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破斧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破斧

破斧

《诗经·豳风》篇名。此为反映周公东征获胜,兵卒美戡乱、庆生还的诗。《毛诗序》云:“《破斧》,美周公也。周大夫以恶四国焉。”认为是周大夫所作,此说与诗义不合。朱熹《诗序辨说》云:“此归士美周公之词,非大夫恶四国之诗也。”是。《毛传》谓:“四国,管、蔡、商、奄也。”今文三家诗则认为“四国”是泛指,不专指管、蔡、商、奄(参见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此说有据。《竹书纪年》载,周公自成王二年秋东征,五年春结束,历时三年。则本诗约或作于成王五年。诗三章,章六句。复沓歌唱,变文协韵。用赋体,叙周公兵威四方,降服叛军,士卒得以生还。全诗连下九“我”字,一唱三叹,“往复委宛,用意深至,令人低徊不尽”(吴闿生《诗义会通》)。

☚ 东山   伐柯 ☛

破斧

 既破我斧,又缺我斨。
 周公柬征,四国是皇。
 哀我人斯,亦孔之将。
 既破我斧,又缺我锜。
 周公柬征,四国是吪。
 哀我人斯,亦孔之嘉。
 既破我斧, 又缺我𨱇。
 周公东征,四国是遒。
 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此诗在篇中业已点明,为咏周公东征之作。其口气则表明,作者为东征的周军士卒。全篇表达了从征士卒历经锋镝,敉平变乱,幸存归来,既庆功成,微杂哀辛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周公东征乃是周初的重要政治事件。周武王灭商后,以纣子武庚为诸侯,分商地为三部,命管叔、蔡叔、霍叔各据一部监视武庚,称三监。武王死,子成王诵继位。武王同母弟周公里摄王位,代行国政。三叔制造流言,云周公将不利于成王。成王与一些大臣皆疑周公,周室不安。武庚乘机联合东方旧属,向周对抗。周公安辑内部后,率兵东征,征战四年,杀武庚,黜三叔,攻灭奄等东方十七国,取得完全胜利。周朝的统治得以巩固,传世数百年。对于当时的周人来说,此乃是风浪之余,永志难忘的一椿大事。
 诗分三章,每章六句。各章结构和意蕴基本相似,重复申言而咏叹之,余音袅袅,意韵悠长。这是《诗经》所常用的艺术手法,亦为我国民歌、民谣之常见特色。
 诗中诸章表达了一层层曲折的思想感情。
 作诗者首先回顾了东征之役的战斗生涯。作为一个战士,他所选取的抒情角度,是自己手中的武器。诗中的“斧”,是战斧。“斨”,音腔,是柄有方孔的古代战斧。“锜”,音其,在此读锲,为古代刺凿的矛类武器。“𨱇”, 音求, 也是古代刺凿性的武器, 或说是独头斧。 言诸多武器,一一亲持,自所宝重,皆在战斗中破缺,这虽有艺术的夸张,未来却见亲切。桓温云:“树犹如此,人何以?”作诗者于此复何以堪欤?叠叠言来,既见战斗岁月的艰难惨烈,亦寓胜利之来之不易,兼见己身当年之毅志劳行。以此开篇,令人读来瞿然。
 接着,诗篇阐述了东征之役的重大意义。“皇”,匡正也。“吪”,音俄,感化也。“遒”,音求,歙而固之也。均以表达周公东征,拨乱反正的功绩。“四国”,朱熹《诗集传》释称:“四方之国也”,且进而解之曰:“周公之为此举,盖将使四方莫敢不一于正而后已”。此释未必然。四国盖即指发生叛乱的国家。诗意指明,周公之东征,得以匡救四国祸乱,感化四国风气,安定四国秩序,功绩昭然。《诗集传》在《豳风·狼跋》中亦有“四国流言”的提法,与本篇释四国为四方之国,前后微不相契。要而言之,从这里看来,作诗者对周公挥军进行的这场战争,是肯定和支持的。作为这一战役的亲历者,宁不有自豪之感?
 诗章结尾处表达了作诗者的自身内心感受。对此,是有不同的解释的。或认为,这里说的是,周公哀恤人民,兴此义师,德意至大至善至美。篇中之“孔”,意为极。“将”,意为大。“嘉”,在此读杰,意为善。“休”,意为美。朱熹就是这样解释的,他在《诗集传》中说:“周公之为此举……其哀我人也,岂不大哉”。他阐称:“今观此诗,固是以见周公之心大公至正,天下信其无有一毫自爱之私; 抑又有以见当是之时,虽披坚执锐之人,亦皆能以周公之心为心,而不自为一身一家之计,盖亦莫非圣人之徒也”。朱熹根据传统的颂美周孔的思路立论,说虽可通,微显胶执。近人或从“哀我人斯”之提法,觇视诗篇发抒了厌战,乃至反战的思想。此虽有字面根据,但与下文之“孔将”、“孔嘉”、“孔休”诸词未必密切映带。况且,通常说的反战情绪,和东征之役以后的周代群众心境未必能粘合; 不难想到,当时的周人对这埸战争的总的态度,无疑是拥护和引以为光耀的啊! 现在看来,作诗者在这里,以“哀我人斯”和“亦孔之将”相对言,既发抒了不无哀伤的幸存心情,又宣示了邦靖民安的胜利结局的叹美。这两种感受结合在一起,显露着作诗者的复杂而起伏的思潮。我们读杜甫的《后出塞》,“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 谁,恐是霍嫖姚”,恍可见类似的写法。从这里,我们实可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诗者丰富而波动着的内心世界。
 本诗所采用的重复申言而咏叹之的艺术手法,是我们玩赏《诗经》以及民歌、民谣时值得多所注意的。《诗经》诸什本是乐歌,利用音乐旋律,组织重叠词句,以宣泄诗章所寓的情感,一唱而三叹,“慷慨有余哀”,可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这种反复叠言咏叹的手法,使整个诗篇节奏朗然,音韵铿锵,宛转整饬,产生浓重的音乐美。它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表现一个主题,描绘一种感情色采,用步步加深和辗转加强的手法,一次次地、反复叩动人们的心弦,使人们的感受分外浓烈,发挥了极大的艺术效果。《诗经》的这一常见特色,在本篇中清楚地显示了出来。

