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福克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福克纳1897—1962William Faulkner美国作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生于密西西比州新阿尔巴尼。1918年参加加拿大皇家空军。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退役,入密西西比大学学习,未结业便从事木工、油漆工、司炉工、邮局职员等职业以谋生计,并进行业余写作。1924年出版第一部诗集。1926年出版第一部小说《士兵的报酬》。1929年出版第三部小说《沙多里斯》,开始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与特色。作品多以其家乡拉法文特县为背景,描写几个家族的历史和若干代人的命运,构成了所谓“约克纳帕塌法世系”,揭露美国南方社会的深刻矛迫,谴责奴隶制度,歌颂纯朴的普通人,其中包括印第安人和黑人。194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后期创作过具有反战思想的作品,并为好莱坞电影制片厂创作剧本,任过弗吉尼亚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作品还有《喧嚣与愤怒》、《当我弥留之际》、《押沙龙,押沙龙》、《寓言》等。 福克纳美国作家。生于1897年9月25日,1962年7月6日去世。一战时在空军服役。战后上了一年大学。1926年发表作品,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和70余篇短篇小说。著名的有1929年发表的代表作《喧嚣与愤怒》和《老人》、《熊》及称为斯诺普斯三部曲的《村子》、《小镇》、《大宅》等。作品体现时代精神,曾3次获得美国、法国、希腊的有关文学奖。1948年当选美国艺术文学院院士。1949年因“对美国小说所作的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获诺贝尔文学奖。 福克纳 福克纳1897—1962Fukena,William Faulkner美国小说家。出生于美国南方一个庄园主家庭,曾祖父是一位通俗小说作家,在当地极有声望,到他父亲这一代,家道中落。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福克纳曾在加拿大空军服役,战后在大学学习一年,后结识著名作家舍伍德·安德森,在其帮助下出版第一部小说《士兵的报酬》(1926),次年出版第二部小说《蚊群》,这两部作品没有引起社会注意。第三部小说《萨多里斯》(1929)是他早期较为重要的一部作品。小说的背景是一个虚构的名叫约克纳帕塔法的县,写南方贵族不良的精神遗产对子孙后代的影响。此后,作者的大部分作品都以这个县及其中心杰弗逊镇为背景,讲述这个县的几个大家族数代人的经历,所以,他的小说常被人称作“约克纳帕塔法系列”。 ☚ 美国文学 德莱塞 ☛ 福克纳 福克纳1897—1962Fukena美国小说家,密西西比州北部一个庄园主的后裔。他一生写有19部长篇小说和7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绝大多数以约克纳帕塔法县作为故事发生地点,因此人们称他的作品是“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他的第一部小说《士兵的报酬》,写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青年的痛苦与幻灭感。第二部小说《蚊群》,写患有20年代“时代病”的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这两部小说均未引起世人注意。1946年,《袖珍本福克纳选集》出版后,他的作品逐渐受到推崇,194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福克纳在西方文坛上被看作“现代的经典作家”,他的作品题材广阔,他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及其它小说都是规模宏大,人物众多,描写两百年来美国南方社会的变迁和各种人物地位的沉浮和精神面貌的变化。他笔下反映的种植园世家子弟精神上的苦闷,对传统、对物质主义的怀疑与否定,引起现代西方不少知识分子的共鸣,他们认为福克纳表现出了“时代的精神”。1929年出版的《声音与疯狂》是福克纳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20世纪20年代意识流文学的一部重要作品。书名出自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第5幕第5场麦克白的一句台词:“人生就像一个白痴讲的故事,充满了疯狂的声音,没有意义。”小说通过杰弗逊镇的望族康普生家庭各个成员的遭遇和意识活动,表现了贵族地主的没落,也刻画了传统价值标准的破产。