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社仓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名物 > 資產類 > 集市貿易部 > 庫蓄 > 社倉
社倉  shècāng

積穀備荒之義倉。因爲鄉社所設,並自行經營管理,故稱。後亦有設於州縣而由官府直接主持。《唐會要》卷八十八:“倉及常平倉。武德元年九月四日。置社倉。”《金瓶梅詞話》第五十一回:“有吳大舅前來對西門慶說:‘東平府行下文書來,派俺本衛兩所掌印千户管工修理社倉。’”清·汪汲《事物原會》引《宋史》:“孝宗淳熙八年辛丑……[朱熹]以原數六百石還府,得息米三千一百石,以爲社倉,不復收息。”

社仓shè cāng

里社中所设,平时积贮、灾时赈民的义仓。《旧唐书·食货志》:“置~~。”

社仓

隋唐时期国家征收救荒专用储备粮的制度。《隋书》卷七《礼仪志》载:南朝时,“百姓则二十五家为一社”,隋代“百姓亦各为社”。开皇五年(585)始于社建官督民办之仓,在收获季节,由百姓自愿捐献粟、麦,储藏于此,由社司管理,又称义仓。开皇十六年(596)下令将社仓税改为由国家直接掌握的国税,由过去的不定量自愿捐献,改为按上中下三等分别交纳,上户以一石为限,中户不过七斗,下户不过四斗,储于各州县,由地方官吏掌管。唐初继续沿用义仓之制。贞观二年(628)规定王公以下,据地收税,亩税二升,以备凶年。此后义仓税又称地税,征收方式屡有变化,由专用的救荒粮储演变成国家正式税收。

社仓

社仓

中国封建社会中由官府倡导、以民间力量为主兴办的一种互助性质的备荒仓储。与义仓不同的是,社仓大多为民间自营,其谷为地方豪富或一般民家自动输供。为隋代长孙平首创。《隋书·长孙平传》:“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因设在里社,由当地社司管理,亦名社仓。社仓和义仓名称经常互用。这种社仓后又变为县仓、郡仓,完全与人民隔绝,遂失去社仓的原来面目。宋乾道四年 (1168年),朱熹大力提倡社仓,并订立了一套完备的社仓法。其要点为: 借官府之谷米为谷本,由民间人士与官府派员共同管理,如富豪有自愿出谷米作谷本者听之,有乡不愿设置社仓者官府亦不强加; 实行借谷还本,并计以利息,歉收息减半,大荒年免除。淳熙八年 (1181年) 十一月,朱熹奏请各地普遍行施其法。明嘉靖八年(1529年),令各地设社仓,以二三十家为一社。择家殷实而有义行者为社首,处事公平者为社正,能书算者为社副。每月初一、十五集合,处理社务。居户按出米多少分为上、中、下三等,每户每年出米一至数斗,每斗外加损耗五合。遇灾荒年,上户不足借粮的,收后要归还社仓;中下户可酌量赈给,不还仓。清康熙四十二年 (1703年),令各州县于各村庄设社仓,收贮米谷。先在直隶实行,后推至各省。雍正七年(1729年),又重申社仓只准民办,禁止官府插手。以后屡兴屡废,且多为官吏和豪绅把持。

☚ 义仓   常平盐 ☛
社仓

社仓

古代储粮制度。民办粮仓的一种,由南宋朱熹首创,社仓不特指某个粮仓,而是一种储粮制度。一般没有专门的仓库而在祠堂庙宇储藏粮食,粮食的来源是劝捐或募捐,存丰补欠。粮食的周转则是借贷的形式,一般春放秋收,利息为十分之一。光绪三年(1877年)9月,甘肃布政司发文通知各府州县建立社仓。城内以原义仓为社仓。民国十二年(1923年),城内社仓门楼毁于火灾,后稍事修补改为军用粮秣处。四乡社仓有志可查的有:社棠镇十间,平南镇十间,关子镇十间,石佛镇十间。