《破斧》 - 翻译、译文、注释和鉴赏 - 诗经辞典 - 可可诗词网

《破斧》

 既破我斧,我的斧头既破损,


又缺我斨。我的斨儿又缺残。


周公东征,周公东征显军威,


四国是皇。四方风闻都服降。


哀我人斯,可叹我们这些兵,


亦孔之将! 万幸不死算命强!



既破我斧,我的斧头既破损,


又缺我锜。我的锜儿又缺口。


周公东征,周公东征显军威,


四国是吪。四方风闻都俯首。


哀我人斯,可叹我们这些兵,


亦孔之嘉! 万幸不死得回头!



既破我斧,我的斧头既破损,


又缺我銶。我的銶儿又缺折。


周公东征,周公东征显军威,


四国是遒。四方风闻都服帖。


哀我人斯,可叹我们这些兵,


亦孔之休! 万幸不死心头悦!



[注释] ①皇:借作匡,正。马瑞辰说:“《诗考》引董氏云:皇,《齐诗》作匡。”(《毛诗传笺通释》) ②斯:语助词。③孔:很。将:美。④锜:凿类工具。⑤吪(e):变化。指以武力促成其变。⑥嘉:美。⑦遒:聚,指心向周王朝。⑧休:美。



[赏析] 这是一首参加周公东征的士卒庆生还的诗,旧说是“美周公”,似与诗意不全吻合。


周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继位,由武王弟周公姬旦摄政。不久,原监视纣王子武庚的管叔、蔡叔(亦武王弟)散布流言,说“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并鼓动武庚叛乱;在此同时,原殷东方属国奄、徐、淮夷等亦应声而起。面对这一形势,周公“一年救乱,二年东征”(《尚书大传》)。“救乱”,指镇压管、蔡、武庚之乱。“东征”即征讨东方奄、徐、淮夷等国。据《竹书纪年》记载,周公东征是从周成王二年秋开始,至五年春结束,前后达三年之久。所以本诗约作于周成王五年,距今已经三千多年了。


