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神农本草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名 《神农本草》,简称 《本草经》、《本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该书最早著录于《隋书·经籍志》,载 “神农本草,四卷,雷公集注”。《旧唐书 ·经籍志》、《唐书 ·艺文志》均录 “神农本草,三卷”,宋 《通志·艺文略》录 “神农本草,八卷,陶隐居集注”,明 《国史经籍志》录 “神农本草经,三卷”,《清史稿·艺文志》录“神农本草经,三卷”。历代有多种传本和注本,现存最早的辑本为明卢复辑 《神农本经》(1616),流传较广的是清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 (1799),以及清顾观光辑 《神农本草经》(1844)、日本森立之辑 《神农本草经》 (1854)。
 神农,古传说中“三皇”之一,传称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书名冠以神农为尊古之风的假托。现行本为清孙星衍、孙冯翼辑。孙星衍(1753~1818),字伯渊,又字渊如,清代江苏阳湖(今武进)县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第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刑部主事等,一生博览群书,贯通经史、训诂、诸子、医药,除辑本书外,尚有 《素女方》、《秘授清宁丸方》、《服盐药法》等著,于古代医籍整理多有贡献。
 书凡3卷,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根据药物的效能和使用目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立为3卷分别论述。卷1为“上经”,论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卷2为“中经”,论“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羸者,本中经”。卷3为“下经”,论“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本书系统地总结了我国秦汉以前的药学知识和用药经验,为中药学和方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至今仍是研究中药和方剂的最重要的经典文献之一。首先,在药学方面,所论365种药物的疗效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创立了药有“四气”、“五味”的理论,和药分上、中、下“三品”的分类方法,并反映了部分化学知识。其次,在方剂学方法,指出药可单用亦可组方配用,创立了药物之间“七情合和”理论和组方配伍的“君臣佐使”原则,总结了丸、散、汤、酒、膏等基本剂型。再次,在用药方面,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达170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
 《神农本草经》标志着中国药学的诞生。后世对它进行注释、补充,形成了众多的本草文献。较早的有汉魏之际的补注本《名医别录》、梁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494),后有明缪希雍撰《神农本草经疏》(1625),清代张志聪撰《本草崇原》(1663)、徐大椿撰《神农本草经百种录》(1736)、邹澍撰《本经疏证》(1837),今有尚志钧著 《神农本草经校点》 (1981) 等。
古代名物 > 教育類 > 教材部 > 專類教材 > 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  shénnóngběncǎojíng

醫學教學用書。我國現存最古之藥物學著作。傳爲神農所作,故名。約成書於秦漢時期。《漢書·藝文志》未著録,《漢書·平帝紀》及《游俠列傳》中有記載,或疑爲張機、華佗所撰。書中記載三百六十五種藥物之性能與用途,包括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據藥性分爲三品,無毒者爲上品稱君,毒性小者爲臣,毒性劇烈者爲下品稱佐使。書中還論及藥物之採收期,泡製及貯藏方法。已佚。内容多爲歷代本草所引録。今有輯本。

神农本草经

简称《本草经》、《本经》。本草类著作。三卷。约成书于秦汉时期(一说战国时期)。书中总结秦以前药物学成就,为我国现存最早药学专著。书中首为序例,总论药物理论和配伍规律。次载药三百六十五种。其中植物药二百五十二种,动物药六十七种,矿物药四十六种。根据药物效能、使用目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和中品各一百二十种,下品一百二十五种。提出君臣佐使、七情合和、五味、四气等药物学理论,并注意药物采收时间、炮制和贮藏方法等。介绍药物的别名、性味、生长环境及主治功用。其中不少药物疗效已被现代科学方法证实,具有较高科学价值。原书早佚,内容多保存于历代本草著作中。现存主要辑本为明卢复辑本,以清孙星衍、顾观光、日本森立之三家辑本流传。一九五五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孙星衍、孙冯翼辑本。李鼎《关于〈神农本草经〉的几种本子》(《上海中医药杂志》1957.2)赵忠敬《研究〈神农本草经〉的几个问题》(《广州中医》1963.5),王筠默《〈本草经〉的整辑步骤和方法》(《江苏中医》1965.2)可供参考。

