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福利经济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

英国亚瑟·皮古著。作者因在福利经济学理论方面的贡献而闻名于世。《福利经济学》出版于1912年。首先皮古讨论达到“极大满足”的充分条件;其次,他指出在那种条件下,私人产品与社会产品可能是不同的,因而在私营企业制度下极大满足或许无法达到;最后,他讨论的是可以使前两种产品趋于相等的一些措施。皮古所关心的不仅是“理想”,而且是“果实”。其福利理论具有实用应用的特点。皮古的极大经济福利的定义,主要是以国民红利的平均数额、分配情况及变动为核心。他认为,增加经济福利的过程,是指在不受任何强迫之下,增加国民红利的效率和数额,或者增加贫穷者获取红利分配的比率,或者是减少变动。《福利经济学》所强调的、最重要的是由于不完全可分性所造成的社会及个人边际纯产品的差异,独占以及控制独占与改善此种分歧所能使用的方法;其次,皮古关注的是劳工的计酬方法,以及政府采取干预手段,提高贫穷工人工资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福利经济学fú lì jīng jì xuéэконóмика благосостояния

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是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以研究社会经济福利为主题。福利经济学创立于20世纪20年代,创始人是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斯和庇古。
霍布斯提出要以“社会福利”作为经济学的研究中心。主张生产力的配置要使劳动痛苦减至最小量,消费品的分配要使社会效用达到最大量。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以保证“最大社会福利”。庇古1920年出版《福利经济学》一书,论述了如何增进大众福利问题。认为社会经济福利要依靠国民分配量的增长、平均和稳定。标志着福利经济学的正式产生。福利经济学分为两派:旧福利经济学和新福利经济学。
旧福利经济学以庇古为代表。庇古认为,“福利”分为两类:一是广义的福利,包括对财富的占有以及由其他原因(如知识、情感等)所产生的满足;二是狭义的福利,即“经济福利”,是能用货币计量的那部分社会福利。经济学所要研究的是“经济福利”。经济福利又分为个人经济福利和社会经济福利,且个人获得的福利的总和等于全社会的经济福利。庇古从效用理论、边际分析出发,把福利经济学建立在效用基数论的基础上。庇古采用两个标准作为检验社会福利的标志,一是国民收入的数量,一是国民收入的分配。在国民收入总量方面,主张最适度地配置生产资源,使一定量的生产资源的消耗,产生国民收入的最大值;在国民收入分配方面,认为由于收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因此国民收入应平均分配。
新福利经济学以意大利经济学家帕景托为代表,此外,英国的卡尔多、美国的伯格森等对福利经济学理论也有重要的发展。新福利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有:
❶反对旧福利经济学的效用基数论,主张效用序数论,认为用具体数值表示和比较物的效用是不可能的。
❷研究了资源配置使国民收入极大化的最优条件,如市场中消费者的态度问题,即在一定技术条件和商品价格下,一个人怎样在两种(或多种)商品间进行选择以获得更好的满足。
❸认为分配问题应排除在福利经济学之外,因为它涉及的政策属于政治问题。卡尔多提出“假想的补偿原理”,主张在变革使一部分人受益、另一部分人受损的情况下,政府要采取措施对于受益者征收特别税,对受害者支付补偿金,只有补偿后有剩余,才意味着增进了社会福利。
庇古被认为是“福利国家”概念形成的促进者,许多新福利经济学家同时被认为是“福利国家”论者。福利经济学是福利国家论的根据,福利国家是福利经济学的具体体现。福利国家论流行于二战后,主张由政府采取各种福利措施和社会服务,如家庭补助、失业救济、卫生保健、养老金等社会保险制度及住房建筑、教育、文化活动等,来保证“最低生活水平”,并使大多数人享受相当好的物质生活。按照福利国家论者的观点,“福利国家”是由私人企业和政府合伙的双重经济。私营企业差不多生产全部物质产品,政府提供大部分的社会服务。并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已成为“福利国家”。

☚ 计划经济思想   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
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