全诗三章,每章变换三个字是为了押韵,诗意是相同的。头两句从工具残破写出从军日久和战斗紧张。本来从《诗经》、《左传》等典籍考察,周代所使用的武器常见的是弓、矢、戈、矛、殳、戟、剑、钺、楯(盾)之类,而这里叙述的却是斧、斨(qiang)、锜(qi)、銶(qiu)一类东西,这是为什么呢?《毛传》把这两句看做“比”,解释为“斧、斨,民之用也;礼义,国家之用也。”以“斧斨”比“礼义”。而姚际恒认为是“以斧比周公,以斨、锜、銶比成王。犹云‘既危我周公矣,又将危及我成王也’。”(《诗经通论》)显而易见,都有牵强,两种解释故今人多不取。今人多把斧斨、锜、銶解作兵器,但也没有什么文献根据,如斧,除本篇三次出现外,在《诗经》中还有《齐风·南山》、《陈风·墓门》、《豳风·七月》、《豳风·伐柯》四篇提及,都是指伐木工具;斨,除本篇外,只见于《七月》,也是伐木工具,与斧的差别只是柄孔是方形。而作为武器的斧类,则称为“戚”、“扬”(《大雅·公刘》)、钺(《商颂·长发》)。区分井然。《左传》亦复如此,其书无斧字、斨字,凡伐木工具则称“斤”(哀公二十五年传),作为武器者则称“鏚”(昭公十五年传)、钺(襄公三年传),两种不同斧类名号绝不相混。再说“锜”,除本篇外,还见于《昭南·采蘋》,《毛传》:“錡,釜属,有足曰锜”,与本篇训“凿属”不同。《左传》中“锜”都是“釜属”(如隐公三年传)。“銶”字仅见本篇,《左传》亦无。《毛传》:“銶,木属。”《经典释文》引《韩诗》释“銶”为“凿属”,又“一解云今之独头斧”。从以上看来,斧、斨、锜、銶当是农、工使用的工具,而不是兵器。有的学者又认为,古代“兵农不分”,“以农具作兵器”,并举贾谊《过秦论》:“锄耰棘矜,非锬于勾戟长榝”为例,但我以为不好如此类比,诚然古代有“以农具作兵器”的,如上所举陈涉起义使用过锄头棍棒一类东西,但本篇反映的是西周初一次关系到王朝安全的重大战役,又是由王朝第二号人物率领的,想情度理,主要兵器不会是农具。那么,本篇为什么要把斧、斨等作为主要物件来叙述呢?宋人严粲说:“行师有除道樵苏之事,斧、斨所用为多。”(《诗缉》)我曾由此推想,本篇之所以以强调斧、斨、锜、銶,可能与诗人是担任军中营建一类工作有关,相当于后世的工兵(参见拙作《诗经选注》)。三、四两句是对周公东征的赞美。武王灭殷以后,周部族与“殷顽民”的矛盾并没有完全解决,尤其是东方是周统治薄弱的地方,奄、徐、淮夷有相当的力量,当武庚叛乱时,内外互应,一度“殷顽民”给周王朝造成了很大威胁,自然也危及一般周民的生命财产。所以这位无名诗人——从征士卒,尽管自己在三年征战中吃了许多苦头,但对周公东征平息了动乱,四境得以安定,还是热情歌颂的。“四国是皇(吪、遒)”,写出了周公东征的声威,也隐含着参战者的自豪。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诗起于经过在沉静中回味来的情绪。”(转引自朱光潜《诗论》第60页)最后两句正是诗人抖落了满身征尘之后,在沉静中回味而得来的亦悲亦喜的情绪。想到昔日战场上出生入死的经历,想到无数战友抛尸疆场,他尝够了战争给予他的辛酸苦辣,不禁发出了“哀我人斯”的悲叹;然而他究竟还算是一个幸运儿,终于死里逃生活着回来了,他又不由得喜形于色,唱出了“亦孔之将(嘉、休)”的歌声。从这一悲一喜的感受中,表现出他对战争的厌烦、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当然这也是千千万万人民的意愿与要求。