☚ 义仓   甘谷县丰民仓 ☛
社仓

社仓grain reserves

中国古代民间为防荒灾而设置的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粮仓。起源于汉代,发展成熟于北齐,兴盛于隋唐。北齐征“义租”,在州县设仓存贮,为义仓的先河。隋文帝开皇五年(公元585年),度支商书长孙平建议设“义仓”,每当收割时,将所获粟麦的一定比例征贮于仓,如遇饥荒年,则以此谷赈济。因粮仓设在里社,由当地人管理,所以又称“社仓”。基本上承袭“委积”的做法,即丰年由民间纳租,灾年开仓赈济,因系封建皇朝强征而规模宏大。至于交纳义租数量,历代都有具体规定。宋朝的义仓兴废多次,清顺治年间曾下令在全国州、府、县设立常平仓的同时,在市镇设义仓,积谷也由历代按亩强征改为民间自愿捐输,自行管理。实施义仓民间化,仍然不能避免官吏的侵吞。百姓为预防常平仓的积弊而兴办义仓,义仓又因重蹈常平仓积弊的覆辙而失败。

☚ 常平仓   宗亲福利会 ☛
社仓

社仓

❶隋时的义仓。隋文帝开皇五年( 585 )设义仓,在粮食收获时向民户征粮积贮,以备荒年放赈,因设在里社,由当地人管理, 又称“社仓”。
❷南宋以后乡村里社所设的义仓。义仓原设于州县,南宋朱熹认为,此制对市民有利,于农民无补,因而提倡在乡村里社设社仓。后代继承。清代规定市镇设义仓,乡村设社仓。义仓与社仓遂有明确的区分。
❸隋以后至清代,也有将设在州县所在城镇并由州县直接管理的义仓,称为社仓的。参见“义仓”、“常平仓”。

☚ 义仓   六、货币 ☛
社仓

社仓

我国隋唐时期地方为赈灾而动员社会老百姓所建的粮仓。起于隋朝开皇五年 (公元585年),又称义仓。当时工部尚书孙平奏请所建,即要各州百姓和军人,按户等交纳一定钱粮,共立义仓。义仓设在里社,由当地人管理,故称社仓。社仓在建立初期无论在指导思想和实际效果上看都是比较好的。主要用于灾荒时期社会的消费需求。收获季节,动员公众按户等缴纳一定数量的粮食人里社,由里社建仓窖储藏,并建账簿登记造册,专人管仓,不使粮食损坏,如遇灾荒,便开仓赈济。“自是储州峙委积”。社仓筹粮的标准是按上中下三等 “上户不过一石,中户不过七斗,下户不过四斗。”社仓曾在救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其后山东频年霖雨,杞、宋、陈、毫、曹、戴、谯、颍等诸州,达于沧海,皆困水灾,所在沉溺。……困乏者,开仓赈给,前后用谷五百余万石” ( 《隋书》)。
社仓在隋、唐前期,对调剂粮食供应,赈济灾荒,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其思想和作法对后世也有借鉴意义。但后来随着封建统治的腐败,社仓的性质逐步发生变化,成为官府进行财政搜刮一项固定财政收入,不仅起不到调剂社会消费的积极作用,反而成为加重社会负担,引发各种社会矛盾的因素。隋代社仓虽然成为隋朝封建统治者榨取财政积累的组成部分,但后来又为隋末农民大起义所占据和利用,成为起义军后勤供应的有力保证。“隋家贮洛口仓,而李密因之; 东都织布帛,而世充据之”(《旧唐书》)。由此看来,社仓对社会的消费需求,有广泛的保证作用。

☚ 钱神论   物贱伤农,钱轻伤贾 ☛

社仓

见“义仓”。

社仓

义同〖义仓〗。
《金》五一: 有东平府行下文书来,派俺本卫两所掌印千户管工修理~。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0:0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