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县生态农业产业化
浙江省磐安县根据自身的生态条件和地理位置,坚持把生态建设放在经济建设的首位,走生态脱贫,生态致富的生态产业化道路。在生态农业建设方面,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稳定粮食生产总量,发展开发农业,促进经济发展,并采取有效措施,推广立体种植,大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采取多种途径,提高土壤肥力,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草综防、农作物免耕栽培和水稻节水栽培等生态保护型的农业技术,使农业生产得到了可持续发展。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依据生态适宜性原理,利用当地生态环境条件,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在产业多样化的同时,寻求协调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相协调的主导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在粮食生产上,磐安县强调通过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在一定的生产总量基础上,腾出更多的土地发展一年生的经济作物,达到稳粮增收的目的。其次,围绕当地资源优势,开发新的增值产业,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按照区域生态环境特点,实施了 “宜茶则茶,宜药则药,宜菜则菜,宜菇则菇” 因地制宜原则,大力开发新的主导产业,并通过区域规模化、生产专业化,配合产品的储藏、加工,实现产业化生产。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立足生态建设,采取有效措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遵循生态学整体、循环、再生、协调的原则,推广资源高效利用农田生产模式。磐安人多地少的情况在短期内不会得到改变,耕地资源不足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为使两者得到协调,在生态农业建设方面,种植业主要采取了三方面的措施:
❶推广立体复合种植,大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促进无污染农产品的产出。磐安县推广的立体种植模式主要有: 菜粮、菇粮,药药轮作的种植新模式。使山区农民既保证温饱,又促进增收。通过轮作及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有效地改善了作物的抗病能力,减少了农药化肥使用。
❷大力推广切实可行的生态农业技术,实现少污染、无污染农产品生产。生态农业模式可以大大增加土地的产出,为投入产出的平衡解决用地和养地的矛盾,磐安县主要采取“种、积、还、改” 的生态农业技术措施,提高土壤可持续利用能力。“种”: 适当发展粮肥复合型的种植类型,套种各种豆科绿肥作物。如旱地冬季养带套种紫云英,每公顷可收鲜草15吨左右,夏秋季套种大豆,可促使土壤中固氮菌繁殖,增加土壤肥力。“积”: 大积土杂肥、有机肥。旱地每公顷每季一般施用225—300担栏肥、150担左右人粪尿,全年旱地农家肥总施用量达 900担以上。药材地的有机肥施用量更高,一般都要占到肥料总量的70%左右。“还”: 做好秸秆还田。水田的青稻草还田,旱地的鲜麦秆还地和玉米秆还地,以及刈青草树叶覆盖等等,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水平。“改”: 改革种植方式。将原先旱地作物等行距套种的方式改为带状间套轮作方式。旱地按1.7—2米为一播幅,等分为两带: 一为用带,冬季种植2—3行小麦或2行马铃薯,收获后扦插甘薯; 一为养带,冬季种植绿肥,春季绿肥翻耕入地种植春玉米,来年两带互换。形成局部两熟,全面三熟的种植布局。
❸大力推广以配方施肥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施用化肥技术。围绕 “因土定产,以产施氮,因缺补缺,高产栽培” 的要求,科学、合理地施用肥料。
大力推广生态植保技术,实现健康农产品生产。通过选用抗病品种,推广健身栽培,采用轮作、间作等措施,全面贯彻 “以防为主,综合防治” 的植保方针,严格控制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的使用,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多种防治措施结合。具体做法如下:
❶通过调整耕作制度,提高栽培技术,选用抗病虫品种,培育健壮秧苗,及时中耕除草等综合农业措施,控制或缓解病虫害发生,达到增产增收。
❷粮食和蔬菜种子用温水或石灰水浸种,消灭种子带菌; 通过日光曝晒消灭种子上的害虫; 苗床石灰消毒等。以菌杀虫,用井冈霉素防治作物纹枯病,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防治细菌性病害,木霉82防治中药材的白绢病等。以菌杀菌,如用苏云金杆菌(Bt) 防治玉米螟等; 以虫治虫,利用害虫的动物性天敌来消灭和控制害虫。保护天敌的主要措施还有禁止捕杀蛙、蛇,合理用药等。
❸在上述对策基础上,如还遇到较大病虫危害时,主要采取对症下药,掌握适宜的用药浓度和用量; 适时用药,合理混用等措施。控制施用化学农药,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民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的技术水平;加强对农资部门营业员的培训,营业员凭 “绿色证书” 上岗,并要求在农药销售时对农民进行农药购买量的控制和使用技术的指导。
❹山区大力推广农作物免耕栽培技术,使生态保护与发展农业相协调。农作物实行免耕栽培既有利于水土保持,又能在同样的条件下达到少工、节本的效果。主要在水稻、小麦、油菜和冬季药材上应用免耕栽培技术。其中,水稻免耕栽培主要应用在连作晚稻上,前作早稻提倡带水齐泥刈稻,早稻收获后,施上基肥,对田面稍加平整,掩平脚印,插上秧苗,以后田间管理按一般方法。每公顷可节省人工30—45个,粮食增产效果5%左右。小麦免耕栽培主要采用开沟机开沟,配以人工施基肥和播种,其土地利用率不但可达91.1%,产量也增加5%—7%。晚稻收割后,填平脚印,划出畦和沟的宽度,在畦面种植油菜和药材,油菜种植提倡 “三个一”,即一个洞、一株 (油菜) 苗、一把 (焦泥) 灰;药材 (元胡或贝母) 则在施好基肥后,按要求播足种子,然后将沟内泥土敲细后,覆盖畦面,每公顷可节省人工30—4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