祆教传入祆教又称“拜火教”、“火祆教”、“琐罗亚斯德教”。前6世纪由波斯西北部米底亚的祭司琐罗亚斯德创立,“祆”字的意思是指胡天神。该教主张善恶二元论,崇拜阿胡拉、马兹达,以波斯古经《阿维斯塔》为经典,认为火、光明、清净、创造、生是善端,黑暗、恶浊、不净、破坏、死是恶端,人们应该弃恶就善,弃黑暗而投光明,主要仪式是在祭司麻葛指导下礼拜“圣火”。226年,波斯萨珊王朝以拜火教为国教,一时盛行于中亚地区。据《魏书·西域传》:康国“有胡律,置于祆祠,将决罚,则取而断之”。518年,波斯国通使北魏,祆教开始进入中原,灵太后(516年~527年)时,废诸淫祀,独信胡天神;北齐后主事胡大,风气长久留存,今河南安阳曾出土北齐石阙一对,系早期袄教遗物;北周也曾拜胡天。隋唐时期,大批中亚侨民移居内地,祆教甚为兴盛,祆教徒移民首领称萨保,大首领称大萨保,长安、洛阳都有火祆祠,置堂管理,每岁定时祭奉。唐朝“禁民祈祭”火祆,祆教经典亦无汉译流传,其主要信徒仍是来华西域胡人。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灭佛,祆教也被一并排斥,然而历五代两宋,在中原仍有残存,已与中国旧俗中火神相混。祆教传入内地后,对民间文学、绘画、音乐、表演、风俗习惯等都产生了一些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