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祅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祅教 祅教即“琐罗亚斯德教”,中国又称“火祅教”、“火教”、“拜火教”。前6世纪由琐罗亚斯德在波斯东部大夏(今阿富汗巴尔赫)创建,以后发展到波斯各地。该教奉《波斯古经》为经典。主张善恶二元论。认为火、光明、清净、创造、生是善端,黑暗、恶浊、不净、破坏、死是恶端。善端的最高神是智慧或主宰之神; 恶端的最高神为凶神。认为在善、恶两端之争中,人有自由选择的意志,也有自己决定命运之权。其道德箴言是“善思、善言、善行”。3至7世纪(229—652)成为萨珊王朝之国教,并于这一时期大规模传入中亚,6世纪南北朝时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丝绸古道上的康国、疏勒、于阗、焉耆等均信该教,北魏、北齐、北周的皇帝均曾奉祀。隋唐时东西两京都建立祅祠,并设立萨宝府和祀官,但当时信奉该教者大多为侨居中国之外国人。北宋末南宋初在汴梁、镇江等地还有祅祠,民间也有拜火的习惯。宋以后,中国史籍不再提及。 ☚ 本教 拜火教 ☛ 祅教 祅教即“琐罗亚斯德教”,中国又称“火祅教”、“火教”、“拜火教”。前6世纪由琐罗亚斯德在波斯东部大夏(今阿富汗巴尔赫)创建,以后发展到波斯各地。该教奉《波斯古经》为经典。主张善恶二元论。认为火、光明、清净、创造、生是善端,黑暗、恶浊、不净、破坏、死是恶端。善端的最高神是智慧或主宰之神; 恶端的最高神为凶神。认为在善、恶两端之争中,人有自由选择的意志,也有自己决定命运之权。其道德箴言是“善思、善言、善行”。3至7世纪(229—652)成为萨珊王朝之国教,并于这一时期大规模传入中亚,6世纪南北朝时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丝绸古道上的康国、疏勒、于阗、焉耆等均信该教,北魏、北齐、北周的皇帝均曾奉祀。隋唐时东西两京都建立祅祠,并设立萨宝府和祀官,但当时信奉该教者大多为侨居中国之外国人。北宋末南宋初在汴梁、镇江等地还有祅祠,民间也有拜火的习惯。宋以后,中国史籍不再提及。 ☚ 本教 拜火教 ☛ 祅教古代波斯宗教。又称火祅教、拜火教、琐罗阿斯德教、玛兹达教。公元前6世纪左右波斯人琐罗阿斯德创立。后流行于波斯各地,公元226年被波斯萨珊王朝定为国教。7世纪阿拉伯人征服波斯后,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该教暂衰落。信徒多移居印度西海岸。奉《阿维斯陀》为圣经。主张善恶二元论。认为火、光明、清净、创造、生是善神,污浊、黑暗、破坏、死是恶神、主宰善端的神祇是阿胡拉·玛资达,恶神的最高主宰是安格拉·曼纽(希腊人称为“阿赫里曼”)。善与恶彼此间经常进行斗争。善神创造肥土沃壤,家禽家畜、土、水、火;恶神创造贫瘠荒漠,凶禽猛兽、毒蛇、害虫、疾病、死亡。世人应该弃“恶”就“善”,否则死后便要受阿胡拉·玛资达的审判,或送上天堂,或投入地狱。其警世箴言是:“善思、善言、善行”。提倡拜天、拜火,其传入中国最早始于北魏。北魏、北齐、北周皇帝相继带头奉祀。西域焉耆、高昌、疏勒,于阗也先后皈教,隋唐时,长安、洛阳等地进一步流传,东、西两京都建有祅祠,并置萨宝以管理教徒,每岁定时祭奉。会昌五年(845),因武宗采纳道士赵归真建议,罢黜佛教。该教与景教、摩尼教也同时被敕命禁止。但镇江、汴梁等地至北宋末还有袄祠,高昌、于阗也流传至10世纪。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