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礼部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礼部

礼部

从隋代开始定制的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吏、民、礼、兵、刑、工。唐代为避太宗讳,改民为户)之一,明清时代掌管典章制度和科举考试。

☚ 守余阙墓   五经 ☛
礼部

礼部

官署名。西汉成帝时有客曹尚书,主接待外国使臣及少数民数等事务。东汉光武帝以吏部曹主选举斋祀。东晋南朝置祠部尚书,北魏置仪曹尚书。北齐也有祠部尚书,掌祠祭医药死丧赠赙等事。北周始有礼部。隋唐以礼部为六部之一,领礼部、祠部、主客、膳部四曹(司),掌礼仪、祭祀、贡举等事,长官为礼部尚书。

☚ 度支尚书   兵部 ☛
礼部

礼部

官署名。宋承唐制置,为尚书省六部之一。掌国家礼乐、祭祀、朝会、宴享、学校、贡举之政令。但宋初其职移礼仪院所属,礼部职任甚轻。长官尚书侍郎仅为寄禄官,另置判部事一人,掌制科举人等事,并兼领贡院,元丰改制,始以尚书,侍郎主管礼部,并归复旧职。

☚ 仓部   祠部 ☛

礼部

官署名。(1)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统礼部、祠部、主客、膳部四司,掌礼仪,祭享、贡举等职。长官为礼部尚书,武则天时曾改称春官尚书,不久复旧。(2)指礼部司,尚书省二十四司之一,属礼部。掌礼乐贡举、学校、仪服、册命及丧葬礼仪等。

礼部

官署名称,为六都之一,掌管礼乐、祭祀、封建、宴乐及学校贡举等政务。自隋唐至清各代皆设礼部,清末改为典礼院。

礼部lǐ bù

明、清时掌管典章制度和科举考试等事务的机构, 中央政府六部之一:~见当今隆敦孝弟,不敢自专,具本请旨。(六三·1514)无论僧尼乞丐与女妇人等,有一事可嘉,即行汇送履历至~,备请恩奖。(七八·1945)


礼部lǐ bù

中央政府六部之一,掌管礼仪、学校、贡举等事务:贾政报了丁忧,~奏闻。(一一十·1390)

礼部【同义】总目录


春官礼部容台青官春官氏春曹

礼部lǐ bù

〖名词〗
官署名,为六部之一,掌礼乐,祭祀,封建、宴乐及学校贡举的政令。后汉尚书吏曹兼掌斋祀。魏晋为祠部,北魏又称仪曹。后周有礼部而不言职事,隋唐皆为礼部。清末改为典礼院(2)。《柳子厚墓志铭》: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顺宗继承帝位后,[子厚]改任礼部员外郎。《上梅直讲书》: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今年春天,全国各地的读书人成群结队地到礼部应试。

旧政府机关

旧政府机关

辕(辕垣;辕门) 署(署府;云署;解署;节署;曹署) 衙(衙门;衙府;衙署;官衙) 牙(牙门;牙署;牙阖) 庭(庭阁)府(~司;府朝;府署;府室;府馆;府廨) 局(局子;局署;官局;曹局) 廨(廨署;官廨;公廨) 司 邸 官(官署;官府;官厅;官司;官家;官衙;官寺;官室;官廷;授~厅) (署)理所 馆舍 门馆 讼阁
古代官署名称:监(国子~) 院 台(~阁) 省(尚书~) 礼部 青官 春官 柏署 柏府 栢府 御史台御史府 四方馆
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枢幄 枢密院
中枢官署的统称:枢密 枢掖
衙门里,官府里:官里
各官署:庶司
军司马的官署:霜府
中央权力机关:枢轴
军政大吏的府署:幕府 议幕 宾幕
营帐,幕府:露幕
起草文书、参与谋议的幕府:计幕
官吏办事机关:官曹
唐代吏部铨选官员的机关:铅部
清末内阁及各部所设掌理政务之机关:
古代掌管财政、赋税、贸易等事务的官署:计司
古代掌管财赋会计的官署:计曹
宋代管理财经事务机关的别称:计省 计台 计枢
古代地方上将帅的官衙:
将帅的府署:军府
古代将帅的府署:幕(幕府;阃幕)
地方长官的官衙:阃署
郡守的官署:郡府 郡廨
词臣的官署:词垣
机要的官署:机衡
警察机关:警所
中央司法机构:大理寺
古代司法官署:法曹
我国封建社会掌管刑法﹑狱讼事务的官署:刑部 宪部
明代特务机关:厂(厂卫;西厂)
无足轻重的清闲的官署:闲曹冷局