这首诗全篇直赋其事,不用比兴。结构采用复沓的形式,隔句押韵,韵脚 一律在偶句,一唱三叹,连用了九个“我”字,确有“往复委婉,用意深至,令人低徊不尽”(吴闿生《诗义会通》)之感。

诗词《破斧》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破斧

 
 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周公东征,四国是皇。
 哀我人斯,亦孔之将!
 既破我斧,又缺我锜。周公东征,四国是吪。
 哀我人斯,亦孔之嘉!
 既破我斧,又缺我銶。周公东征,四国是道。
 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注释】 ①斨:方孔的斧。缺:这里作动词用。②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四国:四方之国。指当时周公所征服的十几个小国。皇:匡正。③孔:很。将:大也。和“好”同义。下文的“嘉”和“休”,都是美善的意思。④锜(qi奇):古兵器之一,其刃如凿。⑤吪(e俄):感化,教化。⑥銶(qiu求):古兵器之一,斧属。⑦遒(qiu求):固也。指安顺,稳定。
 
 【译文】 既砍破了我的斧,又砍缺了我的斨。周公发兵去东征,四方乱国被平定。可怜我们这些兵,死里逃生算大幸。既砍破了我的斧,又砍缺了我的锜。周公发兵去东征,四方各国受感化。可怜我们这些兵,有幸生还算命大。既砍破了我的斧,又砍缺了我的銶。周公发兵去东征,四方各国得稳定。可怜我们这些兵,熬到回乡真万幸。
 
 【集评】 《毛诗序》:“《破斧》,美周公也。周大夫以恶四国焉。”(《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八)
 汉·郑玄:“恶四国者,恶其流言毁周公也。”(《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八)
 宋·朱熹:“从军之士以前篇周公劳己之勤,故言以此答其意。”(《诗集传》卷八)
 清·王引之:“首章言将,二章言嘉,三章言休,将、嘉、休,皆美也。”(《经义述闻》卷五)
 清·方玉润:“《破斧》,美周公伐罪救民也。”(《诗经原始》卷八)
 清·陈奂:“此亦东征之诗。”“篇首先声箸其罪恶之也。下二章同。”(《诗毛氏传疏》卷十五)
 近·陈子展:“《破斧》,周公东征胜利以后,兵卒庆幸生还之作。与上《东山》一诗主题性质略同。”“三章只此一意,不过一倡三叹,变文以协韵耳。”(《诗经直解》上册,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近·黄焯:“诗意以斧斨民生常用之物,斧斨破缺,取喻近事,而意则远。以言四国作乱,废坏礼义,而民不得遂其生也。”(《毛诗郑笺平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近·吴闿生:“乃作者慰悯征士之词,非谓周公哀四国之人也。言东征之劳可哀悯矣,而功亦大矣。”(《诗义会通》,中华书局,1959年版)
 
 【总案】 这是随周公东征的士兵喜庆生还的诗。这些士兵历尽征战之苦,许多同伴横尸荒野,因而对周公发动的东征四国的战争十分不满。他们扛着破损的武器,心有余悸地回忆着亲身经历的血腥战斗,含着嘲讽的语气“赞美”周公的赫赫武功。想到自己死里逃生,感到非常幸运。属劫后余生之喜,亦喜亦悲。旧说此诗为赞美周公之作,不足为信。

《诗经》篇文之《破斧》赏析|解读|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破斧

 

