配)。 7. 全部释文包括注解文字、例词、例句、词性标号和语用标号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词义说解是释文主体,力求简炼,其余手段则用来补充基本释文未能尽意之处。名词一般不列例句,普通话对应词若能体现修辞色彩也不另作语用标号,例如:猪角: ①公猪,②野汉子,不另加 〈贬〉 或 〈詈〉。 8. 表示同义词的互见条正条在注文之末加“也说”,另立条目的不注音,未另立目的注音。副条只注音,不释义,只注“同[××]”。若仅是某义项的同义词,“也说”加于该义项释文的句号之后。 |
☚ 福州方言词典 福州方言词典︱前言 ☛ 000126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