神农本草经

我国最早的一种药物学专著。简称《本草经》或《本经》。约成书于秦汉时期(一说战国时期)。本书总结了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医疗实践中药物学的成就。原书早已失传,其文字则经辗转引录,仍保存于《证类本草》等书中。明以后刊印的多种题名《神农本草经》的书,都是后代的辑佚本。书中除总括了药物总论的序例外,收载药物365种,分为上、中、下三品 (类)。其中上品、中品各120种,下品125种。在药物理论方面,书中提出了药有君臣佐使,阴阳配合,七情合和,五味、四气等药物学理论。并介绍了药物的别名、性味、生长环境及主治功用等。本书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意义,但其内容也夹杂了一些道家的记述,如所谓“轻身延年”,“不老神仙”之类。现存最早的辑本是明·卢复辑本。而流传较广的为清·孙星衍等人辑本、清·顾观光辑本及日本·森立之辑本。后3种辑本建国后均予重印。

神农本草经

书名。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简称《本经》。3卷。约成书于东汉时代。原书已佚。据说载药物365种,分为上、中、下三品。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本子,是清代学者从宋代《证类本草》等本草书中辑录出来的。其中孙星衍和顾观光的两种辑本比较普遍。本书总结了汉以前的本草学成就,明确了每种药物的性能和主治范围。由于时代的限制,渗进了不少养生、服石、炼丹、成仙等内容。

《神农本草经》

中医经典著作。简称《本经》或《本草经》,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该书分3卷(亦有作4卷的),共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该书根据药物性能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上药120种为君,中药120种为臣,下药120种为佐使。该书所载主治病症约有170多种,包括内、外、妇、儿等多科疾病。

神农本草经 (下卷)

主要责任者: 崔玲
责任方式: 主编
出版者: 天津古籍出版社
出版地: 天津
页码: 401-818
开本: 16
中图分类号: R281.2
分辑名:下卷
语种:中
定价:560.00
出版时间:2009-07
丛书多卷书否:是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共收录129条词条。
被引频次:77
神农本草经 (上卷)

主要责任者: 崔玲
责任方式: 主编
出版者: 天津古籍出版社
出版地: 天津
页码: 1-400
开本: 16
中图分类号: R281.2
分辑名:上卷
语种:中
定价:560.00
出版时间:2009-07
丛书多卷书否:是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共收录241条词条。
被引频次:77
神农本草经

121 神农本草经

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约成书于秦汉时期,是东汉时期医家在前人著作基础上,对本草学所进行的划时代总结。本书原载药365种,经梁代陶弘景整理,并附入《名医别录》所载药365种共730种,以后历代本草著作即相沿引用此法,将本书内容保存下来,而原本却早已散失。现存最早辑本是明代卢复辑,现在我们所见到的《神农本草经》是清代学者从宋代《证类本草》等书辑录出来的。而流传较广的是孙星衍和顾观光的两种辑本及日本森立之辑本。本书将药物分上、中、下三品,其中上、中品各120种,下品125种,共365种,以应周天之数。在药理方面提出了药有君臣佐使,阴阳配合,七情合和,五味四气等,并介绍了药物的别名、性味、生长环境及主治功用等。书中也夹杂些道家记述,如认为上品养命,中品养性,而且每品之中都把矿物性药列在最前,认为久服可以“不老延年”,象雄黄、水银这样剧毒药,也认为“久服神仙不死”,这些给后世带来很大流弊。但书中所记的丹砂“能化为汞”,水银“熔化还复为丹”等内容,都是汉代化学家实验结果的珍贵记录。

☚ 肘后备急方   千金翼方 ☛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

系最早的中药经典著作。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撰人不详,“神农”为其托名。成书年代自古以来就有不同意见,有先秦、两汉、六朝诸说。现一般认为其主体约形成于西汉,又经东汉医药学家修润增补。梁代陶弘景曾予整理。原书唐初已散失,现存者多为明末以后的辑佚本。全书分3(或4)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序例(或序录)一卷,即总论,归纳为13条药学理论原则。先将药物分为三类,上品120种为君,无毒,主养命,可久服; 中品120种为臣,主养性,无毒或有毒,多为补养兼有攻治疾病之效; 下品125种为佐使,多有毒,不可久服,多为除寒热,破积聚的药物,主治病。其次论述了药物 “君、臣、佐、使”配伍的原则、七情、四气五味、采收、调剂、用法等。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的精髓。各论三卷,按上、中、下品分别记述药物的名称、性味、有毒无毒、功效主治、别名、生长环境或产地等。其中上品如人参、阿胶、雄黄; 中品如鹿茸、红花、石膏; 下品如附子、大黄。书中有200多味药至今常用。《本草经》对后世本草学影响很大,《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等即以此为基础发展而成。将药物以上、中、下三品作为分类法,虽然在《本草经集注》中已退居次要地位,但在明以前许多重要本草中,可常在药名下注明它的三品分类位置。本书今有辑本14种,常用且较好者如清代孙星衍、孙冯翼合辑 《神农本草经》3卷 (1799)、清代顾观光同名辑本4卷(1844)及今人尚志钧《神农本草经校点》 (1983) 等。