既破我斧,又缺我斨
 周公东征,四国是皇
 哀我人斯,亦孔之将
 既破我斧,又缺我锜
 周公东征,四国是吪
 哀我人斯,亦孔之嘉
 既破我斧,又缺我𨱇
 周公东征,四国是遒
 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注释】①斨 (qiāng):方孔的斧。②四国:泛指叛周各国。皇:匡正。③哀:可怜。斯:语助词。④孔:很。将:大,美。⑤锜(qí):锯、凿类工具。⑥吪(é):变化,转化。⑦嘉:美好。⑧𨱇(qiú):斧、凿类工具。⑨遒(qiú):稳固,稳定。⑩休:美好。
 【鉴赏】这是东征战士庆幸生还之诗。
 周武王死后,成王即位,因为年幼,由周公摄政。这时,管叔、蔡叔、武庚联合淮地徐、奄诸小国,共同发动叛乱。并散布流言,说周公有篡权自立的野心。周公奉命东征,历时三年,终于平息了这场叛乱,然后班师回朝。在回归的时候,士兵们唱出了这首歌。
 全诗三章。每章首二句写从军日久。由于从军日久,致使斧头破损,又使锯、凿之类的工具残缺。据古书记载,西周使用的兵器主要是弓、矢、矛、戟之类,而此诗所说则是斧、斨、锜、𨱇之类。 由此可知,诗人当是在军中担任开路建房一类差事的士兵。每章中二句写周公东征的目的。当时,东方的一些属国相继叛乱,周王室受到严重的威胁。周公兴师东征,就是为匡正“四国”、感化“四国”、稳定“四国”,使之坚定地顺从周王室。每章末二句写士兵庆幸生还。这次战争历时既久,伤亡必多,而自己能死里逃生,那当然是万幸的美事了。从诗中,可以体会到人民对战争的厌烦情绪以及对和平生活的热望。
 《诗序》说是“美周公”。但从全诗看,总的情调不是赞美周公,而是感叹、庆幸自己的生还,这是很容易体会的。

《诗经》之《破斧》译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破斧

 〔原文〕
 既破我斧,
 又缺我斨。
 周公东征,
 四国是皇,
 哀我人斯,
 亦孔之将。
 (斨、皇、将,阳部。)
 既破我斧,
 又缺我锜。
 周公东征,
 四国是吪。(鲁吪化讹。)
 哀我人斯,
 亦孔之嘉。
 (锜、吪、嘉,歌部。)
 既破我斧,
 又缺我銶。
 周公东征,
 四国是遒。
 哀我人斯,
 亦孔之休。
 (銶、遒、休,幽部。)
 〔译文〕
 既用坏了我的斧子,又砍缺了我的锛。周公征伐东方,是为了安定四方人民。他悲哀我们人民遭了灾难,也是伟大可钦。
 既用坏了我的大斧,又用坏了我的凿。周公征伐东方,诸侯受到感召。他悲哀我们人民遭了灾难,也真可称道。
 既用坏了我的大斧,又用坏了我的独头斧子。周公征伐东方,安定了四方诸侯。他悲哀我们人民遭了灾难,也是真可赞美。
 〔评介〕
 《破斧》三章,章六句。《诗序》说:“破斧,美周公也。周大夫以恶四国焉。”但这首诗,旧家有种种不同的解释,见 《毛诗正义》、《诗集传》等书。现在我们从全诗的内容看,此诗为咏周公东征之作,诗中赞美周公东征是匡正四方,爱护人民。其作者为东征的周军士卒。陈子展云:“《破斧》似为民间歌谣,作者当为兵卒一流歌手,属于庶民阶级。”全诗表达了东征战士,经破斧缺斨的苦战,取得完全胜利。该诗也表达了周公东征,拨乱反正的功绩,所以周朝得以巩固,转战乱为和平,对当时周人来说,也是永远难忘的大事。这首诗就是以周公东征为背景写成的。所谓周公东征,据传:周武王灭商后,分商地为三部,命管叔、蔡叔、霍叔各据一部监视武庚。武王死,成王诵继位。武王同母弟周公旦摄王位,代行国政。后管叔、蔡叔等所统领的东国、殷国等十七国都和周室对抗,于是周公率兵东征,攻灭十七国,取得完全胜利。胜利后东征兵卒既美周公,又庆生还。三章只此一意,不过一唱三叹耳。
 诗中的斧、斨、锜、銶,皆是东征兵卒在打仗时所用的兵器,其“破”、“缺”皆指武器的损坏,可见战斗之激烈。陈子展《诗经直解》:“此章(指二章)之我斧我锜,与上章 (一章) 之我斧我斨,及下章(三章)之我斧我銶,皆谓以农具为兵器,即我人所分用之兵器也。”诗中“四国”,《毛传》谓:“四国,管、蔡、商、奄也(一说奄为霍)。”一说“四国”,泛指全国四方,两说均可。诗中“哀我人斯”一说指东征戍卒这些人,一说认为泛指所有受灾难的人民,二说皆可通。
 诗中写人而以所用武器点染,是一种借物写人的表现方法。以“破”、“缺”武器的损坏,来写人,突出战斗的激烈。东征士卒手中的武器,皆在战斗中破缺,人又如何?可想而知。收到了推此知彼的艺术效果。该诗采取了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艺术手法,全诗三章基本一意,只更换几字以协韵罢了。又全诗连用九个“我”字,以宣泄诗章所寓的情感,可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破斧

