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社会集资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社会集资 社会集资基础教育一种重要经费来源。50年代初在“村学村办、乡学乡办”时,其经费主要来源于各种社会公产和农民群众个人捐助。1952年后,乡村小学改为国家办理后,各地办起了民办学校,其经费来源主要是按“谁上学谁出钱”的原则,由学生家长提供,并由公社、大队及师生勤工俭学收益加以补助。“文革”期间推行“社办中学、队办小学”的管理体制,学校经费是“民办公助”。1979年“桃江会议”及1983年“东安会议”后,湖南集资办学迅速形成高潮。据1983~1985年统计,全省共集资普通教育资金4.84亿元。1995年,全省社会集资70125万元。 ☚ 教育事业费 勤工俭学 ☛ 社会集资 社会集资指不通过银行中介进行的集资活动,属于直接融资。社会集资的方式主要有: (1) 发行股票; (2) 发行债券; (3) 记账性集资。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放权让利以后,地方、部门和企业成为投资者,为了扩大其生产建设规模,除了利用自我积累的资金外,需要向社会筹集资金进行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一定时期内允许地方、部门和企业向社会筹集多少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要由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与基本建设物资供应能力的平衡所决定,同时还要受固定资产投资与流动资金合理的比例关系的制约。1989年,中国人民银行把社会集资计划纳入全社会信用规划进行控制。社会集资计划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按年度集资金额编制。需要在企业内或向社会发行股票、中长期债券及举办记账性集资的部门或企业,必须事先向当地中国人民银行申请计划,并提供有关资料,经审查批准后才能办理。 ☚ 同业拆借 信用 ☛ 社会集资 社会集资政府、团体或个人为兴办某种事业,通过财政和银行信用以外的各种渠道,向社会有偿筹集资金的活动。社会集资是我国商品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基本形式有: (1) 股份集资。股份公司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自有资金或扩充资金实力,用于发展生产、扩大经营。股东有权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并分享利润。决策的大小和分享利润的多少由出资份额决定。企业向内部职工发行股票,也大体属于这种类型。(2) 集资联营。包括企业之间、地区之间、部门行业之间、城乡之间的联营。收益分配大多采取分红制。(3) 合伙经营。城乡居民个人之间共同出资,共同劳动,共同经营,如农村专业户的合伙,农工联合,农商联合,乡镇家庭企业联合,城市个体户产、运、销联合等。合伙人既是企业的投资者,又是企业的经营者。收益分配采取分红制,并共同承担无限清偿责任。(4) 以资带劳。以出资入股作为进企业就业条件,是乡镇企业较普遍采用的集资方式。(5) 利用商业信用。生产短缺产品的企业,利用赊销预付、补偿贸易等商业信用形式筹集资金,以短缺产品换取对交易对方资金的占用。(6)直接借贷。借款人发行债券,约定还款期限和利息,到期还本付息,购买债券者不承担企业清偿责任。也有的采取订合同、契约、记帐等方式进行借贷。 ☚ 综合财政学 社会摊派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