小说所写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全书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康普生的小儿子、没有思想能力的白痴班吉的眼睛,来反映周围世界;第二部分是通过班吉的哥哥、哈佛大学学生昆丁的回忆、思考、梦呓及潜意识活动,描绘了他的妹妹、班吉的姐姐凯蒂;第三部分通过实利主义者、凯蒂和昆丁的弟弟杰生的大段独白,对这个人物自私卑下的精神状态作了淋漓尽致的摹绘;第四部分描写黑人女佣迪尔西以补述小说中没有交待清楚的情节,她的忠心、忍耐、毅力和仁爱同前面三个人物的精神状态恰成一个鲜明对照,作者通过她体现了“人性复活”的信念。 ☚ 杰克·伦敦 海明威 ☛ 福克纳 福克纳1897~1962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出生于美国南部一庄园主家庭,从小就听说过很多关于祖父和南方旧事的各种传闻,为他以后的创作埋下最初的胚芽。在小说家安德森的建议和帮助下,开始小说创作,出版第一部作品 《士兵的报酬》。之后,福克纳赴欧洲,游览了意大利、瑞士、法国和英国,回国后,创作了《蚁群》。 福克纳像 ☚ 菲茨杰拉德 海明威 ☛ 福克纳1897—1962William Faulkner美国作家。生于南方密西西比州北部一个庄园主后代家庭。曾参加加拿大皇家空军。青年时代就爱好文学。代表作有小说《沙多里斯》、《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八月之光》、《押沙龙,押沙龙!》等。表现了美国南方社会的变迁,描写20世纪“现代人”的苦痛。运用“意识流”、“多角度”、“时序颠倒”、“象征”、“对位”等手法,对小说写作的艺术技巧进行了大胆的试验与创新。被称为20世纪经典作家。194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福克纳 福克纳1897——1962美国作家,只受过不正统的教育,是在作家安德森的鼓励下写作的。1926年出版其处女作《士兵的给俸》,描写一个伤兵回乡和战后的荒败情形,受到好评。后以其故乡的家族史为材料,出版其佳作《萨托里斯》,同年出版《喧嚣和愤怒》,首次运用意识流的写法,在评论界反响良好。以后的佳作有《当我弥留之际》,《八月之光》以及探讨血缘关系及南北战争时期南方社会生活的《阿布塞伦,阿布塞伦》。他的最畅销书是描写杀人与暴行的《原地》,使他名利双收。他的描写非常出色,把社会的罪恶清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他194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 詹·乔伊斯 福利经济学 ☛ 福克纳 福克纳福克纳 (1897—1962),美国小说家。生于密西西比州。他创作的三篇小说 《士兵的报酬》、《蚊群》、《萨托里斯》 陆续发表后,他的创作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20世纪20年代出版了他最有代表性的小说 《喧嚣与愤怒》。20年代末30年代中期,创作进入黄金期,长篇力作 《当我弥留之际》 和 《押沙龙! 押沙龙!》 相继问世。40年代之后又创作了以 《村子》、《小镇》、《大宅》 三部小说构成为“斯诺普斯三部曲”,晚年还有作品 《寓言》。福克纳在他众多的创作中,构筑了一个 “约克纳帕塌法世系”,试图以此庞大的体系去表现他心目中理想的南方社会背景。作品题材广阔,艺术上采用多种现代派小说技巧。他被公认为西方 “现代经典作家”,1949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 茅盾 海明威 ☛ 福克纳 福克纳1897~1962美国小说家。生于南方一没落庄园主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服役加拿大皇家空军。战后曾在大学肄业一年。一生共写有长篇小说19部,短篇小说70余篇。大部分都是以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杰弗逊镇(实为其家乡拉法艾特县奥克斯福镇)为背景,通过众多相互联系的故事和交替出现的人物,描写几个家庭的兴衰荣辱,反映从独立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南方的历史变迁,被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1929年出版的《萨特里斯》为其第一个长篇,大致勾画了该世系的主要轮廓。同年出版的《喧哗与骚动》,描写显赫望族康普生一家的衰败和没落,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著名作品。此后的重要长篇《我弥留之际》(1930),叙述穷白人的儿子们为安葬母亲遗体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八月之光》(1932)表现种族隔离制度所造成的悲剧;《押沙龙,押沙龙!》(1936)揭露庄园主塞德潘的罪恶及其可耻下场。40年代开始,先后完成“斯诺普斯”三部曲《村子》 (1940)、《小镇》(1957)和《大宅》 (1959);前者描写新兴资产阶级斯诺普斯肮脏和罪恶的发家史,为三部曲中的最佳作品。其著名中篇小说《熊》,通过主人公艾克·麦卡斯林对其祖父一生罪恶历史的发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文明,赞扬了印第安人的优秀品质,表现了作者“归真返璞”的思想。