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知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知音 知音电影剧本。华而实编剧。发表于《电影创作》1981年第3期。民国初期,云南名将蔡锷调到北京后,被袁世凯软禁。袁世凯妄图利用蔡锷为他复辟帝制效力。他除了派人对蔡进行利禄引诱和监视外,还派京都名妓小凤仙去陪伴蔡锷,想用声色去涣散蔡锷的斗志。蔡锷识破了袁世凯的险恶用心,一方面巧妙地同袁世凯周旋,一方面积极设法寻找机会离开北京。他的爱国思想和行动得到了小凤仙的理解和支持。在她的帮助掩护下,终于逃离了北京,回到云南,起兵讨袁护国,使袁世凯的“皇帝梦”遭到彻底的破灭。剧本歌颂了蔡锷将军反对复辟帝制、为国效劳的爱国精神,赞美了小凤仙深知民族大义的高尚情操。 ☚ 佩剑将军 牧马人 ☛ 知音 知音与诗学有关的古代美学概念。原指精通音律,《吕氏春秋·长见》篇云:“后世有知音者,将知钟之不调也。”南朝梁刘勰引申讨论文学批评,其《文心雕龙·知音》篇云:“知音其难哉! 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故鉴照洞明,而贵古贱今者,二主(按:指秦始皇、汉武帝)是也;才实鸿懿,而崇己抑人者,班(固)曹(植)是也;学不逮文,而信伪迷真者,楼护是也。酱瓿之议,岂多叹哉!”“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又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知音君子,其垂意焉!”其实,“知音”一词,并非刘勰首创。《列子·汤问》有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的故事,后人据此而喻知音。曹丕《与吴质书》(《三国志·王粲传》附录),有“昔伯牙绝弦于钟期……痛知音之难遇”之语。《淮南子·修务训》也有“作书以喻意以为知音”的话。“知音”难觅之叹,早已有之。但是刘勰在继承前人“知音”说的基础上,从文坛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出发,比较系统地探讨了文艺的批评与鉴赏的理论,作出了超越前人的贡献。文学作品一旦诞生,其艺术价值客观存在,但其光彩或瑕疵,又有待于艺术的“知音”来揭示。刘勰所慨叹的“知音其难哉”,是因为长期历史积淀的传统陋习在作祟。他指出了“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三大弊病,因而无法成为知音。再加以诗文的风格复杂多样,人们由于性格、兴趣不同,嗜好各异,因而态度主观,同样难成为知音。刘勰针对这些传统陋习,指出应该具有比较公正而客观的批评与鉴赏实践,加以分析比较,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知音:“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所谓“圆照”与偏好相反,指进行全面客观的考察后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而要做到“圆照”,必先“博观”,广泛阅读和会心比较。为此,刘勰为“知音”说提出了“先标六观”的要求,也就是说,批评与鉴赏有规律可寻,先从研究艺术形式入手而去探讨作品优劣:“一观位体”,指考察作品的风格体制;“二观置辞”,指考察如何运用文学语言的艺术;“三观通变”,指考察作品的继承与创新;“四观奇正”,指考察如何处理奇、正两种不同的艺术方法;“五观事义”,指考察运用成语典故是否妥贴生动;“六观宫商”,指考察作品声律是否和谐流畅。与创作先情志后形式的过程相反,批评鉴赏因作品而发,是先从客观的艺术存在入手,然后“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来探究作家所表现于作品的情志。这些意见,对于今天的文艺批评和鉴赏,仍然具有借鉴的意义。 ☚ 朦胧 阳春白雪 ☛ 知音 知音《文心雕龙》中的美学观点。《文心雕龙·知音》:“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对在当时文学批评中“知音”难觅发出了无限的感慨。并指出“知音”少的原因是“贵古贱今”、“崇已抑人”、“信伪迷真”,认为文学批评应有客观的标准:“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批评方法是“夫缀文者情动辞发,观文者披文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论述了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为正确开展文学批评起了积极的作用。 ☚ 时序 程器 ☛ 知音(1)偏好 ①性习 ②境遇 ③时世 《文心·知音》篇说:“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以下分几种:性慷慨者、性酝藉者、性浮慧者、性崇奇者,所爱不同。这是从读者方面说的。这与姚鼐说阳刚阴柔关乎作者,是不同的。 又有境遇的关系:《世说新语》记殷浩甥与殷别,殷送之水边,唱诗“富贵他人合,贫贱亲戚离”(《文选》:曹摅《感旧诗》),泣数行。这是由于境遇的关系。 《文心》说人好古而轻今:“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 这就是所谓偏好,不是好办法。 (2)博习 ①比量 ②定准 ③培识 要多读多看,才不会狭隘。多看定标准,要越来越扩大,培养识见。如是,则可使自己较公平,不为偏好所限。 两晋葛洪《抱朴子》亦有说到偏好及博览的。其《辞义》篇言“合己”,人以为与己相合则好。这样不好。《尚博》篇言“古今”,说古不如今,这意见与《论衡》合。他说,五经不如辞赋,因辞赋更富丽。《钧世》篇(钧,同均)亦言古今。《广譬》篇还说到“远近”,认为人皆崇远贱近,而这不对。后来《文心》可说是继承其意见而加以发挥的。 ①比量 《文心·知音》:“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他是说,不但要天才,而且要经验,要练习。鉴赏与创作要并行。 ②定准 《文心·知音》篇有所谓“六观”,就是六个标准:“位体、置辞、通变、奇正、事义、宫商”。“位体”、“通变”、“奇正”与内容关系较多,而“置辞”、“事义”、“宫商”与形式关系较多。“位体”者,视思想感情之内容宜于何种体裁也。“置辞”就是修辞的事。“通变”即与古之同体裁之文章相较,一部分是因袭,一部分是创新,要二者皆恰到好处。“奇正”,就是说创造的范围要与人情相合,不能过于出奇,使人不能接受;但又不能没有新的增加,陷于庸俗。“事义”,就是用典用喻方面的事。“宫商”是声调。——这六个标准仍可供我们参考,比内容、形式二者之分别细密。 ③培识 知音《知音》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见“钟子期”、“伯牙琴亡”条。 【释义】知音即意气相投的好朋友,像子期与伯牙一样,能从对方的琴声中理解对方的心意。比喻对某人的透彻的了解。 【例句】①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白朴[仙吕·寄生草]《饮》)作者以为自己是陶潜的知音,非常理解陶潜归隐的行为。②将屠龙剑,钓鳌钩,遇知音都去做酒。(贯云石[中吕·红绣鞋])知音指好朋友。屠龙剑(指汉高祖斩蛇故事)、钓鳌钩(见本书此条)在此比喻取得功名的手段。意为弃去功名之心,但求与知音买酒求醉。③知音三五人,痛饮何妨碍。(贯云石[双调·清江引])知音指好友。④但高山流水少知音,短歌谁共作?(朱庭玉套曲[仙吕·袄神急]《道情》[元和令])用伯牙、子期故事表示对知音的希求。 知音源于伯牙鼓琴的传说。出自《吕氏春秋·本味》,又见《列子·汤问》。《列子》的原文是:“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后人据此引出“知音”一词,比喻彼此非常了解的知心朋友。并以“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得或乐曲的高妙。 这个传说,也见于其他古书,并流传于民间。明代小说家冯梦龙《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最富有故事性。 春秋时期著名音乐家楚国人俞伯牙,在晋国做官,称“上大夫”。一次奉晋国国君之命,出使楚国,顺便回家乡看看。那天正是中秋佳节,俞伯牙坐的船停泊在汉阳江口。他一边欣赏月色,一边取出瑶琴,弹奏起来。此时,有一个年轻的樵夫在暗中赞赏他的琴音,于是俞伯牙找来了樵夫,问:“你听得懂吗?”樵夫说:“你弹的是《孔子叹颜回》,是不是?”俞伯牙十分惊异,当即以礼相待,并且与他交谈起来。俞伯牙和他谈论琴理,他都对答如流。俞伯牙非常高兴,对他说:“有一回,孔子正在室内弹琴,他的学生颜回进来,忽觉琴音中有凶杀之意,不免一惊。问明之后,才知刚才有一只猫,想捕捉一只老鼠,孔子见了,不由得在心情上受到一点影响,并在琴音中表现出来。像颜回这样,真可算得是知音了!现在,我来弹琴,你试听听我在想什么。”俞伯牙举目远望高山,用琴音表现山的高大之状。樵夫听了,说道:“巍巍乎志在高山!”俞伯牙又对着江水,用琴音表现水的奔流之势。樵夫听了,说道:“汤汤乎志在流水!”俞伯牙大喜,说:“你真是我的知音啊!”问他姓名,答曰:“姓锺名子期。”于是,两人结为至交,当晚在船上谈了一夜。天明临别时,俞伯牙与锺子期约定,明年回楚国时,一定到锺家去拜访。谁知第二年俞伯牙如期趋访锺子期时,子期已故。俞伯牙悲痛不已,在锺子期墓前,弹了最后一曲,便把瑶琴摔个粉碎,表示他从此以后,绝不再弹琴,因为他失去了唯一的知音。 现人们常用“知音”比喻乐曲高妙,或者朋友知己心心相印。 