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破阵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破阵乐 破阵乐唐教坊曲,用作词调。见宋柳永《乐章集》。《破阵乐》之前,唐高祖时有“秦王破阵之曲”,乃军歌,辞失传。太宗贞观元年,就此曲改订为《秦王破阵乐》,魏徵等三人奉诏作辞,唐太宗亲制舞图。因辞意为状写临阵破敌之威武,故名《破阵乐》,又名《秦王破阵乐》、《神功破阵乐》、《破齐阵》,传辞如五绝,首句仄起,后二句对,二平韵,有和声。《唐会要》于此曲分属越调、双调、水调、大石调、小石调(皆为商调)。此曲改订为大曲体制后,国家大典时奏用。张文收编《燕乐》,分四部,收《破阵乐》为第三部。贞观十六年,订“十部乐”,以《燕乐》居第一。高宗显庆元年,改称《神功破阵乐》。玄宗时,立部伎八曲,《破阵乐》为第三;坐部伎六曲,第一为《燕乐》,《破阵乐》在其中;第六又为《小破阵乐》,乃生于立部之第三伎,改用龟兹乐,辞作六言八句体;此时又有称《破齐阵》者,应即《破阵乐》。又有《小秦王》曲,远传南宋,乐类未详。德宗、文宗朝,重大场合仍奏《破阵乐》。中唐张祜又有七言四句体之《破阵乐》,已非“破阵”本意。唐五代有杂言体《破阵子》,当由盛唐大曲《破阵乐》来。入宋,先有正宫调之《平戎破阵乐》大曲,后有此名之慢曲。慢曲为柳永所创,《宋史·乐志》入正宫(黄钟宫),《乐章集》入林钟商(夷则商)。《词律》卷二○、《词谱》卷三七皆列柳永所作(露花倒影),双调,一百三十三字,上片十四句五仄韵,下片十六句五仄韵。《词谱》以张先所作(四堂互映)为别体,字数同,惟上片第十一句不押韵异。 ☚ 破阵子 换骨骰 ☛ 破阵乐 原文 太宗1之平2刘武周,河东士庶歌舞于道,军人相与为《秦王破阵乐》之曲,后编乐府云。 选自《隋唐嘉话》 注释 1.太宗:指唐太宗。 2.平:平定。 释义 破阵乐这首乐府诗不是表现传统《破阵乐》的“破阵”之意,而是表现征人别家的内容。通过出征士兵之口反映军旅生活的艰辛,表现士兵盼望出头之日的厌战情绪。 “秋风四面足风沙”,透过征人的视觉展示了塞外恶劣的自然环境,荒漠之上秋风四起,卷起的风沙铺天盖地而来。“塞外征人暂别家”以自述的口吻交代征人来到荒漠的初始感觉。暂,初、始之义,这一句是说才离开家初出边塞就感到环境十分恶劣,与第一句扣合,强调了征人在环境上感觉到的剧烈变化,不仅突出了人与自然的矛盾,而且加剧了征人的思乡念头。这两句是一个倒装,这种顺序的颠倒,凸现出一个苍茫昏暗的物象世界,强化了主观心灵的感受,渲染了气氛,增强了抒情性,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同时语气表达上的紧凑,也加剧了抒情主人公的心理节奏,使一般的环境变成特殊,“别家”就更具有典型意义。“家”是全篇的立意所在。 “千里不辞行路远,时光早晚到天涯。”两句对景物的铺排,侧重于对征人的心态进行描写。“千里不辞行路远”是对抒情主人公 “别家”远征的补写,是回顾中的情景,寄寓着征人已经经历过的千辛万苦,强调的是征夫在荒漠跋涉千里之遥,离家已是很远很远了。“时光早晚到天涯”着重写征人在漫漫征途上遂感前程茫茫的揣测之意,这里有终到尽头的期待之情,又有不可捉摸的彷徨之感。时光,即时间、光阴之意。早晚,是迟早之意。天涯,即指天边、极远的地方。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它是客观存在的,没有意志。所以说“时间到天涯”是说不通的,这里的时间是抒情主人公意识到的行军打仗的难挨的时间。这一句的大意是,这行军打仗的日子总有一天能熬出头的。作者在这里表现的是无限大和无限小的矛盾。