以西方经济学的效用理论、边际分析为基础,对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社会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政策主张的学科。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森和庇古被认为是创始人。霍布森最早提出以“社会福利”作为经济学的研究中心,庇古于1920年出版了《福利经济学》一书,建立了福利经济学的完整体系。福利经济学研究的是可以直接或间接用货币计量的那部分获得的效用或感受到的满足。庇古分别以两个标准来衡量福利的大小: 一是国民收入的数量,二是国民收入的分配。他认为国民收入总量愈大,国民收入愈是均等化,社会福利就愈大。霍布森、庇古被称为“旧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从30年代末开始,一些经济学家如勒纳、希克斯、柏格森、席托夫斯基、萨缪尔逊等对旧福利经济学进行了许多修改和补充,形成了所谓“新福利经济学”。新福利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内容包括了“效用序数论”、“最优条件论”、“补偿原则论”、“社会福利函数论”等。新、旧福利经济学的区别主要在于分析工具有所不同,前者建立在序数效用论基础之上,后者则建立在基数效用论基础之上。

☚ 福克纳   福尔杰—莎士比亚图书馆 ☛
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在20世纪早期形成于英国,后来在美国、法国和北欧国家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福利分为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个人福利是指一个人获得的满足,它可以看作是“幸福”或“快乐”的同义语,这种满足既包括个人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也包括个人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社会福利是指一个社会全体成员的个人福利的总和或个人福利的集合。在社会福利中,能够直接或间接用货币来衡量的那部分社会福利,叫做经济福利。经济福利就是福利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西方经济学家对福利经济学下过各种各样的定义。早期的福利经济学家把福利经济学说成是研究社会幸福及其变化的经济原因的科学。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庇古认为,福利经济学研究增进世界的或某一国家的经济福利的主要影响。后来的福利经济学家多从其他角度给福利经济学下定义。英国经济学家李特尔认为: “最好是把福利经济学看成是研究经济体系的一种形态比另一种形态是好还是坏,以及一种形态是否应当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的问题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给福利经济学下的定义是: 福利经济学是一门关于组织经济活动的最佳途径、收入的最佳分配以及最佳的税收制度的学科。福利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一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在什么条件下达到最优状态?如何才能达到最优状态?第二是国民收入如何进行分配才能使社会全体成员的经济福利达到最大化?由于资源的最优配置意味着“效率”,国民收入分配的均等化意味着“公平”,所以“公平”与“效率”既是福利经济学所追求的基本社会目标,也是它的基本政策目标。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福利经济学是研究一个国家如何实现公平与效率以及在这二者之间如何进行权衡选择的一门学科,与公共经济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制度下,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都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因此,福利经济学把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市场机制的功能缺陷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通过分析市场经济制度的缺陷,福利经济学提出如何通过政府的作用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纠正这些缺陷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福利经济学试图利用他们所提出的道德标准和福利理论作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指导原则。概括地说,福利经济学是从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这两个方面来研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实现最大的社会福利所需要具备的条件,以及为增进社会福利所应当采取的政策措施的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最优原则已经成为公共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所谓帕累托最优,是指如果任何一种改变现状的资源配置方式或措施都会至少使其中一方遭到损失,那么原来的方式就是帕累托最优。福利经济学以帕累托最优原则揭示了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问题,而这对于公共经济学也十分重要。为了实现社会财富的增长和福利的增加,人们必须要打破过去的平衡而寻求新的平衡,帕累托最优原则是公共经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

☚ 宏观经济学   计划体制 ☛

福利经济学Welfare Economics

西方经济学中以社会总体福利作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科,以英国经济学家庇古为代表。他的《福利经济学》(1920年)建立了福利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这一建立在边际效用基数论基础上的理论认为,福利是个人获得的效用或感受到的满足,可在各个人之间进行数量比较;广泛意义的福利包含非经济的多方面内容,如友谊、正义等;可直接或间接用货币来计量的那部分福利称作“福利经济”。庇古用国民收入数量和分配两个指标来检验社会福利,认为凡能增加国民收入总量、不减少穷人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或增加穷人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而不减少国民收入总量,都意味着社会福利的增进。为使国民收入达到极大值,它主张国家采取适当的调节措施以优化资源配置。他认为,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等量的收入或货币对穷人的边际效用大于对富人的边际效用,主张通过征收累进所得税和遗产税,扩大失业补助和社会救济等使收入分配均等化措施,把高收入者货币收入转移一部分给低收入者,以增加社会福利。福利经济学是一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