破斧

〔原文〕
既破我斧,
又缺我斨。
周公东征,
四国是皇,
哀我人斯,
亦孔之将。
(斨、皇、将,阳部。)
既破我斧,
又缺我锜。
周公东征,
四国是吪。(鲁吪化讹。)
哀我人斯,
亦孔之嘉。
(锜、吪、嘉,歌部。)
既破我斧,
又缺我銶。
周公东征,
四国是遒。
哀我人斯,
亦孔之休。
(銶、遒、休,幽部。)
〔译文〕
既用坏了我的斧子,又砍缺了我的锛。周公征伐东方,是为了安定四方人民。他悲哀我们人民遭了灾难,也是伟大可钦。
既用坏了我的大斧,又用坏了我的凿。周公征伐东方,诸侯受到感召。他悲哀我们人民遭了灾难,也真可称道。
既用坏了我的大斧,又用坏了我的独头斧子。周公征伐东方,安定了四方诸侯。他悲哀我们人民遭了灾难,也是真可赞美。
〔评介〕
《破斧》三章,章六句。《诗序》说:“破斧,美周公也。周大夫以恶四国焉。”但这首诗,旧家有种种不同的解释,见 《毛诗正义》、《诗集传》等书。现在我们从全诗的内容看,此诗为咏周公东征之作,诗中赞美周公东征是匡正四方,爱护人民。其作者为东征的周军士卒。陈子展云:“《破斧》似为民间歌谣,作者当为兵卒一流歌手,属于庶民阶级。”全诗表达了东征战士,经破斧缺斨的苦战,取得完全胜利。该诗也表达了周公东征,拨乱反正的功绩,所以周朝得以巩固,转战乱为和平,对当时周人来说,也是永远难忘的大事。这首诗就是以周公东征为背景写成的。所谓周公东征,据传:周武王灭商后,分商地为三部,命管叔、蔡叔、霍叔各据一部监视武庚。武王死,成王诵继位。武王同母弟周公旦摄王位,代行国政。后管叔、蔡叔等所统领的东国、殷国等十七国都和周室对抗,于是周公率兵东征,攻灭十七国,取得完全胜利。胜利后东征兵卒既美周公,又庆生还。三章只此一意,不过一唱三叹耳。
诗中的斧、斨、锜、銶,皆是东征兵卒在打仗时所用的兵器,其“破”、“缺”皆指武器的损坏,可见战斗之激烈。陈子展《诗经直解》:“此章(指二章)之我斧我锜,与上章 (一章) 之我斧我斨,及下章(三章)之我斧我銶,皆谓以农具为兵器,即我人所分用之兵器也。”诗中“四国”,《毛传》谓:“四国,管、蔡、商、奄也(一说奄为霍)。”一说“四国”,泛指全国四方,两说均可。诗中“哀我人斯”一说指东征戍卒这些人,一说认为泛指所有受灾难的人民,二说皆可通。
诗中写人而以所用武器点染,是一种借物写人的表现方法。以“破”、“缺”武器的损坏,来写人,突出战斗的激烈。东征士卒手中的武器,皆在战斗中破缺,人又如何?可想而知。收到了推此知彼的艺术效果。该诗采取了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艺术手法,全诗三章基本一意,只更换几字以协韵罢了。又全诗连用九个“我”字,以宣泄诗章所寓的情感,可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 东山   伐柯 ☛
0000017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