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预测的条件
社会预测遵循的是惯性原则和类推原则,而这两条原则都扎根于系统结构的稳定性。但是,任何系统结构的稳定性都有一定的限度。系统的有序取决于系统自身的自适应与自控制的能力。如果系统的自适应与自控制的能力不能克服突变因素的影响,那么系统的有序性就会受到破坏,系统就由有序向无序转化。这种情况一旦出现,社会预测所遵循的两条原则就遭到了动摇。所以事物的未来不会永远按照目前的各种关系和趋势发展下去,肯定会出现某种转折,即偏离预测趋势的突变。这就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随机性和突变性。
随机性是指社会事物在运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许多偶然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会具有多种发展方向、发展程度和发展结果的可能。这些偶然因素既包括自然发生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事件,也包括人们有意识地施加的、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因素。在一场战争中,敌我双方投入的兵力和器材、通讯联络的保持、部队指挥员的临场决策、敌方情报的获取、激战中双方兵力和武器装备的消耗等等,都常呈现出明显的随机性。一个已经上马的工作,也可能因为突然的事故或人为的破坏而被迫停工。
当这种随机偶然因素的作用超越系统自适应或自控制的能力时,该系统在其演变过程中就失去了结构的稳定性,出现了突变。创立突变理论的数学家R·托姆把各种突变归纳为七种基本方式: 尖角型、折叠型、燕尾型、蝴蝶型、双典型、椭圆型和抛物型。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也开始运用突变理论研究经济增长、社会改革、语言演变、防范暴动以及文化的崛起和消亡等问题。
因此,预测时不仅需要研究对象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更需要研究可能出现的随机性和突变性,找出对象发展过程中的“转折点”。如果能把可能出现的转折点及转折方向控制在我们给出的尽可能小的预测区间范围内,就是科学的、高明的预测。
鉴于上述条件,我们应为预测的准确度与精确度作出适当的要求。同一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和不同系统结构的相似性是有条件的,根据惯性原则和推类原则作出的预测肯定会有误差。因此预测不能到点,而只能到一个区间。如果未来的现实处在我们指出的预测范围内,那么这个预测就是正确的; 如果未来的现实处在预测区间外,那么这个预测就是错误的。但是误差也要有一个起码的限度,预测区间的容量不能太大。预测区间越小,预测精度就越多,预测的正确率也就越低,反之,预测区间越大,预测精度越低,预测的正确率就越高。可见,预测区间与预测精度成反比,与预测的正确率成正比。我们既不能过度地追求预测精度,一味缩小预测区间,从而影响预测的正确率,也不能无限制地放宽预测区间,为迁就较高的预测正确率而牺牲必要的预测精度。应当根据预测的需要,在这三个变量之间求得合理的平衡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