☚ 脉诀   新修本草 ☛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

中医药物学经典名著。又名《神农本草》、《本草经》、《本经》。三卷(亦有分为四卷)。约成书于秦汉时期(一说战国时期)。
《神农本草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汉书·艺文志》未著录。梁阮孝绪《七录》和《隋书·经籍志》始著录此书,然均未注明成书年代和作者姓名。东汉郑玄注《周礼》,认为此书由神农氏所作。晋代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说:“黄帝使岐伯尝味本草、定《本草经》,造医方以疗众疾。”认为成于黄帝时代,由黄帝所作。但此二说不足凭信。梁陶弘景根据书中所载药物产地,首先提出为汉人所撰的观点,疑为“仲景、元化(即华佗)等所说。”近人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说:“此书在东汉三国间,盖已有之;至宋齐间则已成立规模矣……著者之年代则不出东汉末讫宋齐之间。”又说:“是今本《本草》与华佗、吴普有密切的关系,或即以《吴普本草》为基础,亦有其可能性也。”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此书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笔,乃是自先秦以来众多医药学家,不断搜集整理,逐渐积累起来,直至东汉时期才最后编撰成书。托名“神农”,主要因为秦汉之时,托古、师古、尊古之风盛行。“本草”的含义,则是因为古代以草本植物入药为主,历代中医药物学著作大多使用这种命名方法。
《神农本草经》共收药物三百六十五种。其中植物药二百五十二种,动物药六十七种,矿物药四十六种,且按效能和使用目的分药物为上、中、下三品。上品一百二十种,多属于补养类药物,如人参、甘草、枸杞、大枣、阿胶、灵芝等;中品一百二十种,大多属稍有补养之功而兼有治病作用的药物,如黄芪、黄连、五味子、麻黄、沙参、百合、葛根、丹参等;下品一百二十五种,大多是带有毒性的专治疾病的药物,如大戟、芫花、甘遂、乌头、附子、狼毒、巴豆等。这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最早使用的药物分类方法。每种药物依次记载药名、异名、性味、出处、主治病症、生长环境。书中的药物大多疗效确实,被沿用至今。书中提到的病证约有一百七十多种,包括内,外、妇、眼、耳、喉、齿等科的疾病。《神农本草经》系统地论述了中药学理论,如提出了药物“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药物七情合和宜忌,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反、相恶、相杀等七类;药物的五味(酸、咸、甘、苦、辛),四气(寒、热、温、凉),有毒无毒,药物的加工和剂型,按照病因,病位的用药要求等。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历史上药物学经验与理论总结的产物,它为我国古代药物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以后的中药学著作,均以此书为基础增补而成。它成为中国古代药物学的经典,被誉为“四大医典”之一(另三本为《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
此书在隋唐时期广泛流传,但至唐末宋初却已亡佚。现今传世的本子,为后人从历代本草书中辑佚而成的。最早的辑本为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前后王炎的《本草正经》,但也已亡佚。此后有明万历四十四(1616)卢复的辑本、清嘉庆四年(1799)孙星衍、孙冯翼合辑本(一般认为此辑本,内容翔实,较有参考价值,流传颇广)、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顾观光辑本、日本嘉永七年(1854)森立之辑本。今有商务印书馆本(1955),1963年、198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清孙星衍、孙冯翼合辑本整理出版。

☚ 马王堆汉墓古医书   难经 ☛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

简称《本草经》、《本经》。3卷。约成书于秦汉时期(一说战国时期)。首为序例,总论药物理论和配伍规律;次载药365种,根据药物效能和使用目的,分上、中、下三品。原书早佚,有辑本。

