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石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石介

石介1005—1045

字守道,一字公操,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人。尝讲学家乡徂徕山下,学者称徂徕先生。祖上务农,父丙始出仕。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登进士第。天圣九年,为郓州观察推官。景祐元年(1034),为南京推官;御史中丞杜衍荐为御史台主簿,以前论事不合,罢而不召。宝元元年(1038),为嘉州军事判官。母、父相继卒,服丧。庆历二年(1042),服除,为国子监直讲。庆历四年,擢直集贤院,仍兼国子监直讲,旋通判濮州,未赴任。庆历五年,卒。有《徂徕集》行世。介与欧阳修为同年,提倡古文,其文“博辩雄伟而忧深思远”(欧阳修《徂徕石先生墓志铭》)。庆历三年所作《庆历圣德颂》,褒贬大臣,分别邪正,直言人所不敢言,震动很大,然亦以此成为众矢之的,致卒后其妻、子羁管他州。其论诗排西崑体(《怪说》),所作“嶙峋硉兀,特立千寻”,于激直之中存温厚之意(《宋诗钞》)。《宋史》卷四三二有传。

☚ 梅尧臣   文彦博 ☛

石介1005—1045

字守道,号长春子。兖州奉符(今山东太安县)人。北宋文学家。“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天圣八年进士,历任郓州、南京推官。守父母孝,躬耕于太安境内的徂徕山下,时称“徂徕先生”。曾为国子监直讲,擢升太子中允。因政争不能自安,求出为濮州通判,未至而卒。著有《徂徕集》二十卷。
索引:石介,守道,长春子,徂徕先生。

石介

 北宋学者、文学家。字守道,世称徂徕先生,宋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东南)人。天圣年间进士,任郓州观察推官、南京留守推官。称善疾恶,遇事敢为。御史台辟为主簿,尚未赴任,因论赦书不应求五代及诸伪国后,罢为镇南掌书记。又代父为嘉州军事判官。父母去世,乃耕居徂徕山下,聚徒授学,因号徂徕先生。后入为国子监直讲,擢太子中允,直集贤院。时吕夷简罢相,新政人物范仲淹、富弼、韩琦、欧阳修等执政,石介喜国家得人,曰:“此盛事也,歌颂吾职,其可已乎!”遂作《庆历圣德诗》。诗中斥夏竦为大奸。不久通判濮州,未至而卒。时孔直温谋反事发,石介素与孔有交往,夏竦欲报昔恨,因诬石介诈死,逃到契丹,要发棺验证。众人共画押保之乃免。石介为宋代文学家,著名学者。其诗文多揭露弊政,关心民生疾苦,斥责当时权贵“素餐尸禄,将狗、猫、鸡之不若。”其学崇儒家道统,宣扬仁义礼乐,强调“民为天下国家之本”,主张宽民力,息民困。标榜王权,维护巩固宋封建专制制度。以“道”与“气”解释世界,认为“道”至高无上,常行不易,把封建纲常扩大为宇宙法则,又以宇宙法则论证封建纲常伦理的神圣性,初见宋代理学思想体系之端倪。与孙复、胡瑗并称为“宋初三先生”。排斥佛老,认为“天地间必然无有者三:无神仙,无黄金术,无佛。”(《辨惑论》)著有《徂徕集》等。
石介1123见「石粳」。
石介

246.石介(p2232.3)

释文作:公元1005-1045年。宋·兖州奉符人。字守道。天圣八年进士。官国子监直讲。著文指摘时政,无所忌讳。庆历中擢太子中允, 作《庆历圣德诗》,为夏竦所忌。忌者言其诈死,投奔契丹,诏发棺以验,因杜衍等力请始免。常以师道自居,学者称徂徕先生。有《石徂徕集》二卷,清张伯行辑。《宋史》有传。
按:介绍人物行状,叙事未明者四:
一、石介作《庆历圣德诗》,何以为夏竦所忌?未明。盖因:“诗所称多一时名臣,其言大奸盖斥(夏)竦也。” (引自《宋史·四三二·石介传》, 下同, 不另——侠)故释文于“作《庆历圣德诗》”句下,当补: “称颂名臣,斥竦为大奸。”则叙事因果明矣。
二、所谓“忌者言其诈死”云云,失当者二, 一则上文未言其死,而突兀出此语,令人不解,史传原文为: “(介)借马而乘,出入大臣之门,颇招宾客,预政事,人多指目。不自安,求出,通判濮州, 未赴, 卒。会徐狂人孔直温谋反, 搜其家得介书, 夏竦衔介甚, 且欲中伤杜衍等, 因言介诈死,……”二是所谓“忌者言其诈死”之“忌者”,指物太泛,非他忌者,仍是“夏竦”而已。故此处叙事似可作: “通判濮州,未赴而卒,夏竦诬其诈死。”因果皆明,指物亦确而不泛矣。
三、“因杜衍等力请始免”云云,亦不甚确。史传原文为: “诏下京东访其存亡。……掌书记龚鼎臣愿以阖族保介必死, (杜)衍探囊出奏稿示之,曰: ‘老夫已保介矣,……’提点刑狱吕居简亦曰:‘发棺空,介果北走,孥戮非酷。不然,是国家无故剖人冢墓,何以示后世?且介死必有亲族门生会葬及棺敛之人,苟召问无异,即令具军令状保之,亦足应诏。’於是众数百保介已死,乃免斵棺。”由此看来,力保介必死者非止杜衍而已,他人之力亦不可忽视,故当表述为: “枢密史杜衍、掌书记龚鼎臣、提点刑狱吕居简及众数百人力保始免。”
四、“《宋史》有传”而失卷次,当补,行文乃确。《石介传》在卷四三二。

