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称谓
壮族社会交往中,上下尊卑皆有自己的民族语言称谓。《隋书》:“有鼓者号为都老”,这是对酋长的称谓。《岭外代答》:“称官为沟主,主母为米囊,外祖母为低,仆使曰斋&;。”《青箱杂记》:“岭南风俗,相呼不以行第,唯以各人所生男生女小名呼其父母,元丰中……有民韦超,男名首,即呼韦超作父首,韦遨男名满即呼韦作父满,韦全女名插娘即呼韦全作父插……。”现代壮语称父为“博”,母亲为“迷”、“蔑”、兄为“比”、“比隆”、“比保”,弟为“侬”、“侬保”、“懦”,儿子为“勒”、“勒腮”,女儿为“勒盈”、“勒娋”,舅、姨为“那”,叔叔为“坳”,姑姑为“婀”,伯父伯母为“隆”,爷爷为“甫”,奶奶为“娅”,外公为“答”,外婆为“代”。到朋友家作客,皆从朋友称呼其家人。在路上遇到不相熟的人,须根据自己的年龄称呼对方,如对方是男性老人例称其为“甫”或“布老”,遇见女性老者称为“娅”。其他类推。在交往中,尊称对方为“召”,意即“主人”,自我谦称为“灰”,意即“侍者”,或视辈份自称为“侬”(弟、妹),“潞(孩儿)”、“兰”(孙辈),以示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