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碓Duì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 收载,未详其源。《中国姓氏大全》 称: “现代北方有 (此姓)。” 碓duì舂穀的設備。《太平御覽》王逸《機賦》:“舟車棟㝢,粗工也。杵臼碓磑,直巧也。” 碓读音d·ui(-),为ui韵目,属i—ei—ui韵部。都回切,平,灰韵。 上一条: 堆 下一条: 𠂤 碓读音d·ui(ˋ),为ui韵目,属i—ei—ui韵部。都队切,去,队韵。 上一条: 祋 下一条: "> 碓tuei44碰、撞、捣: 他说的不中听,让人给~回去了。两个冤家在饭厅~上了。《说文》: “碓,舂也。” 张舜徽按: “碓犹捣也,用足踏碓𢭏粟使脱皮也。” 碰、撞当为引申义。 碓〔dui〕ghob jol. ![]() ![]() ![]() ![]() 碓duì舂(chōng)米的工具,用木、石制成。 碓用木、石制成的捣米的器具:~房︱舂~。 碓duì古代名物 > 日用類 > 用物部 > 工具 > 碓 碓 duì 亦稱“地碓”。舂穀器具。掘地安放石臼,上架木杠,杠端裝杵或縛石,以脚踏動木杠,使杵起落,脱去穀皮或舂粉。《說文·石部》:“碓,所以舂也。”清·王筠注:“杵臼任手,碓則任足。”《太平御覽》卷七百六十二引漢·桓譚《新論》:“宓犧之制杵舂,萬民以濟,及後人加巧,因延力借身重以踐碓,而利十倍杵臼。”宋·蘇軾《豆粥》詩:“地碓舂杭光似玉,沙瓶煮豆軟如酥。” 古代名物 > 科技類 > 生產部 > 糧油加工用具 > 碓 碓 duì 舂米穀的器具。漢·桓譚《新論》:“宓犧之制杵舂,萬民以濟,及後人加巧,因延力借身重以踐碓,而利十倍。”(圖見後) 碓*EDD4 磨碾具 磨碾具磨(磨具;电~) 碾(碾子;~砣;~台;~船;碾磨;水~) 榨(油~) 砑(~石) 臼(石~;盐~;霜~;舂臼) 另见:石磨 磨石 ☚ 磨碾具 石磨 ☛ 碓a treadle-operated tilt hammer for hul-ling rice古代加工粮食的工具。碓是由杵臼发展而来。人们利用杠杆原理,将一根长杆装在木架上,杆的一端装着碓头,下面置放一石臼而成。人踩踏杆的另一端,碓头即翘起,脚移开碓头即落下舂打臼中谷米。碓始于何时,尚无文献记载,但汉代文献却多处提到碓。如《桓子新论》:“因延力借身重以践碓,而利十倍杵舂。”《方言》:“碓机,陈魏宋楚,自关而东谓之梃硙,或谓之䃀”汉代不但已有用脚踏碓,还有用畜力带动的畜力碓及水力驱动的水碓。据此推测,其发明应早于西汉。水碓在魏晋南北朝时有较大的发展。一是使用面广。如河北、河南、陕西、甘肃各地都推广水碓;二是使用量大。如“刘颂为河内太守,有公主水碓三十余区”; 三是有新创造。如“石虎……又有舂车木人,及作行碓于车上。车动,则木人踏碓舂,行十里,成米一斛。”杜预还作连机水碓,按王祯的解释就是一个水轮能带动几个碓头:“今人造作水轮,轮轴长可数尺,列贯横木相交,如滚枪之制,水激轮转,则轴间横木间打所排碓梢,一起一落舂之,即连机碓也。”不论脚碓还是水碓,在今天南方山区农村都还在使用。 碓 碓舂谷的工具。汉桓谭《新论》: “宓牺之制杵春,万民以济。及后人加巧,因延力借身重以践碓,而利十倍。”其实仍为杵臼之属,但杵装在一根长木的一端,杵下为碓。长木有一支点,人踏另一端,可使杵起落舂碓中之谷。《天工开物》载有水碓,系用水力使杵起落,可节省人力。中国西北似用水碓较少。 ☚ 杵臼 碾 ☛ 碓duī❶ [书] (小山) hillock;mound 碓duìⅠ (舂米用具) a treadle-operated tilt hammer for hulling rice Ⅱ (舂) husk:~ 米 husk rice △碓duì13画 石部 舂(chōng)米工具。在架起的木杠的一端装一块石头,下面放一石臼,内盛谷粒,用脚踏另一端使石头连续上下,捣去谷皮。后又有使用畜力、水力的。也可用以捣纸浆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