☚ 国家行政机关   朝廷 ☛

礼部

官署名。六部之一。汉代尚书省有客曹,“主外国夷狄事”。东晋始置祠部尚书,其后各代皆有祠部。隋改祠部为礼部,包括了魏、晋以来客曹及祠部等机构的职掌,下分为礼部、祠部、膳部、主客四司。自唐、宋至明、清均规定礼部尚书、侍郎“掌天下礼仪、祭享、宴飨、贡举之政令”。清代满礼部尚书兼管乐部、太常寺、鸿胪寺,汉尚书则不兼。

礼部

官署名。北魏始置,然其制不详。西魏置,初为尚书省十二部之一,后改隶春官府。北周沿置,属春官府。隋始为中央六部之一,其后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其副为礼部侍郎。隋代掌礼乐、学校、宗教、民族及外交事务。自唐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始兼掌科举考试事,历代相沿不变,遂成为掌管学校、科举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有关学校、科举事,历代职掌大同小异。以清代为例,凡有关学校教育的方针、政策,科举考试的所有条规,均由礼部组织拟定,进呈钦定,候旨颁发;各省有关学校教育、科举考试的一应事宜,均须向礼部汇报,再由礼部转呈皇帝,或提出建议,以供上裁,或遵旨议复,以形成条例;乡试、会试、殿试之预选考官及预定考取名额等事,均由礼部奏办。礼部长官要对上述事务负全责。

礼部

官署名。渤海建置。六部之一。仿照唐朝刑部而设。主管王国律令刑法、狱吏监牢、案件审理诸务,是渤海最高的司法机构。长官曰卿,相当唐之刑部尚书; 副职称少卿,相当唐之刑部侍郎。下设礼部(正司)、计部 (支司)二司,各有郎中、员外,为本司正、副官长。

礼部

礼部

官署名。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始置。隋始为六部之一。此后历代沿置。至清代末废。掌礼仪、祭祀、选举等事务。《旧唐书·职官志二》: “礼部: 尚书1员,(正三品); 侍郎1员,(正四品下)。尚书、侍郎之职,掌天下礼仪、祭享、贡举之政令。其属有四: 一曰礼部,二曰祠部,三曰膳部,四曰主客。总其职务,而行其制命。凡中外百司之事,由于所属,皆质正焉。凡举试之制,每岁仲冬,率与计偕。其科有六: 一曰秀才,二曰明经,三曰进士,四曰明法,五曰书,六曰算。凡此立科,求人之本,必取精究理实……凡五礼之仪152: 一曰吉礼,其仪55; 二曰宾礼,其仪有六; 三曰军礼,其仪23; 四曰嘉礼,其仪50; 五曰凶礼,其仪18……凡祭祀之名有四: 一曰祀天神,二曰祭地祗,三曰享人鬼,四曰释奠于先圣先师。……凡四蕃之国……其朝贡之仪,享宴之数,高下之等,往来之命,皆载于鸿胪之职焉。”

☚ 老挝军民宣慰使司   礼科 ☛

礼部

官署名。始于北周。隋唐为六部之一,长官为礼部尚书,掌礼仪、祭祀、贡举等。历代沿置,清末始废,改设典礼院。

礼部禮部lǐ bù

官署名。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分礼部、祠部、主客、膳部四曹,掌礼仪、祭享、贡举等职,长官为礼部尚书。历代相沿,至清末始废部,改设典礼院。《本草纲目·疏》:“臣伏读礼部仪制司勘合一款,恭请圣明敕儒臣开书局,纂修正史,移文中外。”