福利经济学Welfare Econoimics

经济学的一个理论分支,致力于把道德评价标准运用于经济制度。认为实际的社会经济目标是假设的,而不是由经济分析所决定的。如从福利的观点评价一种经济制度的作用时,首要的社会目标可能是:个人选择的最大自由、公平的收入分配以及每个人都能达到最适宜的生活水平,而这种生活水平决定于人们的爱好和抉择并只受可利用的资源和技术方面的限制。福利经济学通常认为,最好的答案是最大多数人的福利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而不是让某个人或某个厂商得到最大限度的利润。福利经济学的大部分工作是在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要这一领域。在收入分配既定的任何条件下,只有竞争性的边际成本定价才会使资源的分配使用达到最优状况。只有在所消费的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与这两种商品在生产中的边际转换率相等时,才有可能根据消费者的偏好对生产进行最优调整。

福利经济学Welfare Economics

由英国经济学家托马斯·霍布斯(1588—1679)和阿瑟·塞西尔·庇古(1877—1959)创立的研究社会经济福利的一种经济学理论体系。庇古在其代表作《福利经济学》、《产业变动论》、《财政学研究》中提出了“经济福利”的概念,主张国民收入均等化,且建立了基数效用论等。福利经济学分为新福利经济学和旧福利经济学。主要差别是,旧福利经济学建立在基数效用论基础之上,新福利经济学建立在序数效用论基础之上。庇古认为,从福利的观点评价一种经济制度的作用时,先要看它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增加绝对多数人的福利,而不是增加某个人或某个厂商得到最大限度的利润。

福利经济学

研究资源有效配置的理论。在福利经济学中,福利是指消费者和生产者通过市场交易活动所获得的收益。消费者所获得的收益表现为从购买商品(或服务)中所获得的满足程度,即效用。生产者所获得的收益表现为生产和出售商品(或服务)所获得的利润。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称为“帕累托最优配置”。福利经济学有两个基本定理,用以说明帕累托最优配置与竞争性均衡之间的相互关系。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指的是在完全竞争市场中,通过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和价格的调整所实现的均衡,即完全竞争均衡,在经济上是帕累托最优配置。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可视为第一定理的逆定理,即指资源的每种帕累托最优配置对于其初始配置来说,都是竞争性均衡。福利经济学含有如下假设条件: (1) 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不存在市场势力; (2) 市场不存在外部性; (3) 市场具有完全信息; (4) 不考虑公共物品。当这些假设条件不能被满足时,则会出现市场失灵问题。同时,帕累托最优配置只是一种有效率的配置,而不考虑公平问题。

福利经济学

从福利的观点对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价的经济学。所谓从福利的观点,包含了价值判断的标准在内,这就是: 使福利增进就是“好”,使福利减少就是“坏”。所谓“从福利的观点对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价”,是指判断一种经济体系的运行 “好”或“不好”的标准,取决于它究竟是增进福利还是减少福利,能够增进福利的经济体系被认为是“好的”,反之则是 “不好的”。
本世纪初,面对着日益激化的社会经济矛盾和阶级矛盾,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要通过社会经济福利的研究来改善社会状况,缓和国内阶级矛盾。在这种背景下,福利经济学为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而孕育和产生了。福利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本世纪初形成于英国,后来在美国、瑞典、法国等国得到传播。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庇古、卡尔多、希斯、霍森、萨缪尔森、西托夫斯基等。
福利经济学认为,实际的社会经济目标是假设的,而不是由经济分析所决定的。例如,从福利的观点评价一种经济制度的作用时,首要的社会目标可能是: 个人选择的最大自由、公平的收入分配以及每个人都能达到最适宜的生活水平,而这种生活水平决定于人们的爱好和抉择并只受可利用的资源和技术方面的限制。福利经济学通常认为,最好的答案是最大多数人的福利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而不是让某个人或某个厂商得到最大限度的利润。福利经济学的大部分研究工作是在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要这一领域。在收入分配既定的任何条件下,只有竞争性的边际成本定价才会使资源的分配使用达到最优状况。只有在所消费的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与这两种商品在生产中的边际变换率相等时,才有可能根据消费者的偏好对生产进行最优调整。

福利经济学

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个理论分支,以社会经济福利为研究对象,主张用道德标准来评价社会经济制度。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庇古是其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庇古以资产阶级功利主义为基础,认为福利是指个人获得的效用和满足。可以直接或间接用货币计量的那部分福利,称为“经济福利”,它是福利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衡量福利的大小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国民收入数量,一个是国民收入的分配。凡能增加国民收入总量,而不减少穷人在分配中所占的比例份额,或者增加穷人在分配中所占的比例份额,但不影响国民收入总量,都意味着福利的提高。当社会上各种个人收入所能获取的效用总和达到最大值时,社会经济福利就最大。主张国家采取适当的经济措施,调节生产资源的配置,使其达到最适度。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使其达到均等化,以获取最大的社会经济福利。
福利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福利的研究,抹煞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对抗和阶级剥削。庇古以后,福利经济学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所谓“新福利经济学”。
【参】 新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

