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使
官名。掌总礼仪政令。非常官。有大礼仪时由宰执、大臣兼任。以便掌主礼仪,事毕则省。《资治通鉴·唐纪·壑宗景云元年 (公元710年)》: “冬,十月,甲申,礼仪使姚元之、宋璟奏: ‘大行皇帝神主,应祔太庙,请迁义宗神主于东都,别立庙。’ 从之。”胡三省注:“唐世凡有国恤,皆以宰相为礼仪使,掌山陵、祔庙等事。”
官名。唐天宝九载(公元750年)正月始置,以太子左庶子韦述为之,参掌国家大礼。建中元年(公元730年)停,自后不置,有南郊大礼,权置使,事毕即停。宋沿唐制于举行南郊等大礼时权置,常以翰林学士充任,事毕即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