礼部li bu

the Board of Rites

礼部

Board of Rites

礼部

官署名。始置于北魏。北周有礼部下大夫、小礼部上士。隋正式确定为中央六部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长官为礼部尚书,下辖礼部、祠部、膳部、主客四司,分掌礼乐、学校、宗教、民族及外交之政。以侍郎为尚书佐贰官,各司长官为郎。唐沿置,设尚书一人、侍郎一人为正副长官,四司设郎中、员外郎。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设礼部贡院,兼掌贡举,并成为重要职掌。五代沿置。

礼部

官署名。北周即有此名,掌内外九族之差,玉帛衣服之令,沙门道士之法。隋初为六部之一,后世因之。下属机构有礼部、祠部、主客、膳部四曹。掌礼仪、祭享、贡举等事项。长官为礼部尚书,侍郎副之。唐初曾一度改称司礼及春官。南宋时曾将鸿胪寺、光禄寺并归礼部,太常寺、国子监也隶属礼部。清末废,改设典礼院。

礼部

官署名。其职相当于《周礼》中的春宫宗伯。汉成帝时尚书有客曹,主外国夷狄事,东汉尚书吏部曹主选举、祠祀。东晋始置祠部尚书,南朝宋齐梁陈沿置,北魏称仪曹尚书,北齐同南朝称为祠部尚书,掌祠祭、医药、死丧、赠赙等事。北周依《周礼》置春官府大宗伯卿,所属有礼部下大夫。隋因北周之名,兼前代祠部、仪曹之职,设置礼部,统礼部、祠部、主客、膳部四司,炀帝时定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唐因之,掌管全国礼仪、祭祀、教育、科举等政令。光宅初改礼部为春官,旋复旧。此后确定为六部中的第三部。五代因唐制于尚书省置礼部。宋初置礼仪院,掌礼仪之事。礼部尚书、侍郎为寄禄官,礼部置判部事一至二人,以朝官充任,主管科举,奏补太庙与郊社斋郎、室长、掌坐,都省集议,百官谢贺章表,诸州申报祥瑞,出纳内外牌印等事,并兼管贡院。元丰改制,始以尚书、侍郎管理部务,厘正职权,礼仪院并入,掌有关礼乐、祭祀、朝会、宴飨、学校、贡举等政令,部内设四司如唐制。辽北面官中的敌烈麻都与礼部之职相当,南面官中尚书省所属有礼部。金礼部掌礼乐、祭祀、燕享、学校、贡举、仪式制度、符印、表疏图书册命、祥瑞、天文漏刻、国忌庙讳、医卜释道、四方使客、诸国进贡、犒劳张设之事。部内不分司,设郎中、员外郎分判诸务,有惠民司、左三部检法司隶属之。元礼部亦不分司,有郎中、员外郎、主事、令史之属。富大用《事文类聚》说:“礼部大元无专曹,祠祭、燕享、山陵、致祭、司天、医卜、释道、度牒、忌辰、庙讳、旌表、四方使客,以令史分名头掌之。”部内设左三部照磨所,直辖机关侍有仪司、拱卫直都指挥使司、仪凤司、教坊司、会同馆、铸印局、白纸坊、掌薪司。明礼部仍如唐制分为四司,掌全国礼仪、祭祀、宴飨、贡举的政令。惟第一司称仪制清吏司,余为祠祭、主客、精膳三清吏司。办理部内行政事务的又有司务厅。唐宋礼部仅掌祠祀,至于象音乐唱导,分隶于太常、鸿胪二寺,元代则已并入礼部。而祭祀犹分掌于大禧宗禋院,番贡专隶于宣政院,明代合典乐、典教、宗藩诸事均掌于礼部,故在四清吏司之外,又设教习驸马仪制主事,铸印局、教坊司,职任较前代为重。清制礼部掌管国家祀典、庆典、军礼、丧礼,接待外宾与学校科举等事。祀典包括祭天地、神祇、太庙、陵寝、历代帝王、先圣先贤、忠烈名臣等,称为吉礼。庆典包括即位、传位、亲政、婚嫁、寿庆、册封、颁诏、筵宴等,称为嘉礼。军礼包括大阅、亲征、命将、纳降、凯旋、献俘、日月食救护等。丧礼包括帝后丧葬、妃嫔、皇子、亲王等丧事,称为凶礼。接待外宾,包括朝贡、敕封、官员相见、师弟相见等礼,称为宾礼。学校分府学、州学、县学,分别设学官管理。礼部所设有四清吏司、司务厅、铸印局,与明制同。此外尚有会同四译馆及管理部内行政事务的清档房、汉本房、司务厅、督催所、当月处、书籍库、板本库、养廉处、地租处等机构。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改革官制,太常、光禄、鸿胪三寺并入,部内机构除原有四清吏司及司务厅、铸印局沿设外,又置承政厅、参议厅、太常司、光禄司、礼器库、礼学馆。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升礼部为“典礼院”,参见该条。