以资产阶级的效用理论、边际分析为基础,以一定伦理的价值判断为前提,以研究社会经济福利相标榜的西方经济学流派。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分支。
福利经济学 (Welfare Econo-mics)的“社会福利”概念,起源于十九世纪后半期英国韦伯(Beatrice Webband Sidney Webb)夫妇和肖伯纳(Bernard Shaw) 等人的“费边主义”。这种理论鼓吹由资产阶级政府采取各种社会福利措施,对疾病、残废、老年、儿童等实行“社会服务”,以保障其“权利”,以此为依据,福利经济学者认为,“福利”一词就是指个人欲望的满足,也就是个人主观心理评价的效用,可在个人之间进行数量比较,能用货币来计量的福利就是经济福利。围绕“社会经济福利”极大化的问题,福利经济学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福利经济学研究的领域可分为三部分: (1)社会经济运行的目标,或称检验社会经济行为好坏的标准,如福利的定义、内容及衡量、评价等; (2)实行社会经济运行目标所需的生产、交换、分配的一般最适度的条件; (3)政策建议,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庇古(A. C. Pigou,1877~1959年),意大利的帕累托(W. Pareto)等,他们的有关论点构成了福利经济学的主要经济理论。
庇古师承马歇尔(A. Marshall)的庸俗经济学说,主要根据“生产递减的规律”和“效用递减的规律”进行理论研究,他把国民收入作为衡量经济福利的尺度,认为: (1)国民收入总量愈大,福利愈大; (2)国民收入分配愈平均,福利愈大,以此为标志研究生产资源的最适当配置。他还根据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提出货币收入越多,货币的边际效用就越小,同样的收入或货币,对穷人的边际效用大于对富人的边际效用,在国民收入为一定总量的条件下,国民收入越是均等化,社会福利也愈大; 并鼓吹通过累进税,把富人缴纳的一部分税款让给低收入者,以增加社会福利。庇古的理论从主观臆造的“规律”出发,替垄断资本作辩解,终于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发生根本动摇。庇古的福利经济学,被称为“旧福利经济学”。其后,帕累托及美国的勒纳(A. P. Lerner)、伯格森(A. Bergson)、萨缪尔森和英国的卡尔多 (N. Kaldor)、希克斯(J.R.Hicks)、李特尔(I. M. D. Little)等人煞费苦心地进行修漏补缺的工作,新福利经济学应运而生。
新福利经济学的形式主义研究包括三个基本命题: (1) 个人是他自己福利的最好判断者; (2) 社会福利就是组成社会的各个成员的福利的简单总和; (3)如果有些人,至少有一个人境况好起来,而没有一个人境况坏下去,整个社会境况就会好起来,社会福利就增加了。帕累托首先考察了“集合体的效用极大化”问题,提出了“帕累托最适度”(Pareto Optimum)定义,认为达到生产和交换等方面的“最适度条件”就能获得最大社会福利。他们根据边际效用序数论,认为效用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消费者既定的“偏好尺度”。卡尔多在1939年提出的,并为希克斯推进的“补偿原则论”(ThePrinciple of Hypothetical Com-pensation)认为,任何经济改革只要使得利者的所得大于受害者的所失,就是增进了社会福利,并再以津贴或其他方式补偿受害者。伯格森,萨缪尔森等不满意卡尔多——希克斯理论,编制一种社会福利函数(SocialWelfare Function) 如后: W=F(W=Z1,Z2,Z3,……)这里W表示社会福利,F表示函数,括弧里的各个Z表示影响福利的各种因素,当F这个函数值最大时就达到了福利的极大化。他们断言,社会福利是个人福利的递增函数,而个人福利又是个人偏好的递减函数,福利的极大化就是根据“个人编好”和主观评价,选择自己认为最理想的一种排列组合。另外,被称为“美国凯恩斯”的汉森(A.Hanson)的“福利国家”理论,新制度经济学派加尔布雷思的“丰裕社会”理论,也与福利经济学的理论同出一辙。
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是英国的霍布森(J. A. Hobson)和庇古。霍布森最先提出以“社会福利”作为经济学的研究中心,但他却主要是从伦理观念研究福利问题的,未能形成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庇古则通过1920年出版的 《福利经济学》 (《The Econo-mics of Welfare》)一书,第一次系统地论证整个经济体系实现经济福利最大值的可能性。作为旧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他还著有《失业理论》(《The Theory of Unemployment》)和《就业与均衡》 (《Employmentand Equilibrium》),极力宣扬自己的观点。新福利经济学的鼻祖帕累托,曾任瑞士洛桑大学教授,是洛桑学派的代表之一,主要著作有: 《政治经济学讲义》 (《Le cours d’economiepolitique profess e a l’universitede Lausanne》)、《政治经济学提要》(《Manuale di economia Politicacon una introduzione alla ScienzaSociale》)、《普通社会学》(《Compen-dio di sociologia generale》)等。
新旧福利经济学的区别,主要不在于推导出来的结论有较大差异,而在于使用的分析工具有所不同。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建立在庸俗的基数(Cardinal)效用论基础之上,新福利经济学则建立在庸俗的序数(Ordinal)效用论基础上。
福利经济学与其他庸俗经济学一样,是缓和阶级矛盾,麻痹人民革命斗志,为垄断资产阶级服务的。它既颠倒了伦理道德与社会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又抽掉了福利的阶级内容,本质上是反动的。在一定程度上,一方面,它直接导致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大论战;另一方面,又推动了资产阶级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和发展。当前,福利经济学的研究越来越侧重于实际运用方面,西方主要理论经济学家一般都要涉及福利经济学这一领域,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除萨缪尔森、希克斯外,阿罗(K.J.Arrow)、克莱因(L. R. Klein)、托宾(J. Tobin)等,都是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福利经济学是西方理论经济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在我国属于当代资产阶级课程的内容。
阅读书目: 《西方福利经济学述评》厉以宁等著,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福利经济学评述》 (《Acritiqueof Welfare Economics》) 〔英〕李特尔(I. M. D. Little)著,陈彪如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1980年重印);《理论福利经济学》 (《TheoreticalWelfare Economics》) 〔英〕格拉夫(J. V. Graaff)著,夏炎德译,商务印书馆1966年7月版,1980年10月重印); 《福利经济及国家理论》(《Welfare Economics and theTheory of the State》) 〔美〕鲍莫尔(Baumol,W.J),郭家麟等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1月版。

