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淋病名。诸淋之一,指淋证见有小便涩痛,尿出砂石者。又称砂淋、沙石淋。《诸病源候论·石淋候》: “石淋者,淋而出石也。肾主水,水结则化为石,故肾客沙石。肾虚为热所乘,热则成淋,其病之状,小便则茎里痛,尿不能卒出,痛引少腹,膀胱里急,沙石从小便道出,甚者塞痛令闷绝。”多因下焦积热、煎熬水液所致。《张氏医通·淋》: “石淋者,脐腹隐痛,小便难,痛不可忍,溲如砂石,或黄赤或浑浊,色泽不定,正如汤瓶久受煎熬,底结白碱,宜清其积热,涤其砂石。”可选用神效琥珀散、二神散、石韦散、独圣散及金钱草、鸡内金、海金沙、石首鱼脑骨等。参见淋条。本症即为尿路结石病。 石淋淋证的一种。尿中夹有砂、石为其特征。兼有小便涩痛,小腹拘急,排尿中断,尿中带血,腰部绞痛等症。 石淋shílìn淋证之一。出《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又称砂淋、砂石淋。多因下焦积热, 煎熬水液杂质而成。症见尿出困难,阴中痛引少腹, 若有砂石排出则痛解, 尿多黄赤或尿血。本病属泌尿系结石, 以膀胱结石尤为多见。治宜清热涤石。用二神散( 《杂病源流犀烛》: 海金沙、滑石)、石韦散、独圣散及金钱草、鸡内金、冬葵子等。参见淋条。 石淋 石淋石淋为五淋之一。以小便排出砂石为主证。石淋名出《诸病源候论》。又称砂淋、砂石淋。《华氏中脏经·论淋沥小便不利》:“砂淋者,腹脐中隐痛,小便难,其甚不可忍,须臾,从小便中下如砂石之类,有大者如皂子,或赤或白,色泽不定。”有些医家指出排出砂或石,只是病情的轻重不同,《杂病源流犀烛·五淋二浊源流》:“轻则为砂,重则为石。” 石淋的形成,是由于湿热下注,化火灼阴,煎熬尿液,或因日久正气亏耗虚实夹杂所致。《金匮翼·诸淋》:“初则热淋,血淋,久则煎熬水液,稠浊如膏如砂如石也。”治疗当以通淋涤石为主。虚实夹杂者,尚需兼顾扶正。《医宗必读》:“清其积热,涤去砂石,则水道自利。” 《金匮翼·诸淋》还提出:“开郁行气,破血滋阴”的治疗法则,对临床也有一定指导意义。 石淋在临床上有实证与虚实挟杂之分: 实证: 症见尿中有时挟有砂石,小便艰涩,或排石时突然中断,尿道刺痛窘迫,少腹拘急,或腰腹绞痛难忍,甚则尿中可见带血,舌质偏红,脉弦。多因下焦积热,煎熬水液杂质而成。治宜清热利湿,通淋涤石。方用二神散合石苇散为主。以石苇,滑石、车前子、瞿麦清热通淋;海金砂、冬葵子利窍涤石。再加金钱草、鸡内金、枳实、牛膝等以增强其消坚涤石破气活血的作用。腰腹绞痛,可加芍药、甘草以缓急止痛;尿血可加小蓟草、藕节。若兼有发热,小便频急,可加黄柏、蒲公英;若兼见便秘,可加大黄以泻火通便。 虚实挟杂证: 症见砂石日久不去。 面色㿠白, 精神萎顿,少气乏力,舌淡边有齿印,脉细而弱,或腰痛隐隐,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带数。乃由病久伤及正气,阴血亏耗。治宜通淋涤石,调补气血,攻补兼施并用。气血亏虚者,二神散合八珍汤;肾阴耗伤者,六味地黄丸合石苇散,以加强滋阴补肾之力。或用《石室秘录》之治石淋方。以熟地、芡实、山茱萸、骨碎补、麦冬滋阴益肾;泽泻、薏苡仁、车前子、茯苓利水渗湿;肉桂助气化;加青盐引入肾经。《石室秘录·奇治法》:溺石“总皆水郁而火煎之也。此方之妙,全不去治石淋,而转去补肾水之(不)足,肾水足而火自消,火消而石自化。”其说可供参考。 ☚ 血淋 劳淋 ☛