征程的无穷无尽,时间的没完没了使士兵感到苦海无边,因此“家”就是他朝思暮想的小空间,这种时间与空间的极度反差加剧了征夫的期待之情,在他的心目中想到的就是“总有一天”。这两句创造出空旷浑茫的艺术意境,使读者联想到孤军在荒漠之中行进,视野所及只有混沌一片,如死海一般的孤寂,尽管士兵们有所期待,但这种境界其实是令人绝望的。 这首诗为了表达征夫厌战的主题,创造了一个混沌茫茫的艺术境界,有力地衬托了抒情主人公情的抒发。“秋风”、“风沙”、“时光”、“天涯”等景物的铺写,将抒情主人公置于荒漠之中,孤立之极,所见者茫茫一片,所听者朔风瑟瑟,没有一点亮色,充满了无限孤独。画面的空旷,衬托了征人内心的空虚感和无限的思乡愁绪。 破阵乐这是唐代最著名的一支乐舞,等于是当时的国舞。唐代有五言四句、六言八句、七言四句、“六六六六五”双迭体和“六五七七五,六六七七五”体等五种格式的诗歌,曾配入这一乐舞。它最初是流传于李世民军队中的歌谣,名为《秦王破阵之曲》。贞观六年,在李世民的直接参预下,《破阵乐》改制成为由一百二十人表演的大型乐舞。舞蹈者执戟披甲,作战斗击刺之状,气势宏伟,歌词则典雅和缓,体现了李世民“以武功定天下”“以文德绥海内”的思想。唐高宗时,《破阵乐》改名为《神功破阵乐》,用为祭祀时的武舞。演出时,依八佾之制,由六十四名披甲执戟的舞人列成方阵表演。唐玄宗时宫廷大乐采用坐、立二部伎的制度,在二部伎的十四个节目中,《破阵乐》占了三个节目,即:一、立部伎中的《破阵乐》,为一百二十人的大型乐舞;二、坐部伎《燕乐》一伎中,含《景云》、《庆善》、《破阵》、《承天》四舞,每舞四至八人;三、坐部伎中的《小破阵乐》,为四人表演的小型乐舞。此后,唐文宗把《破阵乐》用为凯乐和鼓吹乐,重新创制了歌辞。《破阵乐》还传入日本,被称为《皇帝破阵乐》、《秦王破阵乐》,并有《天策上将乐》、《齐正破阵乐》、《大定破阵乐》、《散手破阵乐》诸名。 破阵乐 破阵乐又名《七德舞》。唐代乐舞。《旧唐书·音乐志》载,秦王李世民征伐四方,民间流传《秦王破阵乐》。他继位为太宗,使起居郎吕才制乐,魏征、褚遂良、虞世南、李百药等填词。“百二十人披甲持戟,甲以银饰之。发扬蹈厉,声韵慷慨”。杜佑《通典》: “贞观七年,制《破阵乐舞图》:左圆右方,先偏后伍,鱼丽鹅鹳,箕张翼舒,交错屈伸,首尾回互,以象战阵之形。”舞据此而编。全舞共分三变,每变四阵,有来往疾徐击刺的动作。音乐在汉族清商乐基础上,吸收了西域龟兹乐成分。高宗时的《神功破阵乐》、玄宗时的《小破阵乐》,皆源于此曲。后晋时,改名为《讲功之舞》,恢复宫廷演出。后周时,再次改名为《象成之舞》。此舞被*玄奘传入*天竺,后日本国使者传入日本。 ☚ 五方狮子舞 七德舞 ☛ 破阵乐 破阵乐又名《七德舞》。唐代乐舞。《旧唐书·音乐志》载,秦王李世民征伐四方,民间流传《秦王破阵乐》。他继位为太宗,使起居郎吕才制乐,魏征、褚遂良、虞世南、李百药等填词。“百二十人披甲持戟,甲以银饰之。发扬蹈厉,声韵慷慨”。杜佑《通典》: “贞观七年,制《破阵乐舞图》:左圆右方,先偏后伍,鱼丽鹅鹳,箕张翼舒,交错屈伸,首尾回互,以象战阵之形。”舞据此而编。全舞共分三变,每变四阵,有来往疾徐击刺的动作。音乐在汉族清商乐基础上,吸收了西域龟兹乐成分。高宗时的《神功破阵乐》、玄宗时的《小破阵乐》,皆源于此曲。后晋时,改名为《讲功之舞》,恢复宫廷演出。后周时,再次改名为《象成之舞》。此舞被*玄奘传入*天竺,后日本国使者传入日本。 ☚ 五方狮子舞 七德舞 ☛ 破阵乐 022 破阵乐见20021 “唐代乐舞”条。 ☚ 唐代乐舞 圣寿乐 ☛ 破阵乐 破阵乐中国古代著名宫廷乐舞。 ☚ 霓裳羽衣曲 坐部伎乐 ☛ 破阵乐❶唐法部大曲。唐太宗七年制《秦王破阵乐》曲,使吕才协音律,李百药、虞世基、魏征等制歌辞,歌颂太宗征伐四方的武功。包括三变(大段)、十二阵、五十二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