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状况决定了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状况决定了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所有制结构,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各种所有制形式或经济成分在社会经济中所处的地位、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一个社会的所有制结构,是由它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邓小平认为,现阶段发展生产力,不能仅仅依靠公有制经济,尤其不能片面强调发展单一形式的全民所有制。邓小平指出: “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现在占整个经济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同时,发展一点个体经济,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欢迎中外合资合作,甚甚欢迎外国独资到中国办工厂,这些都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8页) 为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只发展单一形式的公有制,而必须保持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并且共同发展呢? 邓小平在分析我国国情和生产力状况的许多论述中,都特别指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两个特点: 一个是底子薄,一个是人口多、耕地少。这是我国现阶段国情的两个重要特点,是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不利因素,是确立所有制结构的最重要的基础。如果脱离这两个特点,想当然地确定所有制形式,是会受到惩罚的,我国在这方面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历史的老路我们不能再重走。 现在,我国生产力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行各业发展极不平衡,既有现代化的大生产,也有半现代化的社会生产,甚至还有落后的小生产; 既有机械化、自动化的劳动,也有半机械化的劳动,甚至还有大量的手工劳动。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低、多层次和不平衡,本身就要求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与之适应。一般来说,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化程度高、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工矿企业,要求社会直接占有生产资料,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在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化程度较低的农业及中等发展水平的工商业,适宜采用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在那种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化程度都很低的手工业,小工矿企业就可以采取个体和私营经济形式。此外,为了发展生产、活跃市场,扩大就业以及吸引外资和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还可以兴办外资经济。 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形式只能是: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并同时发展的所有制形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的积极倡导下,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邓小平的所有制结构理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实践的发展。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其他各种经济成分都得到迅速的发展,搞活了我国经济,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使人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 ☚ 公有制经济本身也应采取多种形式 抓住机遇,加速发展 ☛ 000001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