其作规模宏大,人物众多,对美国南方社会二百多年的历史变迁、各阶层人物的浮沉变化以及知识分子普遍的苦闷情绪,作了广泛而深刻的反映。艺术表现上运用意识流、时序颠倒、对位式结构及象征、隐喻等手法,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及历史与现实的因果联系,造成纷纭繁复引人入胜的境界,具有鲜明的独创性、强烈的现实性和南方的地方色彩,为美国“南方小说”的主要代表,并被西方文坛誉为“现代的经典作家”,对欧美现代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194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55、1963年两次获普利策奖。 ☚ 奥尼尔 海明威 ☛ 福克纳 福克纳1897—1962Faulkner美国小说家。出生于密西西比州新阿尔巴尼一个庄园主后裔家庭,在他父亲时家道中落。他从小爱好文学,念完中学刚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和别的青年人一样向往冒险生活,参加了加拿大皇家空军。战后在密西西比大学读了一年书,退学后当过书店职员、邮政所所长。第一部诗集《大理石牧神》和第一部小说《士兵的报酬》出版后并未引起文坛的注意。1929年发表自传性长篇小说《沙多里斯》,开始走上自己独特的艺术创作道路。他把以此为开端的一系列作品的故事发生地,都集中在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实为美国南方的县镇),因此人们称这些作品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沙多里斯》讲的是一位战后回乡的飞行员的故事。他在肉体上受了创伤,精神上失去平衡,回家后到处找刺激,开快车、骑快马,轻视自己的生命。《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最有影响的一部长篇小说,描写杰弗逊镇的望族康普生家庭的没落及其各个成员的遭遇和精神状态。小说的中心人物是女儿凯蒂,围绕着她的有形形色色的家族成员。作者通过人物的意识流动逼真地反映了南方旧制度解体的图景,鞭挞了市侩哲学和实利主义者。小说最后通过黑人女佣迪尔西的叙述,不仅补充了康普生家族中没有交代的情节,而且证明了“人性的复活”。这部作品摆脱了现实主义的手法,而着重表现人物的意识流;故事虽发生在几天内,但通过人物的内心冲突和各种联想,把时间和空间无限扩展开去,心理分析的描述获得了充分的发挥。长篇小说《我弥留之际》,描写农妇艾迪·本德仑去世前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小说的艺术手法十分独特,全书分59节,每一节是一个人物的内心独白或意识流。《八月之光》描写一个名叫裘·克里斯默斯的孤独者,在社会里由于自己的肤色较深而在白人圈和黑人圈中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最后惨死的故事。它揭露了美国的种族问题。193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押沙龙,押沙龙!》是这个时期的一部重要作品,它对南方庄园主制度的揭露比《喧哗与骚动》又深了一步。小说通过庄园主塞德潘一家的盛衰史,表明了庄园制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小说结构严谨,故事阴森可怕。他后期的重要作品是被称为“斯诺普斯三部曲”的《村子》、《小镇》和《大宅》。这三部小说写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弗莱姆·斯诺普斯及其周围的人的故事,具有广阔的时代画面。福克纳一共写有19部长篇小说和近百篇中短篇小说。他的中短篇小说也很有特色,并且常常和长篇互相关联。著名的有《花斑马》、《高大的人们》、《老人》、《熊》等。他与美国南方的历史、地理、劳动人民有着密切的联系,被认为是美国富有乡土气息的“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1949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 奥尼尔 海明威 ☛ 福克纳1897—1962William Faulkner威廉·福克纳。小说家。生于密西西比州新奥尔巴尼(New Albany)。1926年发表处女作《士兵的报酬》引起文坛的关注。1929年出版其代表作《喧嚣与骚动》一书,揭示了南部贵族阶级的没落及其传统价值观念的破产。以创作家族世系小说著称,创作了以“约克纳帕塔法”县为背景的相当完整的家族世系,通过家族的兴衰,展开故事情节,表现美国南部的社会变迁和各阶层人物的沉浮。其小说着重反映美国社会中黑人与白人、南方与北方、农业与工业经济之间的剧烈斗争。写作手法重心理描写、时序颠倒,突出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因果关系,以“意识流”著称。作品有些文句冗长、晦涩,不易阅读。194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55年获全国图书奖和普利策奖。主要作品还有《我弥留之际》、《八月之光》、《押沙龙,押沙龙》、《河流》、《寓言》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