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石胡荽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草部 > 全草 > 石胡荽 石胡荽 shíhúsuī 亦作“食胡荽”。菊科植物石胡荽的帶花乾燥全草。因其狀似胡荽而生石縫中,故名。莖細而多分枝,質脆易斷;葉小,多皺折,破碎不全;花球形,黄色或黄褐色。莖、葉、花常纏繞成團。主治目翳,鼻塞。始載於唐代典籍。宋·唐慎微《證類本草·上品·石胡荽》引孟詵曰:“石胡荽,寒,無毒,通鼻氣,利九竅,吐風痰。”明·劉文泰《本草品彨要·菜部·石胡荽》:“食胡荽,春生苗葉,莖圓而中空,折之有白汁。” 古代名物 > 花卉類 > 草部 > 一二年生 > 石胡荽 石胡荽 shíhúsuī 亦稱“天胡荽”、“野園荽”、“鵝不食草”、“雞腸草”。菊科,一年生草本。莖細弱,基部匍匐。葉形小,互生,倒卵狀,緣微有齒。秋季開花,黄色,管狀,着生葉腋。瘦果橢圓形。入藥。產於華東與中南各省。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九·石胡荽》:“〔釋名〕天胡荽、野園荽、鵝不食草、雞腸草。〔集解〕時珍曰: 石胡荽生石縫及陰濕處,小草也。” 石胡荽【同义】总目录 石胡荽鸡肠草鹅不食草 石胡荽small centipedaCentipeda minima (L.)A.Br.et Ascher.,又称球子草。菊科,石胡荽属。一年生草本。生于路边、荒野阴湿地。遍布中国,也见于朝鲜、日本、印度、马来西亚和大洋洲。茎细弱,基部多分枝,呈匍匐状生长。叶互生,楔状倒披针形。头状花序小,无梗,单生于叶腋;缘花雌性,花冠细管状,淡黄色;盘花两性,花冠管状,淡紫红色。瘦果椭圆形,具4棱,棱有长毛,无冠毛。花果期6~10月。全草入药,药材称“鹅不食草”,性温、味辛,具通窍散寒、散瘀消肿等功效,主治鼻塞流浊涕、目糊生翳、疮痈肿毒等症。 石胡荽shí hú suī《本草纲目》草部第20卷石胡荽(12)。药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