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Welfare Economics

以一个社会全体成员的经济福利总和为研究对象的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庇古1920年出版的《福利经济学》一书,标志着福利经济学体系的建立。相对于他以后的福利经济学来说,被称为旧福利经济学。庇古把福利分为两类,广义的“福利”,即所谓“社会福利”;狭义的福利,即与经济生活有关的福利。广义的福利难以计量和研究,经济学要研究的是能以货币计量的那部分社会福利,即经济福利。主张国家采取措施来调节生产和分配,最适度地配置社会资源,从而使经济达到最大的增长,并达到生产均衡和分配均衡,增加社会福利。庇古的方法论基础以及他的“最大社会福利”原则,为以后所有福利经济学家所沿袭,并对它作了某些修改和补充,以新福利经济学面目出现。

☚ 新自由主义   新福利经济学 ☛
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

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理论。以社会经济福利作为标准来判断与评价某一种经济制度。这里的“福利”是指个人得到的满足,公平的收入、分配和使社会一般成员都能达到应有的生活水平。福利经济学认为最好的目标不是企业家得到最高的利润而是让社会多数成员的福利达到最大的满足。在收入分配已定的条件下,只有边际成本定价才能够使资源的利用得到最优化的选择。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庇古(A.C.Pigou 1877—1959)所著的《福利经济学》表达了其理论的体系。

☚ 新自由主义   新兴工业化国家 ☛
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Welfare Economics

