砣矶(鼍矶)砚
以砣矶岛西北隅所产的“砣矶石”刻制而成。始于北宋。佚名《砚品》谓“宋时即以鼍矶石琢以为砚。色青黑、质坚细,下墨甚利;其有金星雪浪者为最佳,极不易得。”宋李之彦《砚谱》云:“鼍石质坚色黑,有雪浪纹,映日有金星,纹理类歙,下墨颇利”。明代大画家徐谓说“鼍石可与歙石乱真”。清代高凤翰《砚史》中说“北方砚材青州红丝、登州鼍矶而已”。当时地方官多以砣矶砚作为向清朝廷的贡品。据清内府造办处档案记:“雍正七年十月二十五日,太监张玉桂、王常桂交来花玉木匣砣矶砚九方,传首养心殿造办处收着,钦此”。现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蟠螭纹长方形砣矶砚一方,刻有乾隆御书七言绝句一首:“砣矶石刻五蟠螭,受墨何须夸马肝,设以诗中例小品,谓同岛瘦与郊寒”。砣矶石深藏在濒海悬崖洞穴,采掘险难,质优者更难得,至抗日战争时期就已绝产。直到六十年代开始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