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暗示Shehui anshi
他人、群体或某社会情境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由于暗示不以命令、劝说的形式发生作用,因而往往反而使人不自觉地按所暗示的方式行动,或者是不加批判地接受某种意见或观念。可采用言语或非言语(表情、姿态、手势等)、副言语(音调、音速、节奏等)以及其它物理环境等方式进行。它可以使人立即作出相应反应,也可以表现为延迟反应,后者反映了社会暗示所具有的缓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社会暗示所起作用大小取决于个体的受暗示性、暗示者的年龄、性别、权力与威望以及被暗示者与暗示者的关系、被暗示者对暗示者的信任程度等因素。个体的受暗示性又受个体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性别、年龄和身体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在其熟悉的知识领域内难于接受暗示,因此,文化水平低和社会阅历浅的人易受暗示;依赖性强的人易受暗示;女性一般较男性易受暗示(不排除个别差异);儿童比成人易受暗示;疲劳、营养不良、药物作用和催眠状态下易受暗示。在心理治疗中,暗示疗法是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可巧妙地利用社会暗示来帮助受教育者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行为习惯以及帮助受教育者认识并纠正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