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果效应
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由于传播政策过多地剥夺了受传者的选择自由而产生的一种反抗心理及行动。这个概念的用词,取自《圣经》中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而被驱逐出伊甸园的故事。在信息传播中,如果禁止过多的受传者感兴趣的内容的传播,往往会发生以下情形:你的目的是禁止人们接触这些信息,然而,正由于你的禁止,结果这些信息就象禁果一样,人人都想吃一口。禁绝的程度与欲尝的劲头成正比。文化水平越高的受众群,对这种禁令的心理反抗越大。马克思在批评书报检查制度时谈到过这种现象,他写道:“在实行书报检查制度的国家里,任何一本未经检查而出版的禁书都是一件大事。它被看做殉道之士,而殉道不可能没有灵光和信徒。它被看作一种例外。如果自由永远不会不被人所珍视,不自由的一般状态的例外就更加可贵了。一切秘密都具有诱感力。对社会舆论自身来说是一种秘密的地方,形式上冲破秘密境界而出现在报刊上的每一篇作品对于社会舆论的诱感力就不言而喻了。检查制度使每一篇被禁作品,无论好坏,都成了不平凡的作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74页)本世纪60年代,对此种反抗心理的实验研究,曾是美国心理学研究的最有吸引力的重大课题之一,出版了一批学术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