又称规范微观经济学 (Normative Microeconomics),实证微观经济学 (Positive Microeconomics) 的对称。以一定的伦理价值判断为基础,研究社会应该如何决定经济资源的分配的经济学理论。具体包括两个方面: 判断不同资源分配的标准及研究实现这些分配方案的机制。
把福利经济学与实证微观经济学加以区别只是较近时期的一种做法。在经济科学历史发展中的大多数时期,一直到1925年前后,二者之间从来不曾加以区分过。福利经济学是逐渐从经济思想体系内演化来的,因此很难确切地指出它究竟始于何时。一般认为,马歇尔(A. Marshall)、埃奇沃思 (F. Y. Edgeworth)、瓦尔拉 (L. Walras)、帕累托 (V.Pareto)、以及费雪 (I. Fisher) 等人的研究包含了福利经济学的萌芽。1920年庇古 (A. C.Pigou) 的 《福利经济学》一书标志着福利经济学独立成为一门学科的起点。1920年至1950年前后,庇古 (A. C. Pigou) 以基数效用理论及希克斯 (J. R. Hicks)、卡尔多 (N.Kaldor)、西托夫斯基 (T. Scitovsky) 等人以序数效用理论为基础的研究构成了福利经济学的理论基础。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福利经济学和一般均衡理论共同发展,把复杂的数学分析工具引到了经济学家的 “工具箱”中,阿罗 (K. Arrow) 和德布勒 (G. Debreu)是这个时期的开路人。公共选择学派作为福利经济学的特别部分也是在这个时期创立的。福利经济学最近的发展趋势是将福利经济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的和紧迫的经济问题,如成本一收益分析及一直在借鉴福利经济理论工具的公共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的主题是: 到底是什么才能构成一个更好的经济状态。福利经济学的研究建立在两个假设条件之上: (1)每个人都是他自己是否幸福的惟一判断者; (2) 社会福利只受每个人的福利所影响,不存在独立于个人的其他目标。从这样的个人主义观点出发,福利经济学家先后提出了许多判断经济状态优劣的社会福利标准。其中主要有五种: 一致性标准、帕累托标准、多数裁定规则、伯格森福利函数和潜在帕累托改善标准 (即补偿原理)。
福利经济学主要有三个理论组成部分。它们是: (1)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如果所有个人和企业都是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价格接受者,则竞争性均衡具有帕累托效率。它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 在具有竞争性的买者和卖者的经济中,最终是否会导致共同利益?也就是亚当·斯密 (Adam Smith) 的 “看不见的手” 原理的现代表述。(2)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 假设所有的个人和生产者都是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价格接受者,只要对个人和企业进行适当的综合税收和财富及收入的转移,几乎任何帕累托最优配置都可以通过竞争机制取得。它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 在一个由圣明的统治者作出分配决策的经济中,为了分配公平,仅仅通过稍加改善的市场机制来取得共同利益,还是必须将市场全部废除? (3) 福利经济学第三定理: 不存在同时满足理性 (完备性、自反性、传递性)、普遍性 (或非强制性)、帕累托相容性(或弱的一致性)、独立性 (或非相关性)和非独裁性的阿罗社会福利函数。这一定理又称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它回答了这样的问题:通过市场,或集权管理的政治程序,或投票程序,是否存在一个符合个人利益和真正的社会利益的可信赖的财富分配方式?阿罗对此的回答是否定的,对解决分配问题,还没有一个逻辑上无懈可击的方式。
〖参〗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

☚ 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规范微观经济学 ☛
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Economics of Welfare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流派。以研究社会福利 为中心问题的经济学理论。根据其发展的阶段,可以分为旧福利经济学和新福利经济学。旧福利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A.C.Pigou,1877—1959),他以基数效用论为基础,认为福利就是个人获得的效用和满足; 他还确定了检验社会福利的标准,分析了为获得社会最大福利所必须解决的资源配置的最适度条件问题,为社会救济和收入均等化等改良主义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新福利经济学是对旧福利经济学的补充和发展,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使用的分析工具有所不同。新福利经济学以序数效用论为基础,用无差异曲线来解释人们获得的效用水平,认为如果社会每个成员获得的效用或福利都达到极大值,整个社会的效用或福利也就达到了极大值。新福利经济学还对资源配置的最适度条件进一步作了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新福利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意大利的帕累托(Vifredo Pareto)、英国的卡尔多(N.Kaldor)和希克斯(J.R.Hicks)、美国的勒纳(A.P.Lerner)、伯格森(A.Bergson)、萨缪尔森(P.A.Samuelson)和阿罗(K.J.Arrow)等。

☚ 混合经济论   微观经济学 ☛
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welfare economics