礼部


职源与沿革

礼部之名始于北周(《周书·柳敏传》)。隋朝置礼部,为尚书省六部之一(《隋书·百官志》下)。宋沿置。


职掌

❶宋前期,礼部主要职事为太常礼院与贡院所侵;本部所掌甚微,仅管补奏太庙、郊社斋郎、室长,百官谢、贺章表之类琐事。
❷礼部掌礼乐、祭祀、朝会、宴享、科举、印记、图书及祥瑞等政令(《宋会要·职官》13之1、2)。


编制

❶宋前期,设判礼部事二人,吏额有令史三人。
❷元丰新制,官额共十人,即礼部尚书、礼部侍郎各一人,礼部本部司、祠部司、主部司、膳部司郎中与员外郎各一人。吏胥三十五人。分案十:礼乐、贡举、宗正、奉使帐、封册、表奏、宝印、检法、知杂、开拆案等(《宋会要·职官志》13之1、2,《合璧后集》卷29《礼部·历代沿革》)。


简称与别名

❶仪司。张孝祥《于湖居士集·附录》之《转朝散大夫诰》:“敕朝奉大夫、新除仪司郎官张孝祥等。”同前书《除礼部尚书郎诰》:“张孝祥……可依前朝请郎,特授礼部尚书员外郎。”
❷礼闱。《石林燕语》卷8:“仁宗留意科举,由是礼闱知举,任人极艰。”《宋史·选举志》1:“礼部贡举。”
❸宗伯。拟《周礼》官称。《周文忠公全集·历官奏表》卷1《谢礼部侍郎表》:“惟宗伯,古之清曹。”《周礼·春官宗伯》:“乃立春官宗伯,使帅其属,而掌邦礼。”
❹南省。《石林燕语》卷9:“南省奏名第一。”《长安志》卷7《唐皇城》:“旧说,礼部为南省。”
❺南宫。《宋史·欧阳修传》:“举进士,试南宫第一,擢甲科。”《称谓录》卷16《南宫舍人》:“考南省、南宫,古为尚书省之通称。……自礼部掌文翰,始以南宫之称专属于礼部耳。”
❻秩宗。礼部拟古官称。《愧郯录》卷1《五字定制》:“秩宗因循之失。”《尚书·尧典》:“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礼。’佥曰:‘伯夷。’帝曰:‘咨伯夷,女作秩宗。’”
❼仪曹。《旧闻证误》卷4:“王日严为少蓬……除礼部侍郎,出王明清《挥麈后录》。按:时日严以右史直北扉,……迁仪曹贰卿。”
❽春官。拟唐官称。《宋史·陈骙传》:“试春官第一。”《旧唐书·职官志》2《礼部尚书》:“光宅改为春官尚书。”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8:1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