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化栽培dwarfing culture应用生物或栽培措施, 使果树生长比常规矮小的栽培方式。矮小的树体,紧凑的树冠, 可以实行密植, 提高土壤及光能的利用率, 既适于大面积集约栽培,也宜于庭院栽培。矮化栽培要求较适宜的生态条件, 科学的技术管理和较多的生产投入, 才能充分发挥其丰产、稳产、优质和高效益的优点。 发展简史 果树的矮化栽培,起源于庭院栽培。中国唐代采用限制树体生长的环境条件和技术措施, 使果树和其他的园艺植物矮化而进行盆栽, 成为盆景中的一类。12世纪, 《橘录》中已有用朱栾嫁接柑橘, 实行稻橘间作, 低墩密植的记载。在欧洲, 公元前5世纪希腊历史学家提奥夫拉斯图斯(Theophrastus)记载了矮化果树。罗马农学家并将矮化果树用于庭院种植。15~17世纪发现乐园(Paradise)、道生(Doucin) 苹果和榅桲, 并分别作为苹果和西洋梨的砧木, 扩大了矮化栽培。20世纪20年代以后,随着英国M系矮化、半矮化砧木的推广, 果树的矮化栽培引起了注意。首先在英、法、荷兰等西欧国家, 被用于苹果和西洋梨的生产栽培,并逐步推至世界各地。20世纪中叶以后,在商品生产果园中, 实施矮化栽培的果树, 除苹果、梨外, 还有柑橘、樱桃、桃、李、杏、柿及板栗等。 矮化栽培的意义 矮化果树用于建造营养器官的光合产物远比乔化果树少(苹果可减少光合产物总量的20~25%), 用于果实生产则相对增加,从而在同样投入和生物产量近似的情况下, 其经济产量高于乔化果树。主要表现在: ❶开花结果的年限早。一般2~3年生幼树可以成花, 4~5年生树即可投产。 ❷单位面积产量高。特别是栽植后的头10年产量, 明显高于乔化果园。 ❸果实品质好。矮化果树每一果实充分发育所需的叶面积约为乔化果树的1/2~2/3。同时, 由于有效光合面积比乔化树大, 在同样叶面积系数的条件下, 矮化树留果量可增大, 质量也有所改进。 ❹管理方便, 便于实行机械作业, 可以提高劳动效率, 适于大面积生产。 矮化途径 利用矮化砧木 用矮化砧木嫁接品种, 能持久地缓和植株的生长势, 因而结果早、丰产、优质, 是矮化栽培的主要措施。苹果、梨、柑橘, 欧洲甜樱桃、桃等果树, 均有较好的矮化砧木(见矮化砧), 而在苹果生产中, 应用最广泛。利用矮化砧木, 必须根据不同的土壤、气候条件和栽培品种, 因地制宜地选用不同矮化砧木, 决定与砧穗组合相适应的栽植密度。欧美各国, 大都采用自根砧。中国果园多在山丘、河滩,各地气候条件差异很大,北部产区, 时有冻害,故基砧应选择当地砧木,嫁接矮化中间砧, 如M4、M7、M26、MM106、MM111等, 而甚少选用M9, M27等极矮化砧木。中间砧的长度, 为20厘米左右, 嫁接在基砧距地面5~10厘米处;美国中间砧长度习惯用24厘米; 东欧则在30厘米以上。幼树期间应及时除去中间砧上的萌蘖。用矮化砧和矮化中间砧嫁接幼树, 结果早, 但结果容易过量, 栽培上除加强水肥管理措施外, 需特别注意疏花疏果, 以保证稳产、优质、防止早衰。 选用矮化型品种 果树植株高矮受遗传基因的控制, 高为显性, 矮为隐性。当自然杂交的后代中, 具有纯隐性矮基因时, 植株明显矮小、紧凑, 形成长枝少而节间短, 短枝多而粗壮, 易成花的矮生型, 又称短枝型。具有纯合的自然矮生型(Natural dwarf)的种和品种, 可用种子繁殖, 而矮生性状不变。例如中国的寿星桃(Prunus persica var. densa Mak.)和四季橘(Chinese Dwarf Mandarin) 以及欧、美的奥斑矮生(Dwarf Aubinel),冠军矮生(Dwarf Champion)等矮生桃; 也有因自然或人工诱变的矮生型品种或品系,多数为嵌合体, 需要对变异部分进行无性繁殖,以获得稳定的营养系。例如美国的短枝型(spur type)苹果品种, 新红星, 金矮生等, 是自然突变矮生型。矮生型品种在自然界中久已存在, 但经济栽培的历史较短,其中树冠紧凑, 较直立的, 又称紧凑型(compecttype)。和短枝型一样, 发育枝少, 短枝多, 叶面积系数高, 结果较早, 丰产, 且容易管理, 但不是所有优良品种, 都具有相应的矮生型, 在大面积应用时, 应严格鉴定, 避免与病毒感染造成的矮株混淆。