☚ 普济临床之甘露饮与药手册   新修本草 ☛

神农本草经

本草学著作名。简称《本经》。约成书于秦汉时期(一说战国时期)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是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书中总结了药物理论,如配伍原则,七情合和、五味、四气等;并载药物365种,分上品(120种)、中品(120种)、下品(125种)三类,分别记叙了每种药物的别名,性味、主治功用等。后世医家在其基础上不断增补内容,形成了众多的本草学文献。

神农本草经

❶三卷。清孙星衍 (详见《周易集解》)、孙冯翼 (生卒年不详)辑。孙冯翼字凤卿,孙星衍从子。此书又称 《神农本草》,简称 《本草经》、《本经》。撰人不详,“神农”为其托名。约成书于秦汉时期 (一说为战国时期)。书中总结了秦以前药物学成就,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原书早佚,内容多保存于历代本草著作中,后人辑本颇多。现存主要辑本为明卢复辑本,日本森立之辑本,及孙氏、顾氏辑本。书中首为序例,总论药物理论和配伍规律。次载药物三百六十五种,其中植物药二百五十二种,动物药六十七种,矿物药四十六种。根据药物效能、使用目的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和中品各一百二十种,下品一百二十五种。上品药物为君,主养命;中品药物为臣,主养性;下品药物为佐使,主治病。论述了药物“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药物“七情”的忌宜(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反、相恶、相杀七类),药物的“五味”(酸、咸、甘、苦、辛),“四气”(寒热温凉)等药物学理论,并注意药物收采时间、炮制和贮藏方法等。介绍药物的别名、性味、生长环境及主治功用。在药用价值上,绝大多数药物临床应用都有很高的疗效,如补气的人参、黄芪,补血的当归、地黄,解表的麻黄、桂枝,泻下的朴硝、大黄等。书后附序例逸文。孙氏长于儒学,于考证必有所依,故此书中论述详备,条理明晰。有问经堂刊本、195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辑本。
❷四卷。清顾观光 (1779—1826)辑。顾观光字尚之,又字漱泉,世医出身,少攻举子业,三试不第,后承家学为医,博学多识,对继承、整理古代文献有一定贡献。顾氏遍考唐、宋类书所引,对于宋、金、元、明刊本间有异同者,择善而从,辑为此书。卷一为序例,卷二至卷四为本文。顾氏侧重揭明本经真面及原编次序。书中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依次记述其药名、性味、主治病症、及药物的别名、生长环境等,共载药物三百六十五种。内容大体与孙星衍等所辑三卷本相同。《神农本草经》为我国经典性药学著作。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

药物专著,撰者不详,托名神农,成书约在秦汉时期,3卷。该书是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载药365种,其中植物252种,动物67种,矿物46种,按上中下三品,分论药性、药理、采贮、炮制等内容,是研究上古到秦汉的医药学发展,植物、动物、矿物的分布和利用等方面的重要资料。原书早佚,明清有多种辑本,今有各种点校重印本。

☚ 内经   难经 ☛

《神农本草经》

中国最早的药物学著作。简称《本经》,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本经》约成书于秦汉时期,作者不详,可能非一人所作。全书共3卷,收载药物365种,论述了药物的采集、加工炮制、优劣真伪的鉴别,还论及了药物的主治、用法、服法、配伍等。临床实践证实,其所记载的药物功效大部分是正确的,如麻黄平喘,黄连止痢等。《本经》是集东汉药物学之大成的著作,系统总结了秦汉以前的药学成就,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其后的药学著作均是在《本经》的基础上发展的。今天它仍是学习中医药学的重要参考书。