石淋 石淋尿中挟有沙石致小便不畅而痛者,称为石淋。见于《诸病源候论》,谓:“石淋者,淋而出石也。肾主水,水结则化为石,故肾客沙石,肾虚为热所乘,热则成淋,其病之状,小便则茎里痛,尿不能卒出,痛引少腹,膀胱里急,沙石从小便道出,甚者塞痛令闷绝。”明确提出了石淋的病因、症状,其病位在肾与膀胱。石淋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在我国的广东、安徽、山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区较多见。 本病多由肾气虚损,气化不利,蕴而化热,致湿热积于膀胱;或饮食不节,恣食肥甘酒热之品,以致脾失健运,聚而生湿,湿从热化,流注下焦,湿热蕴结; 或阴虚则生内热,热蓄于肾,灼烁阴液而成;或热移膀胱,水热互结,日久煎为结石。若结石与湿热气血交阻壅塞水道,通降失调,则发生绞痛,若热伤血络,迫血妄行,则溲时涩痛有血。石淋的治疗可有以下几种措施。 (1)辨证论治: 是通过内服药有助于排石及改善全身证状 ❶湿热者,证见腰腹常突然疼痛,小腹拘急,向会阴部放射,坐卧不安,汗流如珠,恶心欲吐,尿频尿急,排尿痛或尿流中断,或伴有血尿,苔黄腻或薄黄,脉弦数或滑数,治宜清利湿热、排石通淋,用八正散、排石汤加减。结石较大者,加芒硝、鳖甲、鱼枕石以软坚散结通淋;绞痛甚者,加川楝子、延胡索、白芍、甘草。 ❷气滞血瘀者,证见腰腹隐痛、钝痛或刺痛,痛引外阴,辗转不安,小便排出困难,或有血尿,舌黯红、苔薄黄,脉弦而涩,治宜行气导滞,选用沉香散、石苇散加减。血尿甚者,加大蓟、小蓟、白茅根、田七末;兼有肝郁两胁痛者,加柴胡、郁金、川楝子;血瘀血热者,加丹皮、赤芍、白茅根。 ❸肾虚者,有阴虚、阳虚的不同。偏于肾阴虚的,因结石久停内阻,邪热久郁,真阴亏损,证见腰部痠痛,膝软无力,头晕耳鸣,五心烦热、盗汗,小便频数,舌红少苔,脉细数,此系虚中挟实。治宜益肾养阴,佐以通淋排石,用六味地黄丸合石苇散加金钱草。 偏肾阳虚的,证见精神不振,畏寒喜暖,面色㿠白,腰部痠痛,四肢欠温,或下肢常有冷感,小便频数或不利,尤以夜尿为多,舌淡红苔白,脉沉细弱。治宜温补肾阳、通淋排石,用金匮肾气丸合石苇散加减。肾虚腰痛甚者加核桃仁、桑寄生、川断、菟丝子、枸杞子。此外,石淋患者无明显症状,但临床检查发现有结石存在者,宜按排石通淋论治,可用石苇散加减;脾气虚弱便溏者,加党参、茯苓、白术、鸡内金;热毒下注,尿浊尿急者,加黄柏、川萆薢、牛膝;痛有定处,结石久停不移者加桃仁、丹参、莪术、乳香、五灵脂;大便秘结加大黄、玄明粉;热毒盛者加紫花地丁、金银花、蒲公英、黄柏、珍珠草。 (2)针灸治疗: 临床认为是通过促进输尿管的蠕动功能而有助于结石排出。常用穴位有肾俞、膀胱俞、昆仑、关元、三阴交、足三里、阿是穴等。也可根据结石部位不同而选择不同的穴位,肾内结石选肾俞、阿是穴;上段输尿管结石选肾俞、膀胱俞或肾俞、关元;下段输尿管结石选阿是穴、关元或三阴交、关元; 膀胱结石选关元、三阴交。 (3)总攻疗法: 适用于输尿管结石,尤以输尿管下段结石疗效更好。以结石直径在1厘米以内,无严重泌尿系感染,无明显狭窄梗阻,肾功能正常或仅有轻度损害者为宜。体虚者慎用。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再配合总攻疗法,可缩短疗程,提高排石率。总攻疗法的一般实施方案如下: 时间 | 治 疗 措 施 | 6:00 | 中药200毫升(辨证方药) | 7:30 | 饮水500毫升 | 8:00 | 饮水500毫升 | 8:30 | 中药200毫升 | 9:00 | 双氢克尿塞50毫克 | 9:30 | 阿托品0.5毫克 皮下注射 | 10:00 | 电针: ❶肾俞、三阴交、阿是穴(结石停留处的相应 部位); ❷关元、三阴交、阿是穴,留针20~30 分种,初起弱刺激,可逐渐增强刺激 | 10:30 | 离床作适当运动(跳绳、跑步、打球、跳跃),10~20 分钟后用力排尿一次 |
总攻可每周2~3次,以6~7次为一疗程,结石未排出或未排净者,可再进行下一疗程。总攻时疼痛加剧,或有膀胱刺激症状及尿流中断、排尿疼痛等情况,临床多见是排石现象。 ☚ 乳岩 疝 ☛ 石淋shí línstony stranguria; stranguria due to urinary sto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