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社会主义的本质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是对社会主义进行科学界定的问题。尽管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想和学说已有很长的历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也已有80年了。但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解释是各不相同的。在过去的经济学著作中,通常把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等和社会主义等同起来,并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的话来作论证。虽然引用的有些与经典著作中的原意不一定相符,但至少可以看出,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一直缺少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邓小平也多次指出,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不是完全清醒的” 并 “没有完全搞清楚”。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来说,这是十分不利的,必须要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才能在建设中少走弯路。
邓小平曾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探讨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他反复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5、373页)等等。在1992年初的南巡谈话中,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重大问题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他强调指出: “社会本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根据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可以认识到以下几个问题:
(1)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几个界定,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前提,实现共同富裕是目的; 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是保证。
(2) 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这是前人不曾论述过的。邓小平紧紧把握住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这一中心论点,从而使其他问题自然而然地得到了解决。为什么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为了 “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对此我们有充分的信心。”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8页)为什么要坚持对外开放? “为了搞建设,需要实行两个开放,……一个是对外开放,这也是正确的。”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2页)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实现人类的希望离不开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离不开科学,维护世界和平也离不开科学。” “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83、274页)为什么要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因为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同步富裕。人为的拉平收入差距反而会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这样只会导致共同贫穷,这就不是社会主义了。只有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人在“诚实劳动、合法经营” 的基础上先富起来,树立起榜样,通过先富帮后富的办法,才能使人民逐步走向富裕之路,最终实现全国的共同富裕。总之,只有深刻理解邓小平经济理论中关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论述,才能懂得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的实践意义。
(3) 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富目标的手段,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调整生产关系,从生产关系方面保证共同富裕的实现。而生产关系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劳动中的相互关系以及产品分配方式三个方面的综合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实现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保证,计划经济本身不是目的,而是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
(4) 对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中的是与非,要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联系起来判断。判断的依据就是生产力标准。社会上有关姓 “社” 姓 “资” 的争论,恰恰是忽略了社会本质的表现,把一些非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当做社会主义坚持不放,结果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共同富裕的实现,从而损害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5)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拓展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要求它把生产力纳入研究范围。既然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重要内容,合乎逻辑的结论必然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而必须研究生产力的运行和发展的规律。这就从分配上克服了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仅仅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理解和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简单地、不切实际地把一切经济关系都归结为生产关系,从而不能正确找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弊端。
总之,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包含了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内容。这就是一个社会经济形态的本质,兼容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的内容,肯定了二者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从而否定了以前只是片面理解为只是生产关系的性质问题的非科学性理解。

☚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生产力是检验一切工作的标准 ☛
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

这是邓小平在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南巡谈话中提出的重要命题。邓小平在这次南巡谈话中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对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的完整表述。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邓小平原来曾经提出,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党的十二大报告则说:“过去在讲到社会主义特征的时候,人们往往强调剥削制度的消灭和生产资料的公有,按劳分配,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以及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人们还强调,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最终结果,也是它的特征。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但是还不足以完全包括社会主义的特征,社会主义还必须有一个特征,就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27页)特征是反映本质的。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总结归纳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十二个基本特征和原则,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认识。这十二个基本特征和原则是:(1)在国家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努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2)在党的领导工作重心方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专心致志地搞好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3)在深化改革方面,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要求的原理,通过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体制和其他领域的管理体制,充分调动中央、地方、企业和广大劳动人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4)在对外开放方面,要采取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关系,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等多种形式,通过举办经济特区、经济开放区和实行必要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5)在所有制方面,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发挥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对公有制经济的有益的补充作用,并对它们加强正确的管理和引导,不断壮大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6)在发展国民经济方面,积极发展社会主义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努力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7)在利益分配方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允许和支持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鼓励先富起来的帮助未富起来的,以利于全体人民和各个地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8)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继续发扬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借鉴吸取世界上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9)在民族关系方面,要建立和发展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反对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和民族分裂。(10)在实现祖国统一方面,要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和实践,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逐步实现。(11)在对外关系方面,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一切国家的友好关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正义斗争,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12)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方面,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制度、领导作风和领导方法,加强党的政治、思想、理论和组织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邓小平的南巡谈话进一步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使这个问题更简单、明了、易记,南巡讲话概括的社会主义本质,有以下四个特点:(1)突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最首要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本来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基本的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要求。但由于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不够,认识不深刻,在很长一段时期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没有把党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没有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以致生产发展速度没有达到应有的速度,社会主义没有发挥它的应有的优越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明确了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方针、政策,突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社会主义的本质更清楚了。(2)明确提出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社会主义之所以比资本主义优越,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会替代资本主义制度,就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全体劳动人民掌握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就是因为人民当家作了主,就是因为以按劳分配替代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所以,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以公有制为主体,就能限制和消灭剥削。有无剥削,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差别。(3)强调要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资本主义把少数人的富裕建立在大多数人的贫穷困苦之上,社会主义则强调要走共同富裕的金光大道。邓小平多次说过,“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地方就是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提倡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最终目的也还是为了共同富裕,而不是为了两极分化。把共同富裕作为与资本主义区别的主要标志,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发展,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4)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灭剥削和共同富裕,并不是说现在就要立即消灭剥削,就要立即达到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允许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的必要的补充而存在。这些经济成分的存在,意味着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某些剥削现象,因为不允许私营经济、“三资”经济剥削是不可能的,在理论上也是无法解释的。而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目的,又必须允许这些存在剥削现象的经济成分的存在和发展。同时,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沿海和内地、城市和乡村的发达程度相差很大,我们总不能将一些走在前面的先进地区主观地拉下来,不让它先富,而去与后进的拉齐补平。正确的方针只能让那些有发展条件的地方发展快一些,让这些地方先富起来,从而增强整个国民经济的实力,去带动、支援、促进、扶持经济发展落后的地方,促使它转化,使后进的地方逐步赶上去,最后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共同富裕决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均,决不等于也不可能是所有社会成员在同一时间以同等速度富裕起来。这才是对共同富裕的正确的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明确表述,丰富与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一步明确了方向。

☚ 党的基本路线要管100年   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 ☛
0000033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1: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