矮生型的栽培技术要点: ❶要掌握合理的栽植密度; ❷适度轻剪缓放; ❸合理的疏花疏果; ❹选择合理的树形。欧美各国控制树高在2.5~3米之间, 以树篱形、纺锤形等为主;中国则以中干小冠形, 二层开心形等为主(见树形、果树整形)。 应用技术 应用栽培技术以矮化果树, 中国已有久远历史: ❶利用山岭薄地挖穴栽植果树, 限制根际土域, 类似盆栽; 稻田起垄栽培, 利用较高的地下水位, 以限制果树根系的生长范围, 从而达到矮化的目的。例如,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苹果,山东大泽山的葡萄,广东潮汕、浙江的柑橘,每公顷栽植都在600株以上,树高一般不超过3米,其效果类似半矮化砧。 ❷利用修剪技术。对苹果、梨、柑橘、桃以及板栗等果树,在幼树期轻剪长放,多留辅养枝, 开张主、侧枝角度,采用不同方式的促花措施, 使提早结果。提早进入盛果期。待树势趋于缓和后,按既定树形的基本结构,逐年对中心干和主、侧枝等落头, 回缩更新, 控制树高、树冠, 并保持树体结构和生长、结果的平衡。 ❸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果树早期生长阶段, 喷布生长抑制剂,如B9、P P333等可以减少发育枝,延缓发育枝的生长, 使节间变短, 促发短枝, 促进成花, 提早结果, 实现矮化密植的目的。20世纪中叶, 首先在苹果集约化栽培上开始应用, 随后用于梨、桃、李。欧洲甜樱桃和柑橘等果树上, 也开始试验应用。应用栽培技术措施矮化, 必须持久、稳定, 一旦措施中断或失当,生长和结果的平衡关系失调, 就会失去矮化作用,生长返旺, 影响产量和质量, 或因果园郁闭而导致失败。生产中,应因地制宜, 综合运用各项矮化措施,以增强持久的矮化效应。 矮化与乔化栽培的差异 矮化栽培在栽植、管理、修剪等方面, 都与乔化栽培不同。 栽植方式与密度 永久性矮化栽培和栽植密度依植株高矮而定, 树体愈矮, 密度愈大, 生产栽培中每公顷825~1650株,称为“中密栽培”。以单行长方形栽植, 行距比株距大1~2米, 作为作业道; 每公顷超过1650株时,称高密栽培。在中国尚处于试验阶段。欧美各国高密度与带形、畦田形多行密植相结合, 也有用单立架作篱壁式栽培者(见架式),但生产上少见(见草地果园)。此外,还有先高密, 后转为中密的计划性密植。栽植时, 在永久性植株的株间、或行、株间, 各加栽一株矮化的临时性植株, 以求得早期单位面积高产, 随着树冠扩展,分年将临时性植株疏除或间伐,至10年生, 全部去除, 只留永久植株。 果园土壤管理 矮化密植果园, 根系很早就密布全园, 因此栽前应进行全园深翻改土, 增施有机质肥料, 使土壤具有良好的理化性状, 为密植植株提供充足的营养, 防止早果引起早衰。行间实行生草制, 以不断补充土壤有机质, 行内常用除草剂免耕制。 树体管理 矮化栽培早期结果的关键是“先促后控”,幼树1~3年生要加强水肥管理, 夏季及时摘心,增加分枝, 扩大营养面积, 使之早期积累较多的有机营养, 从4~5年生开始, 当干周达到15~20厘米以上时, 要对主干采用落头换主, 或弯曲上升以控制树高。对主枝采用撑拉, 加大分枝角度, 甩放辅养枝等方法, 控制营养生长, 并采用相宜的促花技术, 对生长过旺的乔砧树, 可行中干环割、环剥或倒贴皮, 促进早期成花, 同时, 要配合人工辅助授粉。成花过量时, 则应及时进行疏花疏果。此外, 防止因病虫、旱涝等原因造成早期落叶, 也是矮化栽培中重要的环节。 矮化栽培dwarfing culture利用各种措施促进果树等作物矮化,进行密植的栽培法。它有利于提早结果,增加产量,改善品质,减少投入,提高土地利用率。常用矮化砧、矮生品种、改变栽植方式和树形、控制根系、控制树冠、生长调节剂控制等措施。矮化栽培在苹果栽培上应用较多,梨、桃、柑橘、香蕉、椰子、番木瓜等栽培也有采用,已成为现代果园集约栽培的重要方法。 矮化栽培dwarf culture
矮化栽培dwarf culture;dwarf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