现代经济学被划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个领域,微观经济学又被划分为实证微观经济学和规范微观经济学。实证微观经济经济学涉及到对由消费者、生产者和 (某种程度的) 政府做出的实际资源分配的决定的解释和预测。规范微观经济学则涉及到这些资源分配的决定应如何做出,涉及到评价不同的资源分配的标准和实现这些资源分配的机制。福利经济学,则是规范微观经济学的同义语,它是评价资源分配决定的有意义的命题和其分析方法的集合。不应当把福利经济学同政府的福利计划混同起来,虽然福利经济学对于评价政府的福利计划是有用的,但它只是经济政策处方的一个现代理论基础。
福利经济学和实证微观经济学之间的划分是现代的事情。直到本世纪的第一个25年,经济思想史几乎没有做出这样划分。福利经济学是从经济思想主干逐渐演化而来的。由于这个原因,很难指出其确切的开端。一般说来,像A·马歇尔、F· Y·埃基沃斯、L·瓦尔拉斯、V·帕累托和I·费雪这样的经济学家的著作可看成是包含着福利经济学因素的著作。1920年,A· C·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 (The Economics of Welfare) 一书的出版可被认为福利经济学有其现在的独立特性的起点。从1920年到大约1950年,由象庇古、J· R·希克斯、N·卡尔多、T·希托夫斯基 (Tibor scitovsky)这样的经济学家为福利经济学确立了理论的基础。在本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福利经济学和一般均衡理论一起发展起来,并把复杂的数学工具带入经济学的领域。K· 阿罗、G·德布鲁是这一时期的开拓者。近年来,福利经济学已转向应用方面。那就是,已集中于把福利经济学理论应用于对实际而紧迫的经济问题的解决上。应用福利经济学经常是在成本—利润分析的名义下做出的。
福利经济学论述社会成员的福利问题。它谈论在几个不同的经济状态 (资源分配和收入分配) 中决定哪一个是最好的问题。许多关于福利经济学的文献涉及到探讨、建议和提炼何者构成较好的经济状态的概念。
福利经济学立足于两个基本的假定。第一,个人是自己的幸福的唯一的判断者; 第二,社会福利仅受每个个人的福利的影响。这些假定,否定这样一种概念: 即认为一个有组织的状态独立于并大于构成这个有组织状态的个人的总量。这些假定也否定个人的存在在于推进这个有组织状态的目标的概念。勿宁说,这些假定采取这样一种观点,即,经济制度的存在在于服务于个人的需要与愿望。
在这个个人主义的范围内,需要一些标准来评判经济状态,决定在几个状态中何者是最好的状态。经严格考察,有五个标准,这就是,一致性规则; 帕累托规则; 多数性规则 ; 波 格 森 ( Abram Bergson) 福利函数; 潜在的帕累托规则。
一致性规则表明,若社会的每个成员都判定一种状态好于另一种状态,那么,从社会看,这种状态就优越于另一种状态。这个标准可能多少引起一些异议,而且由于一致性没有普遍通行,这个标准难以应用于现实的比较,所以还很少应用这个标准。
帕累托规则略弱于一致性规则。它表明,若没有人偏好于状态2胜过偏好于状态1,并且至少有一人偏好于状态1胜过偏好于状态2,那么,从社会看,状态1便胜过于状态2。这个标准允许某些人对这些不同状态的偏好是无差异的,这样,社会偏好就由那些并非是无差异的个人的偏好决定。这个规则遇到了第一个规则所遇到的同样问题——它实际上是不能应用的,因为对利益的一切比较包含对该问题两边的某些偏好。
多数性规则表明,若社会成员的大多数偏好于状态1胜过偏好于状态2,那么,从社会看,状态1胜过状态2。这个规则并没遇到前两个规则所遇到的弱点,它可以应用于实际的情形。它的问题是缺乏一致性。由于在多数性规则中所固有的潜在的不平等,很少有经济学家愿意拥护这个标准。
波格森福利函数确定了一些衡量个人偏好的权数。这个标准可以应用于实际情况,但它意味着个人间的效用比较。由于多数经济学家感到个人间的效用比较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这个标准也没有广泛采用。
最后一个标准,潜在的帕累森规则则表明,若在状态1中的获利者能够潜在地补偿在状态1中的损失者,致使与状态2比较起来没有人在状态1中境况变化,那么,从社会看,状态1胜过于状态2。换言之,这个规则确立了一个潜在的补尝检验。若在状态1的净获利超过了状态2的净获利,那就有潜在的可能把状态1的净获利加以分配,这样,每个人至少获得像在状态2获得的那么多。这个标准可以应用于实际情况,并在所有的标准中最为广泛地被接受。可是,这个标准的一个缺点是仅需潜在的补偿,不需要实际收入的转移。这样,从平等的观点上看来,有可能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
消费者剩余概念和生产者剩余概念是福利经济学的两个主要分析工具。这两个概念允许对同某种经济状态相联系的净收益 (或损失) 做出估计。
福利经济学在公共部门经济学的发展中起了一种关键的作用。公共部门经济学涉及政府在现代市场导向经济中的适当作用。福利经济学则是贯穿于这个领域的一条红线,它把公共物品、外部性、调节和税收等概念结合在一起。

