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泄漏
某一国家采取二氧化碳减排措施,其国内一些产品生产 (尤其是高耗能产品) 可能转移到其他未采取二氧化碳减排措施国家的状况。由于不同国家排放等量二氧化碳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是相同的,二氧化碳对气候变化影响并不存在排放地域的差异,因此碳泄漏可能导致全球二氧化碳减排预期目标难以实现。碳泄漏被认为是跨国界的外部性问题,成为发达国家要求对发展中国家征收碳关税以及其他边境调节措施的重要依据。在中国进行碳排放试点交易中也提出了碳泄漏的概念,中国强制碳交易中的碳泄漏是指企业为了逃避被纳入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而采取的一些措施,包括合法及不合法的手段。
产生碳泄漏的原因。主要是生产成本的变化引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能源密集型产品相对竞争力的变化,导致发达国家的能源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碳泄漏可能导致全球总排放量控制的失灵,这也是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减排行动的一个最重要的理由。另外,碳泄漏会延缓发展中国家改良技术和调整不合理的能源结构的进程,对发达国家产生依赖性,最终对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碳泄漏的主要渠道:
❶能源产品的国际贸易。减排国家在较大范围内采取减排行动,可能会减少这些国家对碳密集型化石燃料 (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等) 的需求,导致这些燃料在世界市场上的价格下跌,从而使非减排国家有可能扩大对化石燃料的需求,增加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当然,能源市场的结构是关键因素,其中主要的变量是化石燃料的供给弹性。碳密集型燃料的供给弹性越低,碳泄漏越大。
❷碳密集型产品的国际贸易。采取减排行动国家的减排政策,可能会增加碳密集型产品 (如钢铁) 的生产成本,降低这些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导致不采取减排行动的国家所生产的同类商品具有相对优势。国际市场对碳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就转向这些国家,国际产业发展格局和国际贸易的流向因而发生了改变,同时也增加了非减排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不同国家生产的能源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替代弹性系数,将决定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系数越大,贸易替代也越容易发生。从收入变化和消费的角度来看,非减排国家(如中国) 由于能源密集型产品贸易条件的改善也可能增加对碳产品的需求,从而增加排放。而能源出口国,如石油输出国组织 (OPEC) 国家也会因为能源贸易条件恶化而减少消费和排放。
❸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国际转移。减排政策可能降低生产要素(如资本、技术) 在钢铁、水泥、建材、化工等能源密集型产业中的生产力,影响减排国的经济收益。为追求生产活动的利润最大化,减排国的企业及跨国公司可能将投资转移到非减排国家,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配置。碳密集型产业向非减排国家的转移,必然导致更多不受控制的温室气体增排,这个过程取决于资本流动性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