知音 (1)偏好 ①性习 ②境遇 ③时世 《文心·知音》篇说:“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以下分几种:性慷慨者、性酝藉者、性浮慧者、性崇奇者,所爱不同。这是从读者方面说的。这与姚鼐说阳刚阴柔关乎作者,是不同的。 又有境遇的关系:《世说新语》记殷浩甥与殷别,殷送之水边,唱诗“富贵他人合,贫贱亲戚离”(《文选》:曹摅《感旧诗》),泣数行。这是由于境遇的关系。 《文心》说人好古而轻今:“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 这就是所谓偏好,不是好办法。 (2)博习 ①比量 ②定准 ③培识 要多读多看,才不会狭隘。多看定标准,要越来越扩大,培养识见。如是,则可使自己较公平,不为偏好所限。 两晋葛洪《抱朴子》亦有说到偏好及博览的。其《辞义》篇言“合己”,人以为与己相合则好。这样不好。《尚博》篇言“古今”,说古不如今,这意见与《论衡》合。他说,五经不如辞赋,因辞赋更富丽。《钧世》篇(钧,同均)亦言古今。《广譬》篇还说到“远近”,认为人皆崇远贱近,而这不对。后来《文心》可说是继承其意见而加以发挥的。 ①比量 《文心·知音》:“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他是说,不但要天才,而且要经验,要练习。鉴赏与创作要并行。 ②定准 《文心·知音》篇有所谓“六观”,就是六个标准:“位体、置辞、通变、奇正、事义、宫商”。“位体”、“通变”、“奇正”与内容关系较多,而“置辞”、“事义”、“宫商”与形式关系较多。“位体”者,视思想感情之内容宜于何种体裁也。“置辞”就是修辞的事。“通变”即与古之同体裁之文章相较,一部分是因袭,一部分是创新,要二者皆恰到好处。“奇正”,就是说创造的范围要与人情相合,不能过于出奇,使人不能接受;但又不能没有新的增加,陷于庸俗。“事义”,就是用典用喻方面的事。“宫商”是声调。——这六个标准仍可供我们参考,比内容、形式二者之分别细密。 ③培识 知音参见[伯牙琴]。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知音 知音zhīyīn━━ 知心朋友。唐·杜甫《哭李常侍峄》诗:“一代风流尽,修文地下深。斯人不重见,将老失知音。” ☚ 钓侣 金友 ☛ 知音❶借指精通音乐之人。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诗: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西游记》第六四回: “子猷去世知音少,亘古留名翰墨场。” 知音zhīyīn源于伯牙鼓琴的传说。出自《吕氏春秋·本味》,又见《列子·汤问》。《列子》的原文是:“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后人据此引出“知音”一词,比喻彼此非常了解的知心朋友。并以“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得或乐曲的高妙。 知音zhīyīn比喻了解和赏识自己的人 知音zhīyīn❶ 〈动〉精通音律:知声而不知音。 知音彼此了解而关系又很亲密的朋友便称为 “知己”,这种知己的朋友便是 “知音”。 知音伯牙、子期以琴结为知音之事。《吕氏春秋·本味》记载: 相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欣赏琴,遂结为知音。及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再鼓琴。知音亦被具体称之“高山流水,” 《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抉,钟子期必得之。”后多用之称知己,《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昔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覆醢于子路,愍知音之难遇,惜门人之莫逮也。” 知音zhī yīn名词。互相了解的知心朋友,用于褒义。 知音zhī yīn相互深知的人: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三八·876) 知音zhīyīn语出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见《列子·汤问》)。后用知音表示了解自己特长的人。 知音指了解自己的人,知己。李白《庐山》:“他年如遂隐,五老是~。”(五老:五老峰。) 知交 知交知音 兰襟 兰交 青眼 交知 知友 心友 赏音 ☚ 交情深厚的朋友 密友 ☛ 知己 知己己知 郢人 ☚ 情侣 宠儿 ☛ 知音 243.知音(p2228.2)义项二,书证题作:三国志魏王粲传附吴质注引魏略曹丕与质书。 ☚ 矜持 知礼 ☛ 知音bosom friend;alter ego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