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上的消费
从社会学角度认识消费,消费既是一种以满足个人需要为目的的个人行为,同时也是一种能够表现某一群体特征的社会行为。每个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受个人需要的支配,而个人的需要又取决于自然、经济、文化以及各种社会因素。在一般人看来,自己的消费是由自己决定的,包括消费什么、以何种方式消费都不会受他人的左右。但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甚至不同职业或不同年龄的社会人群,有着彼此不同的消费特点,而处于同一分类层次上的人群却具有大致相同的消费特征。
目前我国大多数人口已实现了温饱,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上升,处于中等收入水平以上人们的消费行为则开始转向追求时尚、追求品位、满足不断变化的心理需求以及以消费体现个人现代生活方式等方面。与此同时低收入者与中高收入者在消费水平上的差距将会因收入差距的拉大而不断扩大。居民消费意识与行为的转变与消费水平差距的扩大,将会对人们的心理与社会生活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
❶消费与需要。人们在对物质、精神、社会感到匮乏时即产生了需要。从社会学角度看,一种意识形态、一种文化氛围或一种时尚都可以创造大众需要,从而促进人们的消费。所以,在今天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里,人们新增的需要,则更多是被社会定义的需要。
❷消费的表现功能与符号消费。消费的表现功能,是指消费者对消费品和消费方式符号元素的选择和组合方式,所表现、传达和交流某种主观意义和客观信息的功能。消费具有表现功能,事实上意味着除了物质消耗与使用层面上的消费,还存在着象征意义层面上的符号消费。不同人群之所以选择不同类型的商品和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消费,一方面取决于个人收入水平的高低,如高、中、低收入水平的人群分别主要消费高、中、低三种不同档次的商品;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社会赋予了不同商品与消费方式以不同的符号象征性。
❸消费与幸福。人生的目的并非是追求越来越多的收入,消费越来越多的商品,过越来越奢侈的生活。相反,更多的闲暇、更健康的身心和更安全与更稳定的生存状态,或许是更多的人所追求的幸福目标。
❹消费水平与生活质量。消费水平并不能最终决定生活质量,这不仅是因为生活质量的指标本身存在着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主观指标很难用消费水平去衡量; 同时,也因为不同的消费文化决定了人们不同的消费模式,人们消费什么,以何种方式进行消费,同样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如果发展中国家收入还十分有限的居民,不顾个人的营养与健康的需要,把所得收入大量用于时尚消费(购买高档化妆品、时装等),则即使收入与消费增加,也不能真正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