☚ 比较经济体制   人口经济学 ☛
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welfare economics

福利经济学是从福利的角度来评价经济体系运行的经济学分支。它研究影响福利的因素,对不同经济状态的优劣进行比较,并从理论上阐述增进社会福利的各种可能的途径。福利经济学属于规范经济学的范畴,它所讨论的是社会应该如何作出选择的问题。因此它的分析往往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前提,它所得到的结论一般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经常成为政府做出政策选择的重要理论依据。
福利经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马歇尔、埃奇沃斯、瓦尔拉斯和帕累托等人。福利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和系统的理论体系的建立,是由庇古完成的,其标志是庇古在1920年出版的《福利经济学》一书。庇古所建立的福利经济学体系,是以基数效用论为理论基础的,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则主要是马歇尔的局部均衡分析。按照庇古的理论,影响经济福利的主要因素是国民收入的总量和国民收入的分配。通过使生产资源在各个部门中的配置达到最优状态,能够使国民收入增长最大化,从而增加经济福利。另一方面,庇古从收入的边际效用的观点出发,认为采取收入均等化措施是增加经济福利的另一主要途径。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中所采用的基数效用论以及由此而来的认为个人间的效用可以互相比较的观点,后来受到许多经济学家的批评,其收入均等化能增进经济福利的结论也对资本家不利。20世纪30年代以后,希克斯、卡尔多和艾伦等人根据帕累托首创的序数效用论,提出了新的福利经济学说。习惯上,人们把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称为旧福利经济学,而把庇古以后的福利经济学称为新福利经济学。新福利经济学除了主张序数效用论而不同于旧福利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外,在分析上也采用了与旧福利经济学的局部均衡分析不同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新福利经济学家认为,社会福利取决于组成社会的每个人的效用,而个人间的效用具有不可比性,因此,新福利经济学仅把资源的最优配置作为达到最大福利的途径,相应地建立了一整套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并提出了补偿原则论和社会福利函数论,据此对不同的社会经济状态做出评价和选择。
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由于一些西方经济学家,特别是阿罗和德布鲁等人的研究,福利经济学和一般均衡理论结合在一起得到了新的发展。通过引入数学工具,一些重要的福利经济学命题,例如,在一定条件下,竞争性均衡与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对等关系,得到了较为严格的证明。从70年代以来,福利经济学的运用得到进一步的强调,它的新发展主要集中在一些存在着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的领域,例如,关于福利尺度和福利最大化的目标问题,关于市场机制和政府的作用问题,等等。

☚ 庇古福利经济学   新福利经济学 ☛

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welfare economics

参见“微观经济学”学科同名条。

☚ 公用事业定价   基尼系数 ☛
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

从福利的角度对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价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研究内容主要是:(1) 社会经济运行的目标,或称检验社会经济行为好坏的标准,如福利的定义、内容及其衡量、评价的方法和标准等; (2) 实现社会经济运行目标所需的生产、交换、分配的一般最适度条件; (3) 政策建议,主要是把福利经济理论应用于制定价格、产量、收入分配、赋税、对外贸易等政策以及“福利国家”政策。福利经济学在20世纪初形成于英国。它经过了旧福利经济学和新福利经济学两个发展阶段。前者建立在基数效用论的基础上,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庇古,他在1920年出版的《福利经济学》 中第一次系统地论证了整个经济体系实现经济福利最大值的可能性;后者建立在序数效用论的基础上,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帕累托,他首先考察了“集合体的效用极大化”问题,提出了“帕累托最适度条件”。目前福利经济学的研究越来越侧重于实际应用方面,西方主要经济学家都要涉及这一领域。

☚ 发展经济学   制度经济学 ☛
0000003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0: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