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子底子jì·zi即“跳祭子”。也呼“祭子戏”、“祭祊(bēnɡ)子戏”。本词源于古代人们在宗庙门内外的一种祭祀活动。在祭祀日,人们所跳、所蹦、所舞、所唱,均作为祭祀活动的一部分。而今已演化为关中的一种民间艺术活动。总叫“耍社火”。其“跳祭子”,多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前后左右,和跑竹马子、划旱船、舞龙灯一起活动,且多在晚上地面上演出,要求化妆、挂衣,和舞台上的表演较相似。但又有很大的区别,在唱腔上,近乎于歌舞唱法;在动作上较夸张、幽默诙谐,以逗乐为主,但也有细腻、优雅的表演。在配乐上只要求有锣鼓,打击节奏就行了,不用弦乐,唱时乐止,曲调非常优美。 《说文》:“祭,祭祀也。”《诗·小雅·楚茨》:“祝祭于祊,祀事孔明。”《广韵》:“祊,庙门旁祭。”《礼记·礼品》:“设祭于堂,为祊乎外。”郑玄注:“祊者,于庙门之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