神农本草经shénnóngběncǎojīng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简称《本经》。约成书于秦汉时期(一说战国时期)。书中总结了秦以前药物学的成就。首为序例, 总论药物理论及配伍规律。次载药365 种, 分为三大类(称三品)。其中上品、中品各120 种,下品125 种。对每种药物的别名、性味、生长环境及主治功用等都作了叙述。其中不少药物的疗效已经用现代科学方法得到证实。原书早佚, 其内容辗转保存于历代本草著作中, 现存本均为后人所集辑。主要有孙星衍等辑本、顾观光辑本等。新中国成立后有影印本和排印本。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系本草学著作。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4卷(见《隋书·经籍志》)。撰人不详,“神农”为其托名。书中集录整理了我国古代的辽阔地区的多种药物,是广大医药工作者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总括。该书成书年代自古以来就有不同意见。陶弘景认为:“此书应与《素问》同类,但后人多更修饰之尔……所出郡县,乃后汉时制,疑仲景、元化等所记。”可见该书总结了战国时期的许多用药经验,经秦汉医家不断地抄录增补而形成全书。
《本经》的内容根据本书后代通行的4卷辑本,共分为序例(或称“序录”)1卷和本文3卷两部分。序例是药物学的总论。首先将药物分为三类即:“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种”(按,据《证类本草》统计今存药名共375种)。其次论述了药物“君、臣、佐、使”配伍的原则,药物“七情”的宜忌(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反、相恶、相杀七类),药物的五味(酸、咸、甘、苦、辛),四气(寒热温凉),有毒,无毒,有关药物的加工和剂型,以及按照病因、病位的用药要求等。
各论是按照上、中、下三品分类的药物解说。每药均依次分记其药名、性味、主治病症、及药物的别名,生长环境等,这些药物的来源根据《证类本草》中的佚文统计,植物244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在药用价值上,书中绝大多数药物临床应用都有很高的疗效,举如补气的人参、黄芪,补血的当归、地黄,解表的麻黄、桂枝,泻下的朴硝、大黄,去寒的附子、吴茱萸,清热的黄连、石膏等直到现在仍沿用之。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经典性的药学著作。后世医药学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增补内容,形成了众多的本草文献。如约于汉魏之际产生的《本经》补注本《名医别录》(简称《别录》),不仅补充了《本经》原有药物的性味功治、产地等内容,而且新增了数百味药(经陶弘景辑录的有365种)。晋及南北朝时期,《本经》的传本和注本种类更多,当时影响最大的注本是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7卷,(参见“《本草经集注》”条)。辑本以南宋·王炎辑《本草正经》3卷(1188年左右)为最早(今佚),此后有明·卢复辑《神农本经》(1616年),清代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3卷(1844年,附加考证)。此外,还有王闿运、姜国伊、黄奭等人的辑本及日本森立之辑本。以二孙氏辑本,顾观光辑本流行较广,森立之辑本旁参日本所存中医古籍,考证较详。1981年尚志钧有《神农本草经校点》本。明清以注疏《本经》药物为主的书籍甚多,如明·缪希雍的《本草经疏》,清·张志聪的《本草崇原》,张璐的《本经逢原》等。但所收药物,并不局限于《本经》,常兼采后世常用药物予以疏解。

☚ 伤寒舌鉴   本草经集注 ☛

神农本草经shen nong ben cao jing

Shen Nong Materia Medica compiled by people of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in the name of Shen Nong

《神农本草经》shen nong ben cao jing

Shen Nong Materia Medica

神农本草经

科技类著作。汉人托名神农撰。今本三卷。《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皆著录。有三国魏吴普述、明缪希雍疏,收入《四库全书》、《四部备要》、《丛书集成初编》、《中国医学大成》等。经多人长期研究、总结战国、秦汉以来的药物知识而产生的集体作品,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共收载药物365种,其中以植物药居多,计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根据药物的性能和使用的对象,提出中国药物学最早的分类法,分药物为上、中、下品。上品120种,基本上是毒性小或无毒的,属“主养命以应天”的滋补药类;中品120种,有的有毒,有的无毒,属兼有攻治疾病作用又能滋阳补阴的药类;下品125种,多是有毒而专用于攻治疾病的药类。对每一味药的说明都较详细,其中包括有该药物的主治、性味、产地、采集时间、入药部分、异名等。但所载上品药类,屡言能使“长生不老”、“不老神仙”,受到方士、服食的影响。记述主治的疾病达170余种,涉及内科、外科、妇科以及眼、耳、鼻、喉、齿等许多方面的病症。经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其所载药效,绝大部分是准确的,如利用水银治疗疥疮,麻黄治喘,常山截疟,黄连止痢,大黄泻下,莨菪治癫、海藻疗瘿瘤(甲状腺肥大)等,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在《序录》中概述了当时药物学的基本理论,如关于医方中的主药与辅助药之间的“君、臣、佐、使”的药物配伍的理论;关于“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的“四气五味”理论;以及根据药物的不同性能,采用不同的剂型学说等,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神农本草经

中药学著作。成书于汉代,三国魏吴普传述。三卷。为战国、秦汉药物知识的总结。收药物三百六十五种,分上、中、下三品。详细记载药物的功能、性味、产地、采集时间、入药部分等。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著作。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3:2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