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碧血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碧血花 碧血花三幕话剧。阿英编剧。原名《葛嫩娘》。1939年写成后曾以《明末遗恨》剧名在上海公演。上海国民书店1946年2月出版。南明弘光元年,清兵南渡,南京危急。当朝名士孙克威迷恋于秦淮名妓葛嫩娘,对南下抗清犹豫不决。葛嫩娘为了促使孙克威南下,决心与他一道同行,协同他操劳军务,抗清卫国。隆武二年,葛嫩娘赴福州向郑芝龙求援,而郑却暗中降清,不发救兵。葛嫩娘直斥他的叛逆行为。两年后,孙、葛领导的义军被清兵包围。葛嫩娘怒斥前来劝降的汉奸蔡如衡。后夫妻二人被清兵逮捕,葛嫩娘誓死不屈,最后咬舌唾敌,从容就义。作品歌颂了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民族气节,对孤岛人民有强烈的激发民气的作用。剧本借鉴了传统戏曲的表现形式,富有民族戏剧的特色。 ☚ 三江好 包得行 ☛ 碧血花 碧血花王蕴章作。有清宣统三年(1911)《小说月报》临时增刊本、阿英《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本。本事见余怀《板桥杂记》。四折。叙明末书生孙临(克咸)浪迹金陵,与名妓葛嫩(蕊芳)相恋。葛嫩劝其以国事为重。孙乃往京口投杨龙友军,抗击清军,葛亦随往。后兵败,夫妻均被执。清军主将见葛嫩貌美,强逼其顺从。葛嫩怒骂反抗,被杀。孙临亦不屈殉国。 ☚ 钗凤词 霜华影 ☛ 碧血花 碧血花又名《明末遗恨》、《葛嫩娘》三幕历史剧。魏如晦著。1939年作。1940年2月上海国民书店初版。新艺戏剧丛书。 ☚ 鲍志远 双照楼 ☛ 碧血花 碧血花三幕话剧。魏如晦(阿英)著。演出时曾改名《明末遗恨》。1939年10月25日上海剧艺社在上海首演。拍成电影后改名《葛嫩娘》。初刊上海《华美晨报·浪花》(因报纸停刊,未刊完)。1940年2月上海国民书店初版。剧本写弘光时代,秦淮名妓葛嫩娘为桐城名士孙克咸所宠眷。孙因见忌于权贵马士英、阮大铖,欲避其锋,故沉缅于秦淮河畔华舫曲院间。史可法在扬州殉国,嫩娘勉其奋发,孙一笑置之。南京将陷,嫩娘更激愤,克咸也决心投身军旅,遂同往福建。不幸浙江兵败,福建郑芝龙叛变,嫩娘求援不得,被迫退入深山。两年后,被重兵包围,兵败被俘,坚贞不屈,从容就义。葛嫩娘是剧中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阿英根据有关笔记资料写成。它在沦为 “孤岛”的上海演出,且连演两月不衰,充分说明“身居特殊环境中的爱国人民和我们心心相印,同仇敌忾。观众敏感地对于舞台上展开的特定历史情节,敌我各方人物形象,慷慨激昂与低回沉痛的台词,歌颂的、谴责的、讽喻的情节和动作,有着强烈的共鸣与交流。演出效果极好。”剧本“起到了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于伶: 《默对遗篇吊阿英》)。它是上海“孤岛”时期优秀剧作之一。 ☚ 抓壮丁 夜上海 ☛ 碧血花戏曲。清王蕴章(1884—1942)撰。四出。蕴章,字蒪农,号西神,别署云外朱楼。江苏无锡人。宣统举人。善骈文词曲,曾编《小说月报》、《妇女杂志》。此剧于宣统三年(1911)成书。故事取材《板桥杂记》,演桐城书生孙克咸、妓女葛蕊芳事。时值山河破碎,克咸举义救国,蕊芳亦随夫从军,后兵败皆殉国。有宣统三年《小说月报》本,一九六二年中华书局出版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铅印本。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