☚ 短路   石崇 ☛

石介1005—1045

北宋初学者。字守道,号徂徕,衮州奉符(今山东泰安东南)人。孙复的高徒。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进士及第,历任郓州、南京推官,因丁忧归耕徂徕山(今山东境内)下,在家授《周易》,世称徂徕先生。后因名臣推荐,入为国子监直讲、太子中允。和孙复、胡瑗提倡“仁义礼乐之学”,并称“宋初三先生”,是宋明理学的先驱之一。与孙复一起所代表的学派为“泰山学派”。著作有《易解》5卷、《易口义》10卷、《唐鉴》6卷、《政范》1卷、《三朝圣政录》4卷、《徂徕先生集》20卷。崇尚儒家道统,说“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万世常行,不可易之道也。”(《徂徕文集·怪说》)他将道统和君统结合起来,说:“自夫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以至于今,天下一君也,中国一教也,无他道也。” (《徂徕先生集》卷十三《上刘工部书》)用儒家的道统来说明君统的神圣性。他竭力标榜王权,严格君臣界限,说“天子,君也;诸侯,臣也。君南面,臣北面,上天之制也。”(同上书,《原乱》)为加强宋初中央集权提供论据。认为“孔子之道,治人之道也,一日无则天下必乱,如粟米不可一日少”(《徂徕先生集·辨私》),“人道非他,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夫妇、父子、君臣灭,则人道灭矣。”(同上书,《明隐》)著《辨惑》、《怪说》等篇,斥佛、老为“三怪”,“灭君臣之道,灭父子之亲,弃道德,悖礼乐,裂五常”,“以妖妄怪诞之教坏乱”孔子之道,因此“吾不可不反攻彼也”(同上书,《怪说》)。相信天人感应说。认为“善降之福,是人以善感天,天以福应善人”;“恶则降之祸,是人以恶感天,天以祸应恶”(《与范奉礼书》)。

石介1005—1045

宋散文家。字守道。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人。天圣进士,历任郓州、南京推官,后为国子监直讲、太子中允、直集贤院。曾躬耕太安境内的徂徕山下,时称“徂徕先生”。极力提倡古文,尊崇韩愈,激烈抨击杨亿为首的西昆体。其文长于排比,富有气势。又能诗。有《徂徕先生全集》。

徂徕集/徂徕石先生文集

☚ 河南先生文集   徂徕集 ☛

石介

石介1005——1045

字守道,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历郓州、南京推官,嘉州军事判官。因守父母丧而躬耕于徂徕山下,人称徂徕先生。后又为国子监直讲、太子中允、直集贤院。介乐善疾恶,遇事敢为,著文切指时弊,无所讳忌。他对继承韩柳文风的柳开极为推崇,而对杨亿为代表的西昆体文风攻击甚烈。他高举“尊韩”的旗帜,主张“文道合一”,认为文就是道,将《尚书》、《易经》等都视为文学正统,虽能矫枉,却不免过正。石介的散文创作,如《怪说》、《上范思远书》、《辨惑》、《尊韩》等,虽能切中时弊,但文学成就不高。作为批判宋初形式主义文风的猛士,石介在宋代古文运动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徂徕集》。

☚ 尹洙   尹源 ☛

嫉世著文/执教太学

☚ 文显当时   嫉世著文 ☛
石介

石介1005~1045年

北宋初期学者、教育家、文学家。字守道,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东南)人。曾在家乡徂徕山下隐居,讲学,世称徂徕先生。宋初三先生之一。石介26岁考中进士,任过郓州(今山东东平),南京(今河南商邱)推官,父母死后,辞官回家。在徂徕山下种地,兴办私学,讲授《易经》,成为当时山东著名学者。后调入京师,任国子监直讲。官至太子中允。石介与孙复。胡瑗一道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站在儒家立场上反对佛教、道教,标榜王权,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论据。主张文章必须为儒家的道统服务,曾作《怪说》等抨击宋初浮华的文风。石介是宋初很有影响的教育家,在国子监任直讲时,向他求学的学生很多,以致太学里都容纳不下。著有《徂徕集》。

☚ 功亏一篑   石门书院 ☛

石介1005~1045Shi Jie

man of letters of the Song Dynasty.Works: Talks of the Strange,etc.

石介1005—1045

北宋经学家。字守道。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东南) 人。天圣初进士。任嘉州军事判官,不久,归耕徂徕山下, 以《易》教授于家,世称徂徕先生。后任国子监讲学、太子中允。与孙复、胡瑗并称“宋初三先生”。又与范仲淹、富弼等为诗友, 是 《庆历圣德诗》的作者。著有《中国论》、《怪说》、《唐鉴》。还有《徂徕集》三十卷。

石介1005—1045

字守道。宋学者,兖州奉符(山东泰安东南)人。天圣进士。学有志向,乐善疾恶,遇事奋然敢为。以《易》教授于家乡,人称徂徕先生。入为国子监直讲,太学由此益盛。曾为太子中允,直集贤院。范仲淹等施新政,作《庆历圣德诗》赞之,斥夏竦为大奸。死后,夏竦谓其诈死,实是出走契丹,请发棺以验,数百人担保方免。著有《徂徕集》。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3:0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